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本質是思考與質疑。以下為個人閱讀心得記錄,僅供參考,並非標準答案。
//////
人們發現幸福會從自己身邊溜走,因而相信幸福不過是機運。倘若如此,行動還有什麼用?
人類的存在服從兩種變化:世界處於不斷的生成變化,而我們也不斷歷經改變。因此,今天讓我們幸福的事物,或許明天就無法讓我們高興。
讓‧雅克‧盧梭 - 幸福從來都不可靠
《孤獨漫步者的沉思》
「維持不變狀態的幸福,似乎不是為塵世之人而存在的。大地上的一切總是變動不居,沒有東西能擁有始終如一的形式。我們身邊一切都在變化,就連我們自己也在改變,沒有人能肯定明天是否還會愛著今天所愛的事物。因此我們為今生的福樂所打算的一切都是幻想,讓我們在精神感到滿足時好好把握。注意別讓我們的錯誤將我們推離這樣的滿足,但也別設法強留,因為這些設法都是純粹的瘋狂。我很少看到幸福的人,或許一個也沒看過;但我經常看見滿足的心靈,這是一切讓我印象深刻的事物中最令我高興的。我相信這是我內在情感的各種感受力的自然結果。幸福沒有任何外在的標誌。要認識幸福,就必須閱讀幸福之人的內心。但滿足卻能從眼睛、態度、語氣、步伐中看出來,並且似乎能感染那些注意到的人。人們在過節時沉湎於歡樂之中,所有人的心都洋溢在喜悅的最大光輝之中,但這個喜悅卻活生生的快速消失在生命中,變得晦暗。相較之下,心靈的滿足是否是更為溫和的快樂?」
Q:這個文本的構思事件立在什麼樣的對立觀念之上?
世界與自身都在不斷的變化。
Q:在此「幻想」的同義詞為何?如此看來,盧梭是否想說幸福不過是種幻想?
不切實際。
盧梭最後面提到「人們在過節時沉湎於歡樂之中,所有人的心都洋溢在喜悅的最大光輝之中,但這個喜悅卻活生生的快速消失在生命中 [….]」這段呼應前面對幸福的定義,幸福是一種持續滿足的狀態,與單純的喜悅或短暫的愉快不同。所以這邊用「幻想」來比喻,覺得「幸福就是要永遠持續」,而前面也提到不要對幸福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所以總的來說,應該是要對幸福有正確的認知吧。
-
我的想法
這邊對「幸福」和「滿足」做一個比較。
具滿足是短暫的快樂,或「小確幸」,如喝到一杯好咖啡、完成一項工作事項等。而幸福是整體生活的感受, 是人際關係、自我實現、身心健康、財務、意義目的等多方面的元素。所以這邊盧梭講「幸福沒有任何外在的標誌」,表示幸福過於抽象,而滿足「能從眼睛、態度、語氣、步伐中看出來」,相對來說更實際。看起來好像應該追求滿足,但上一章提到,追求短暫的快樂無法獲得幸福,只會陷入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
恩…感覺會越寫越多。總之這邊重點,認知「短暫的快樂」和「長期穩定的幸福」這兩者的不同。
說「幸福關乎機運」,意味幸福只取決於外在環境,但這忽略了幸福也取決於主體的期待與判斷。因為幸福不只在於擁有某項財產,而是首先在於這項財產令我滿意的事實。某樣非我所欲的事物,是無法讓我感到幸福的。因此,幸福有「主觀」的面向。
馬可‧奧里略 - 人類的不幸是自己的錯
《沉思錄》
「如果你因為某種外在事物而感到痛苦,並不是此一事物讓你煩亂不安,而是你對它所下的判斷。是否要消除這項判斷取決於你。假如你悲傷的起因是你內在的性情之一,這會讓你無法修正自己的想法嗎?你因為沒有執行看來明智的行動而陷入愁苦,那為何不去做,卻反而任由自己痛苦呢?— 但是有強大的阻礙呀!— 那就無需愁苦,因為阻礙你的理由並不取決於你。[…]
記住:你理性的意志一但集中專注,就是不可征服的,它僅止於自身,不做任何自己不想做的事,就算這樣的什麼都不做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那麼,在運用理性與檢驗理性的判斷時,它又會變得如何呢?如此一來,思想擺脫了激情就會成為一座碉堡。人身上沒有什麼比這更堅固的東西,這是難以攻破的避難所。不明白這點是無知的人;但明白這點卻又不藏身其中的,則是不幸之人。」
Q:理性在面對不幸時,可以扮演何種角色?
