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用「完美主義」來形容自己?這個詞聽起來似乎充滿了正能量,象徵著對卓越的不懈追求。然而,如果深入探究,會發現完美主義背後隱藏的,往往是一種深刻的內在創傷與負面信念。它不僅無法真正推動我們成長,反而可能成為壓垮心理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特別是在35至50歲之間,這種影響尤為明顯。
今天,我們將一起揭開完美主義的真相,並說明如何辨別高標準與完美主義,以及如何療癒這種類型的創傷。
許多人誤以為「高標準」和「完美主義」是同一件事,但事實上,兩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高標準是一種正向的力量,而完美主義則是一種自我打擊的行為模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高標準與完美主義的人生軌跡會逐漸分道揚鑣。尤其是在40至50歲這個階段,兩者的差異會變得更加明顯。
他們持續創造成就,保持身心靈的健康,並在穩定中不斷成長。他們的人生是一條向上攀升的曲線,充滿了希望與可能性。
儘管他們可能取得成就,但內心的衝突與壓力會讓他們停滯不前,甚至重複相同的錯誤。更嚴重的是,他們可能會因為長期的內耗而患上憂鬱症或焦慮症,導致人生發展受到阻礙。
如果你仍然不確定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可以試著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如果你的答案傾向於後者,那麼你可能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在信念,看看是否存在完美主義的影子。
完美主義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那些未被療癒的創傷——通常是是父母的苛責、持續的忽略,或是社會的期待。這些負面信念深植於潛意識中,單純靠理性分析或邏輯推理很難改變。
冥想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進入更深層的心理層次,重新建立新的情緒與信念。以下兩個冥想練習可以助你在內心重建正面的自我形象。
記得,冥想不是吃藥,它需要時間與耐心。但當你持續練習,就會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逐漸轉變,面對事情的情緒及反應也會改變。
除了冥想,可選擇線上課程「活出真我,改寫人生」,旨在了解人生及現實的運作機制, 助你更輕易突破人生中的各種挑戰。
聲明:
本頻道/社交媒體所提供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章、視頻和其他資料,僅供資訊目的,並不應視為專業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的替代。請始終就任何可能涉及的醫療狀況諮詢您的醫生或其他合格的醫療提供者。請勿因您在本平台上閱讀或觀看的任何內容而忽視專業醫療建議或延遲尋求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