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洄從之 —當菩薩遇見凡夫,關于電影《Welcom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攝影:梁寒衣/設計:Nicole

溯洄從之

—當菩薩遇見凡夫,關于電影《Welcome》

——梁寒衣

獨念海之大,

願隨天與行。

——范伯子

raw-image


(翻拍自網路)

 

   浪海拍擊,洶湧、吞噬,而使人怖畏!……為了逃避戰火、砲彈、血洗與屠戮,無數人類寧可一賭滄海,將性命與希望,拋擲於囚獈、簡陋的「難民船」中(此所謂「難民船」,也不過就是纖薄的橡皮艇和破舊的小漁船罷了)……書寫此際,近一個多月來,難民潮襲捲了歐陸,震撼了世界,堪稱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最大的逃難、流亡人潮。 

 

   而滄海之外更有滄海——除卻肉身必須跨越的浩渺洪波,難民們還須面對另一由人性、文化、國族、疆界、政治、社會、經濟……所壘築的巨大洋海與隔礙。自由之路艱辛而遙迢,幸福也是。便又想起早在二〇〇九年,法國導演菲利浦‧里奧雷即以深刻的洞見與悲憫,完成具足撞擊的電影《Welcome》(歡迎!)——恐是「愛情」人人渴慕,中文將之譯成了更具賣點的《愛的自由式》。  

  「嗚呼!人之不難相愛,難於相知」明代蕅益大師如是言。——心與心間、個我與個我之間,恒隔心海與人海,其「自由式」——欲自在揮灑、自由泅渡彼我心牆、人牆,種種智識、知見、情性的齟齬/差別何其不易!由是,譯筆不算失誤,在於,作品的確涉及了兩段愛情,兩種情質,兩類滄海——一類是肉身的,一類是精神的,還有肉身與精神,兼而有之,並成暌隔的: 

  歷經四千公里顛危的苦難與跋涉,十七歲的庫德族少年畢拉終而自伊拉克抵達了加萊市——這是法國北部距離英國最近的一座港都,

  僅隔著三十四公里的英吉利海峽。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他所愛慕的少女米娜,便在波濤浩杳的另一端。

  頭上罩著塑膠袋,閉著氣,躲藏於卡車貨櫃的角落,以逃避邊境警察「二氧化碳偵測儀」的檢測——這是偷渡者必經的越境考驗;然而,之於曾在塵途中,被軍人以塑膠袋籠套、刑虐長達數日的畢拉而言,不啻是夢魘的複現與凌遲……畢拉終究失敗了,全體偷渡者也一併被逮。自玆,再無一人願意與此「害群之馬」共同一車偷渡,陸路的抵赴再也不能了。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面向英倫彼岸的戀人,少年唯一的可能,僅是泅渡過橫隔的滄海。少年於是來到游泳訓練中心,抱持大願,學習泅泳。

raw-image


(翻拍自網路)

  不幸,這是冬日,人人穿著厚重的大衣、夾克在街道上行走。海水的溫度低於攝氏十度,更兼有強勁的洋流。

 

  即或之於一名專業的游泳健將,俱屬艱鉅、難能的挑戰,況乎一名初初下水的新學者!

  金牌泳者西蒙如一只疲憊的卡帶般,日復一日,槁木死灰、麻木倦怠地活著——正如大多數的中年症候族一般,年少的理想與壯志、光芒與熱情一概銷磨殆盡,僅剩下游泳池畔例行的公務與叮嚀。牆架上羅列著一排排冰冷的獎章與獎杯,標示著宿昔一去不返的青春與愛情:他與妻子瑪莉安正處於離婚簽字的關鍵期。然,面對行將失去所愛,西蒙卻束手無策,僅是循其慣性、苟安而無奈地洄游著。

 

  一個場景即足以顯現他與妻子的根本分歧處:

 

   兩人於超市相遇,正待結帳。超市卻因歧視難民,加以非理地驅趕、斥拒。 

raw-image


(翻拍自網路)

 

  擔任難民志工,恒常為難民分送食物、補給的妻子瑪莉安據理力爭,大力抨擊、抗議(在於禁止協助難民,雖是公部門、法律明訂的政策;但歧視人種、凌踏人權、不尊重生命又是另一回事——瑪莉安如是勇猛堅持著生命的平等尊重與尊嚴)。

