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過去的一位後輩來找我討論職涯發展的困境。這位阿弟仔是我曾經帶過的後輩,一位認真負責但略顯缺乏自信的年輕人。再過三年,他即將步入而立之年,面對未來的職涯選擇,他感到迷惘,因此來與我請教。
目前,他在某公部門的基金會工作,即將邁入第三年。然而,他發現少子化的趨勢對於教育體系與公部門的資源配置造成衝擊。預計到了2027年,學生人數將大幅下降,許多三本學校(低排名私立大學)可能無法維持運營,進而影響高等教育生態。這樣的變化不僅衝擊高校,也影響公部門的相關政策與預算。
近期,立法院的預算審查顯示,政府正在削減教育經費,並更傾向扶持工科相關產業,以滿足台灣以工程師為主的產業需求。他的基金會原本是為了解決部分公務員效率低落的問題,透過輔導與提升工作壓力管理來改善整體效能。但現在,長官們也開始質疑基金會的長期發展性,加上預算不穩定,未來甚至可能被裁撤。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的幾位同事察覺情勢不對,選擇轉職到私部門,而他則還在思考是否應該留下來。這讓他開始思考兩個核心問題:
他面臨的選擇包括:
這看似無解的問題,但如果將時間拆解,以一年、五年、十年為單位,也許答案就會逐漸浮現。這正是神秘大叔曾經給予他的建議:「當你看不到方向時,試著將時間尺度放大,從一個月、一年、十年、二十年去思考,答案或許會自然浮現。」
新開的公益活動
我與神秘大叔的相遇,起初也未曾預料。他曾參加我的讀書會,並給予我四小時的點評,提出「將計畫拆解為一個月、一年、五年達成的目標」的思維方式。這讓我開始在教職中,逐步理解這個行業的底層邏輯,並透過實務操作學習各種新技能,如:
這些技能最初只是為了應對教學需求,但漸漸地,它們成為我在職涯中的有力工具。
另一個啟發我的對話,來自於一位健身教練。這位阿弟仔畢業於輔大運動休閒系,大三時便確立了對健身行業的興趣,並一路發展至今,成為擅長筋膜調理的專業教練。他甚至幫助我改善了長期的肩頸不適問題。
我回想自己開始健身的契機,起初只是因為年過三十後,體力開始下降,於是決定報名健身房。但在尋找教練時,我最初選擇的是一位外型亮眼、推銷能力強的教練,因此一口氣買了72堂課。然而,實際授課的卻是其他教練,其中有一位雖然不擅長推銷,卻極具教學實力。他教會我如何正確使用健身器材,例如史密斯機(Smith Machine)與Wiper 訓練,並幫助我改善了從小存在的平衡感不佳問題。
因為這樣的學習體驗,我決定購買Wiper 36堂課程,隨著訓練的深入,我開始發現筋膜放鬆的需求,於是又追加購買了12堂筋膜課程。
這樣的拆解式學習模式,其實與神秘大叔給的建議非常相似—將學習內容拆解成可執行的小單元,不僅提升學習效果,也能逐步形成可複製的商業模式。
在這段時間裡,我還因為好奇心,額外購買了TRX課程,算是一次新的嘗試。然而,經歷完整個訓練流程後,我發現對我而言,健身器材與筋膜放鬆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終,我在健身上總共花費了約十萬元,這筆錢對我來說,就是自我探索與體驗的成本。
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學習經驗後來竟然在我學校的產學合作中發揮了作用,例如我們開始規劃AI健身器材的合作項目。
因為跟著神秘大叔,我有機會認識了「營養師達哥」,並參與了他的第一季與第二季課程。
後來,我找到了一位專業的藥劑師,幫我調整營養品的搭配,逐步提升了我的體力與身體狀況。同時,我也開始將營養知識應用到專案設計中,例如之前提到的營養專案,這讓我更深入理解食物營養與飲食控制,也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飲食菜單。
回到這位擅長筋膜放鬆的阿弟仔,我開始思考一個假設:如果我要邀請他來參與我的課程,我該如何談合作?
這讓我想到神秘大叔與營養師達哥在第一季時談過的合作模式,因此我設計了兩個合作方案:
提供8,000元的授課費用。
包含:
這個方案他聽了之後,覺得可以接受。
但這時的重點是,他的周日時間已排滿,所以我們選擇周一授課,因為他周日、周一休假,而且我們的課程時間剛好不會找不到學生。
神秘大叔的建議:「合作要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且能一起賺錢的模式。」這點在這次的合作安排上完全適用。
一天課程,報價30,000元(選擇周日)。
包含:
其中,我曾遇過一位非常優秀的健身教練,後來他轉型為行動教練。當時,我也跟著他學習了一段時間,大約上了十堂課。
然而,由於時間較難安排,加上教練後來搬到桃園,距離過遠,使得持續上課變得不太現實。雖然他的教學非常專業,但現實條件讓這段學習過程無法長久延續。
透過這些經驗,我逐漸體悟到,無論是教師還是教練,他們並不是「救世主」,而是引路的燈火。真正的成長與進步,最終仍取決於個人的努力與修行。
近期,我開始關注專案教師與專任教師的發展趨勢,也進一步理解其中的變化。隨著高等教育受到少子化的影響,教職環境正逐漸發生變化。
過去,在我長輩那一輩的教師們,他們能夠直接進入專任職缺,且不一定需要完全符合系所的專業需求。然而,如今的規範趨於嚴格,專任教師必須符合系所需求,若學術背景不符,則需要修習該系所的相關專業課程,或是發表對應領域的學術期刊,以滿足聘任條件。
因此,對於科系背景不符的教師來說,現在的職涯發展路徑往往是先從專案教師開始,之後才有機會轉為專任。這種趨勢顯示出現今高等教育在人才聘用上的轉變,也讓我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