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綁你的焦慮習慣-從憂慮的習慣迴圈中解放(下)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第1部-釐清你的心理

「人們把自己的焦慮或壓力浪漫化了,他們把它像榮譽勳章一樣配戴著,
沒有它,變成了軟弱的人,更糟的是,失去活著的目的。」

我們常認為焦慮是一種有效的動力,給我們積極向上、追求卓越的燃料,讓我們能超越自己、更加進步。然而,本書沒有給焦慮套上美好的濾鏡,而是以科學實證提出反思:「焦慮和成功具有因果關係嗎?」。焦慮能確保我們一直保持良好嗎?還是它其實會破壞我們的精力,甚至讓妨礙我們的表現?



「憂鬱的人執著於過去,焦慮的人執著於未來。」

人的大腦有一區「預設網路模式」(DMN),是在沒有任何特殊的心理活動時會去到的地方,也就是本書一直提到的「自動導航模式」。不只是做出再習慣不過的行為,當我們思緒漫遊、想到過去或未來的事、陷在某種強烈情緒狀態或某種重複思考模式、受到某個渴望的刺激時,其樞紐-「後扣帶皮層」便會活躍

這也是為什麼,當人悲傷、憂鬱,會一直困在同樣的情緒裡頭,甚至越陷越深,因為我們熟悉這樣的習慣迴圈,熟悉這樣簡單卻牢不可破的獎勵機制,每當預設網路模式被點燃,我們就會一再重複地想著同一件事情,失控的執念越燒越旺,更加促使壞習慣、負面的情緒和思考深植大腦。即使知道「獎勵」可能具有長期的負面影響,仍無法擺脫。


覺察是「有意識地、不帶批判地注意當下感受所產生的察覺。」

作者提出,透過覺察「觸發點-行為-結果」,在我們無數個習以為常的活動中,學習停止自動導航模式,找回意識,在行動的過程能夠「看見」,並及時踩煞車,而不是等到翻車了才恢復理智,又再度陷入懊悔。

重點並非要排除所有感受和想法,避免所有負面的觸發點,事實是觸發點非人所能控制,也不是最重要的覺察的意義在於,透過專注自身,培養一種對我的習慣迴圈的理解與接納。作者提出溫柔的見解:「覺察並不是要改變或消除那些讓我們有所體驗的想法或感受,而是改變我們自身與那些想法及感受之間的關係。」

這也是本書為什麼沒有提倡靠意志力去控制念頭,因為本質上不可能長期做到。並提出有些方法難以長期見效,像是:找尋舊習慣的替代品(例如:以嚼糖果取代菸品,戒除菸癮)、養成好習慣(例如:加入健身房、避免經過賣酒的店)。因為習慣迴圈仰賴舊大腦模式,我們實在很難以新大腦完全對抗,以及替代方案也是另一種新的「習慣」陷阱,所以我們會要求更多,直到我們疲乏,然後失敗


第2部-更新大腦的獎勵價值

「我從這個行為當中得到了什麼?」

大腦養成一項習慣,是透過做某行為時的感受、情緒、經驗、記憶等綜合資訊,由「眼眶額葉皮質」判斷行為帶給我們多少獎勵價值。行為帶來的獎勵越大,形成的習慣就越強烈。當我們已經成功將這些綜合的獎勵資訊連結,每當做某個行為,就會自動觸發慣性的反應,因此,習慣養成的過程是「設定行為的獎勵價值,並忘掉細節」,這也是為什麼舊習慣很難戒除的原因。

覺察的目的,不只是注意到習慣迴圈,還要專注於當下的感受細細品味某個行為帶來的結果,不去預設立場或套用過去的經驗,就是存在於現在此刻的感受,並親身體會到感受是多麼的糟糕、令人不適,就能重新改寫大腦的獎勵機制。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一旦我們清楚行為現在已經毫無益處、失去價值,大腦自然而然就不會想要再去做了。

因此,覺察時要問自己:「我從這個行為當中得到了什麼?」,而且不能思考式的提問(例如:我為什麼又暴食了?),不要用「想」的方式告訴自己壞處(例如:抽菸會肺氣腫、肺癌),而是去體驗(例如:這個行為給我什麼感受?身體有什麼感覺?)。此外,不需要去批判又做了這個行為的自己,只需觀察,而不批判你會發現醒悟帶來的禮物就在當下,等著你去發掘

舉例:
原本:壓力或焦慮⭢無意識的吸菸⭢吸菸好像緩解了問題。(X)
改變:壓力或焦慮⭢有覺察的吸菸⭢尼古丁和化學物的氣味很臭、令人噁心
               ⭢下次想起不愉快的體驗⭢減少吸菸的行為。(O)
陷阱:壓力或焦慮⭢有覺察的吸菸⭢對自己失望, 自我譴責「為什麼我還沒戒掉?」
⭢形成另一種焦慮的循環。(X)


