排除未來,是將注意力從遙遠的未知拉回眼前,而死亡則是這種聚焦的終極形式。當我們直面死亡,許多選擇會因此變得具體簡單、每一刻也更加珍貴。
每次選擇前都問自己:在死亡面前,這個重要嗎?
-
沒有未來也就意味著也許所有的事情都不會發生,只有一件事除外,那就是死亡。哪怕只是這樣想象一分鐘,那感覺都像是第一次飛行,輕盈而自由。
--《長壽的代價》
當我們想像「沒有未來」,其實是在排除對未來的種種期待、焦慮和計劃,將注意力完全拉回到此時此刻,將會發現一切都不再重要,不再壓抑,不會再被原本不屬於生命的一切所束縛;擺脫一切的輕鬆感就此產生。
-
死亡是生命的邊界和終點,它限制了範圍,卻也讓範圍內的事物更清晰;它讓生命從無限的可能性凝聚成具體的選擇。死亡的存在,為每件事物標上了價碼、產生價值。
死亡的邊界是積極的、創造性的。
畫布的邊界,讓藝術家必須在有限空間內創作,這種限制反而激發了創造力;如果人生沒有終點,我們可能會陷入無限的拖延,缺乏對當下的珍惜。
有限的選擇,才能讓選擇產生意義。
就像拍照,生命不能無限的對焦,有限定的焦段,讓選擇焦點成為一種哲學和人生觀,這也讓每張照片產生不同的意義。擁有死亡意識的人,可能更容易決定追求內心真正渴望的生活,而不會隨波逐流。
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更能珍惜。
我們珍惜一朵即將凋零的花,因為它的美麗是短暫的;否則花開花落對我們沒有差別。親密關係中,我們重視與愛人或家人的相處時刻,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時光沒了,就真的沒了。
-
然而,死亡哲學仍然無法完全擺脫對死亡的恐懼。
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或許帶來哲學上的自由與輕盈,但天生的恐懼往往不可避免。這種恐懼如何將其轉化為更有意義的行動?在這裡,恐懼管理理論(TMT)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角度,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對死亡的心理防禦機制,以及進一步的應用於面對死亡的恐懼。
-
對死亡的恐懼會引發一系列防禦機制,以維持心理平衡。
人類天生具有對自身死亡的恐懼,意識到死亡會引發人們對穩定性、可預測性和秩序的需求。為了應對這種對死亡的焦慮,人類會透過文化、宗教、和社會規範來建構一個有意義和可預測的世界。
恐懼管理理論指引我們,透過提高自我價值感、文化和社會歸屬、人際關係支持,以及學習情緒調節的方法,來面對死亡產生的焦慮。
-
從「排除未來」的輕盈到死亡哲學的深思,再到恐懼管理理論的實踐;面對死亡我們不必瑟瑟發抖,它也是一種提醒、一種情緒的動力支援、一種該如何做的指引。
讀書筆記
《長壽的代價》( Happiness Is a Choice You Make )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存在與時間》
#向死而生 #死亡哲學 #價值觀 #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