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寒暑假要認證學生「學習歷程檔案」(簡稱學檔)的日子,我常會蹦發許多感慨,從曾經的發文就可以窺知:
感覺現在有些「學習歷程」後面要加上"三個字" ∣菜b導日記∣倒數856天(2)
這幾年來,有些學生已經完成108課綱洗禮成為大學生,因此ta曾經上傳的學檔是否對ta的升學有所助益?就能回頭推論答案了!
或者我知道有些學生ta高一~高三的狀態轉變,再加上這幾年ChatGPT及各式AI強勢介入教育界,所以即使每年上傳學習歷程的學生都是完全不一樣的個體,但從整體趨勢還是可以發覺一些有趣的端倪~
所以今年又再次認證學生們的學檔時,我有一些感慨如下:
學習歷程檔案
』,對升學助益有限,對學子自我省思的助益無限!不管學子是基於什麼"心態"上傳學檔,重點都應該放在「自我省思的過程」,省思後的學習心得,回饋給自己,才會內化成為自己新的心態與能力!
換句話說,如果是抱持著虛應故事,或只想在未來圖個證明的敷衍心態而上傳學檔的話,通常這樣的作品,未來派上用場的機會也不大。
若早知如此,那還不如不要上傳,圖個師生都清爽呢! XDDD
如果學子本身很清楚學檔的意義,加上曾聽師長介紹該如何製作並付諸實行,那就有機會呈現一份完善的學檔內容,ta能恰當地簡介課程、說明自己的學習歷程、啟發、省思與願景,也可以讓未來升學使用時,大學教授更快速理解學子特質!
據說,大學教授只能給每篇學檔約三分鐘的時間閱畢呢!許多藏在細節中的天使與魔鬼,都要在這三分鐘內定生死!
至於那些只拍攝一張考卷正面而成的學檔、把報告PPT原封不動上傳而成的學檔、一頁Word裡只有支字片語甚至不知所云的學檔,那就是真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利用小Chat製作的學檔,身為局外人的教授可能看不出來,但校內認證課程的老師絕對看得出來!小Chat寫的學檔問題在哪?在於沒真實情緒、沒與課程正確對接,專有名詞太多、詞藻過於華而不實且願景太不切實際。
總之,自己親自寫的比較好!
雖然對老師而言,認證學生的學檔有點像是教育部給老師出的"作業",但當看到學生上傳自己科目的學檔時,老師還是會覺得很有fu的,那個孩子會在老師心中泛起一陣漣漪,也許是驚喜,也許是懷疑?欣慰?煩躁?感動?驚訝? "你竟然會想上傳這科的學習歷程?!"
但可以確定的是,那學生在這門課也是‘’很有fu的~‘’,ta覺得整學期的學習內容是值得公開及分享的,還希冀能為自己未來的升學佐證及加分。
辜且不論ta在學檔中是否提到老師對ta的影響,但最終這份學檔,就是需要授課教師認證,這跑不掉的,所以任課老師一定會看到ta的雪檔,至於這個漣漪嘛……你知道的,有時候,有關係沒關係,沒關係有關係!!
認證學習歷程時,授課老師必須"檢視"學生作品,以便確認檔案內容。
當老師發現那份學檔作品,製作良善、內容完整、邏輯流暢,TA會驚訝及感嘆這在上課時面無表情的孩子,怎麼能寫出這麼內容豐富又充滿學習熱忱的學檔啊?!更重要的是,若學檔內容真有依據老師在期末曾給予的建議方向去製作的話,那可不是小小的漣漪而已,而會是湧升喜悅的洪水,讓老師必得偷偷下載收藏留念的吧~
或許未來可(徵求學生同意)做為教學的範例,或許未來可作為老師自己的回憶,如果學檔內文中還有針對老師的美言,那更是老師教學卓越的鐵錚錚事實!老師,也是需要學生的肯定的!
既然是私藏,那就無法在方格公開了🤭~
收藏的學檔被老師拿來折成紙鶴啦! (小昕咒語 Leonardo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