「當我們不再阻撓自己,就不會再前進兩步、後退一步。
如果我們注意並從中學習,所有體驗都會推動我們前進。」

作者發現患者時常因為理解了知識,仍無法快速改變而挫敗,於是又產生一個新的焦慮循環。改變很難一步登天,他鼓勵人們應該專注於覺察所帶來的各種生、心理反應,盡可能越豐富越多元,而非用心智去思考或評判自己的行為,認為「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我們應該做的只有善待自己,不需為了大腦天生的運作而一直指責自己

他寫道:「你必須一遍又一遍開過那條寫著「沒有價值」的道路,直到次數夠多了,它才會變成新的行為。」,這句話可說是本書最有感觸的話之一,改變的路上可能經歷許多次看似徒勞無功的經歷,也可能很孤獨,但我們可以利用成長心態幫助自己拓展視野,接受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每個經驗都是我的老師,我都能夠從中學習。即便步伐緩慢,但只要勇於面對,每個步伐都是前進。


「寬恕,是不再期望過去可能變得更美好。」

作者提出改變習慣的因素相當複雜,並非持續21天這麼數據化、這麼單純。若我們真心、迫切的希望自己能戒除壞習慣、沉迷好習慣。最好的方式仍是專注當下,加以注意。最理想的狀況是,預期獲得的價值與實際得到的價值落越大大腦就會提醒我們要更新獎勵價值,若我們只是習慣性的自動駕駛,結果就只是結果,我們會毫無感覺。

本部的末段,作者敘述了一段後悔的往事,並分享自責的習慣迴圈,我們時常對自己的過錯深埋心底,不時地拿出來鞭笞自己,但事實上這無助於任何現況。我們可以覺察自責的身心反應,並從中領悟及學習,試著讓傷口癒合。我很喜歡作者穿插溫暖的段落,談論焦慮以外的習慣迴圈,因為有改變慾望的人們,時常感到辛苦及挫敗,卻沒有適當的方法。作者提醒了我們,在改變的路上,唯有溫柔地接住自己,才能讓改變持續。


第3部-幫大腦找到更大、更好的機會


所謂更大、更好的機會,目的是不要掉入習慣迴圈。替代方案仍是在養成一個新的習慣迴圈,新習慣難以抵抗舊模式的熟悉感和慣性,很高的機率會失敗。因此作者認為,我們天生的「好奇心」,就是最佳的工具。好奇心不需要透過外在媒介就可以獲得,可以讓我們把力量收回來,由內在發起對自己的專注與關心,好奇心讓人感受良好,且不像意志力會被消耗殆盡,好奇的過程即是獎勵。

每當我們覺察到自己正在進入某種習慣迴圈時,透過對感受、情緒、狀態的好奇,發出「嗯~」的聲音,其實能有效讓我們從循環中脫離出來,也可以避免我們用批判或憂慮的方式看待自己。

另外,我們也可以採取「呼吸練習」,把注意力放在身體呼吸吸吐的過程。作者提出的好奇心及呼吸練習並非單一的疑問句而已,而是對自身狀態逐漸深入的挖掘及探索。例如:我現在發生了什麼事?身體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哪個部位感到緊繃?是在左側還右側?身體的前面、中間,還是後面?呼吸的深淺?吐氣停留的時間?此外,作者提出了睜大眼睛、慈愛冥想、觀照練習等方式。

我的理解

必須誠實地說,這些方式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單純、原始,接近我們最初善的人性。書中敘述這些部分較為零碎,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就這樣?作者在開玩笑吧?」、「我想看到的科學化解決公式呢?」,但後來仔細咀嚼,有了新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方式理性看待自己的習慣迴圈,但要用溫柔、正向的態度感性處理習慣問題。透過覺察「觸發點-行為-結果」,清楚自身的狀態,並把重點放在結果、更新獎勵機制。觸發我們焦慮和壓力的原因其實並不重要,我們所採取的行動也是依據想要的結果而來,因此我們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創造良好的感受

輕鬆、活潑、創意和溫暖的情感,相信對任何人都能提供更好的支持、更完整的體驗價值。我們之所以貪求外界事物,無非是希望填補內在的問題,我們以為追劇、電玩、美食、旅遊、和異性交往等,能取代觸發我們焦慮的原因,帶來幸福。但事實是,焦慮和情緒的問題並不是數學,套公式就能解決,真正的重點在於自己的身心,我們培養對自身狀態的好奇心,學會了解和接納自己,在自己的身體裡「安適」,感到富足,才不會總是匱乏的心理

回歸到最原始的,能讓你感到愛意滿盈、感受良好的是什麼?我想即便尚無法做到這個境界,但重新將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用好奇、幽默的心態去發掘自己發生了什麼事,讓事實逐漸清晰起來,不再被過度高漲的情緒給淹沒,蒙蔽雙眼。也許,下次發現自己又進入了習慣迴圈,不妨和自己說:「嘿~沒事~只是你的大腦在作怪」、「你現在有什麼感覺?真有趣!」、「你自己可以決定接下來會怎麼樣!」,會是讓自己跳脫焦慮習慣迴圈的理想選擇。

喜歡閱讀、電影和對生活所感記錄心得 偶爾更新,感謝你的到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