首先判斷造成自己不幸的這件事,自己是否能夠做任何改變,或能做什麼。如果自己無法控制,那就沒有必要再對此事煩心,或思考自己還可以做什麼。
比如「颱風」這很明顯是人類沒辦法改變的〝不幸〞,與其一天到晚擔心颱風造成淹水或其他任何災害,不如思考該如何預防,所以人們將排水系統優化、強化建築的防風設計等等。或桌上的咖啡翻倒,這很明顯是自己能做改變的事,我可以把咖啡放稍微遠一點,或買那種「不會倒」的杯子。
-
我的想法
奧里略最後面提到的「明白這點卻又不藏身其中的」,這邊講的「不藏身其中」是在呼應前面「思想擺脫了激情就會成為一座碉堡」的「碉堡」。
當遭遇到不幸,理性可以成為內在「碉堡」,不受感性或外在環境影響。不明白這點是無知的人;明白這點卻不願意運用它,那就是造成自己的不幸。
最後書中提到:「一個人為了自己無能為力的事物感到懊惱,就是讓自己處於不幸之中」。
我覺得還蠻有道理的。
行使我的自由意志,而不受外在環境約束,便是滿足感的來源。除了自由,我別無選擇,我的幸福完全取決於我自己。
笛卡兒 - 真正的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自己
《哲學全集》
「我有時會自問:比起為了認識各樣事物的正確價值,而擁有更多論述與知識,並因而變得更為悲傷,那高興或滿足於想像自己擁有最大與最可觀的幸福,同時忽略或是不要去審視自己不足之處,是否會更好。如果我認為至高的幸福是喜悅,那我絲毫不會懷疑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高興,不論代價為何,而我也能同意那些藉酒澆愁、沉迷於鼻菸之人的粗蠻。然而我區分了以操持德行為主的至高幸福,和對所有美好的占有 — 這些美好的獲得取決於我們自由意志 — 以及在獲得之後精神上的滿足。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公開表明:最好是不要那麼高興,而要有更多認識。因為我了解到,比起對真理無知,認識真理是最大的完善,就算這會給我們帶來損失。此外,我們豈不總是在最滿足的時候感到最高興;相反的,最大的喜悅則是平庸乏味而嚴肅,只有那些庸俗之人才會總是笑口常開。而我完全不同意我們該讓自己被騙,並浸淫在錯誤的想像,好讓自己上當的想法。因為一切的快樂都只能觸及靈魂的表層,然而,體認到這些快樂的虛假,靈魂卻感受到內在的苦澀。」
Q:文本開頭建議,在兩種存在的概念中做選擇。這兩個選項為何?
「比起為了認識各樣事物的正確價值,而擁有更多論述與知識,並因而變得更為悲傷,那高興或滿足於想像自己擁有最大與最可觀的幸福,同時忽略或是不要去審視自己不足之處,是否會更好」
簡單來說就是學越多會發現自己一無所知並對此感到沮喪,或保持無知。
Q:請解釋「德行」一詞在此的意思。
「我區分了以操持德行為主的至高幸福,和對所有美好的占有 — 這些美好的獲得取決於我們自由意志 — 以及在獲得之後精神上的滿足。」
「操持德行為主的至高幸福」指行為舉止、思想等都達到道德的領域,也就是發自內心的幸福。「對所有美好的占有」是外在事物如財富、權力等。「這些美好的獲得取決於我們自由意志」我們有選擇是否去追求這些事物的自由。「以及在獲得之後精神上的滿足」在獲得這些事物後所獲得的滿足。
-
我的想法
笛卡兒那段後面「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公開表明…」到最後,在說真正的幸福是來自內心的平靜和理性理解,儘管過程伴隨痛苦或挑戰,但能帶來更深刻且持久的滿足感。
然後第三點後面提到「我的幸福完全取決於我自己」,而笛卡兒則是「真正的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自己」,這是從兩個不同方向來解釋。
前者是從「自由」的角度來解釋,因為我們是自由的,透過理性判斷、負責的選擇自己所認同的幸福。後者是在講幸福與否,除了自己的選擇,還包括我們如何理解那些生活中不可控的因素。
第一點在說世界持續在改變,以及滿足和幸福的差別。第二點在說如何用理性面對不幸。到這邊其實就已經表示幸福確實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但同時也是取決於自身,第三點補充為什麼取決於自身,為什麼這是「至高幸福」。因為自由、理性判斷、長期穩定性、發自內心等。
所以總結,要達到幸福確實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但我們是自由的,能透過理性判斷,面對這些不可控的因素,思考自己能做什麼,以及如何達到真正的幸福。
恩…這章節資訊量有點大,最後總結那邊有點難寫。我覺得寫的不夠完整,但如果要寫完整,可能就需要寫更多內容,而我又不想長篇大論..。
難寫!
然後這次在哲學讀本心得系列的開頭做了更改。
主要是最近看了些有關邪教的東西,發現邪教通常會用一些哲學或心靈雞湯的東西來操控教徒。當然邪教如何控制教徒、如何拉人入會,有一套詳細的心理研究,我這邊只是簡單帶過,透過邪教這種方式反思自己的行為,覺得最近自己寫的哲學讀本的心得,有點在說「這就是標準答案」的感覺。
哲學的本質是思考與質疑,所以每個時代存在各個大哲學家,才會有各種不同的學派。我寫的內容並不是標準答案,只是我個人的解讀,是我思考與質疑的結果。
所以..思考和質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