  西蒙卻像泰半俗庸一般,唯唯諾諾,徒想避事(認為「何必多事?大不了下次換家超市便得了!」),即連抗爭的意氣也無。

  而妻子所痛恨的,正是人們的歧視與凌迫(它應屬「同體積迷」:集體的迷惑與精神暴力罷!)以及丈夫的冷漠與沈默(沈默,正所以形成共犯結構鈍化而堅牢的一環)。  

  一個不失本願、理想,堅住挺進;一個妥協世俗世相,溫吞賴活……兩人根砥情性的不同,註定了這場婚姻的分道揚鏢。

 

   四千里果敢跋涉,畢拉「生死與之,不惜泅渡大海」的決心,使得西蒙怦然心痛,緣於,當妻子離開自身,一己甚且鈍怠到懶得過馬路去追回她。 

  一個「願涉滄海」,一個「過對街而不為」!——一錐刺痛,西蒙賭了氣,無論是為向自我,或潛意識地想向妻子證明,西蒙開始了生命從未有的「越界冒險」——一次一次踰越移民局的禁制與限令(乃至甘冒坐監五年的刑罰),也一次一次突破自體性格與習氣的桎棝、障礙,向畢拉伸出援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影片最撼人心魂的一幕是:大船來來往往,一個海上微微的小點,努力避開船舶,在茫茫大海中孤獨泅泳著。波濤浩廣而吞噬,黑色的小點努力,努力,揮著臂,力渡力泳,力圖克勝,以死為歸。

  即或有機會獲救,他也只是令自身躲避、潛藏於海底更深更遠,誓赴伊人——

raw-image


(翻拍自網路)

 

  畢拉最終死於距離英國海岸八百公尺的海域。

 

  將之視為一名「潛在的因地菩薩」的故事;唯因,生死洪波,怕唯有一名真正的菩薩行者才能具足如斯橫截「生死海」的深心與無畏。它是「決定心與決定志」的問題。一個之於愛不能純一無雜、「誓到彼岸」的,之於如來或修行,怕亦難以精純專一、「誓到彼岸」!——基於,是本體的體氣、生命情性風格使然。

  曩劫行來,畢拉所需的,或唯是透破情關的一悟:誓到彼岸的深心不變,僅是將「直抵伊人」化作「直抵如來」。也無非換一向度,下一轉語而已。

  無改的,是本願與力道。

  也是一個「啟蒙」與「受啟蒙」的寓言:真誠呼喚出真誠,決心撞擊出決心,純粹啟轉出另一矇眛含藏的純粹——西蒙最末代替畢拉「到彼洲岸」,立於大英國的天空下,將畢拉懷藏的戒指轉致米娜(一枚古老的藍寶石鑲鑽戒指,本屬於西蒙與妻子瑪莉安。西蒙於感動中,曾交予畢拉作為定情物。)

  米娜拒絕道:「我永遠不可能戴。」如今,她逛著街,是名忙於備辦採買著婚禮嫁妝的準新娘了。

  那人涉彼滄海、深心守護的信物便如許辜負了!——伊斯蘭的「家長制」誠然威權宰制,可畏而悚迫;然則,戒指,是何其細微細小的物件!女兒家但凡願意,櫥櫃、抽屜、書堆、文件、花盆花壇、衣裙衫褲、內襯內袋……到處俱是藏納的處所,且「沒蹤無跡」、安全可靠,如一粒微砂之沒入長河。

  仍是此岸彼岸、相背相離的魂靈:一個「願涉滄海」,一個「怕沾濕衣裳」。畢拉與米娜,睽隔的,也許,不止一座英吉利海峽,而是幾重大海、幾百世修行。因之是一則「若逢不逢,或見非見」(註)、永難真正對面的愛情——唯因心與心間相隔巨海、重山。

  啟蒙,畢竟,僅能留予自願打開、準備接受啟蒙的人。老戒指,只留予認識它的古老、珍貴、知其價值的人。

  自然,橫亙於人與人,國與國,種族與膚色,階級與體制……種種精神內面的大海何其浩冥深淵、難渡難涉!電影原名《Welcome》本為針錐此人人皆有的「差別相、差別想,與差別對待」——世人約定成俗,且泛濫成災地總習於將「Welcome」(歡迎光臨!)這幾個大字張貼在機場、國門、餐廳、旅館、廣告……乃至於自家門口地墊上,表面上熱情、善良、接納,骨底裡卻內含重重限制與條件——人們事實上僅是Welcome自己想Welcome的「與我同類」,而拒斥、排撻、歧視「非我族類」。

  此Welcome從來潛含設定與切割,而非一體平等、一體尊重、「等視眾生」的;直如加萊市,乃至歐盟諸國之讎懟、障阻、排拒、防堵難民們。

  本片獲得柏林影展最佳歐洲電影與人道精神獎,并不份外!緣於磅厚、迴旋,以潮水般地張力敘說了益形險峻的歐陸與難民議題,針剖出更本質、更潛隱內化的人性面相與普世價值。

  無疑地,作為佛子,「平等性智」、「無差別相」人人耳熟能詳、出口即是。於玆,更該明銳反思,理論與實際、口頭與實踐的差別與懸隔——我們果能種族、膚色一體,階級、職別一體,富貴、貧賤一體,男女、性別一體,佛與非佛一體……普行慈眼,普行尊重,普同對待?

 

 

  「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范伯子的深情之語應作為所有菩薩行者的座右銘:力截生死、愛憎……一切人性、人我、世相、世態的差別之相、差別之海,誓涉彼岸。唯念如來!

  當願與如來,相隨去也!

寫于2014~2015年左右

raw-image


攝影:梁寒衣

(註)此句意思是「即相逢亦等於未相逢,即見面亦猶若視而不見、從未對面」——語出於〈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其「念佛法門」的原理,就是十方諸佛憐念眾生,正如慈母之憐念幼子。若心心不忘,孩子如同母親念想孩子般地憶想母親,則從此世至彼世,不管睽隔多久,終將相會。但若一人專念,一人專忘,則如此二人即若相逢相會,亦將形成「見若不見,逢若不逢」的狀況。事實上,心不在,心相異——任何關係俱可能如此,無論父母、親子、夫妻、戀人、朋友……皆然。

avatar-img
3會員
5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寒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攝影:Nicole L.  聽聽,雪的音聲!  ──關于電影《超越寂靜》 ——梁寒衣 生命的暗流咆哮,嘈噪嘔啞…… 然而,雪,還是要下的罷。  寂靜無垠地,  穿越城鎮與街道,弭平溝塹與深谷——    凡夫眾生的愛,俱含有難以察覺的雜染,俱以戀執,綁縛,占有,支配為核心。它強烈具
作品:吳泥 攝影:梁寒衣 前言: 大鑑本以「南宗禪」開創祖師六祖慧能諡號為名,意本志在宗門;可惜建立十六、七年,竟不逢一名參禪者。雖然如此,祖師總以一年的最末、「臘月卅到時!」視為生死大限,以是每至除夕,總有重要的上堂、開示、小參、或公案;而宗門也慣常於年期打「禪七」,以便剋期透破生死本面。因
——梁寒衣 〈和你在一起〉描述一名素樸寒微的「鄉巴佬」父親,帶著天才小提琴兒子,一名火車站撿來的「兒子」,遠赴北京參加少年宮比賽,一心冀望「兒子」出人頭地,能於世界展露頭角。如斯先後遇見兩名老師——兩個氣質、緣命炯異的小提琴家,江老師與余教授:一個才具高昂,卻鬰鬰封埋、沈沆陋巷,與粗潦粗燥
——梁寒衣   無數納粹/猶太的傷痕電影中,《伊達的抉擇》堪稱殊獨的一部,緣於它不止於一般政治、歷史的控述與迫害,更指向「聖/凡」之間,「出世」與「入世」的抉擇——是現實與離塵、此岸與彼岸、人性與神性、宗教與非宗教……的向背與選擇。自然,也是一部「公路電影」:主角於一段一段、次第展開的旅程
攝影:L'epold/設計:Nicole L.   法雨,如斯墜落! ──慈忍的折攝力 梁寒衣           山林書案的右側供著卧佛,一尊涅槃躺臥的如來。涅槃的如來下方,置著「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肖像──自從二〇〇九年群峰中的禪室建構後,富樓那的肖像即佇立在那裡,無論書寫或禪坐,
攝影:梁寒衣 此為京都永觀堂之回首阿彌陀佛像復刻品     回首彌陀的修行意義 梁寒衣 前言: 日本京都「永觀堂」,其寺寶即為獨一無二的「回首阿彌陀佛」:一尊回首,佇立,凝眸,等待眾生的彌陀!   惟其眾生無法度盡, 以是心燈不滅——   永觀律師〈千載和歌集〉 緣起——公
攝影:Nicole L.  聽聽,雪的音聲!  ──關于電影《超越寂靜》 ——梁寒衣 生命的暗流咆哮,嘈噪嘔啞…… 然而,雪,還是要下的罷。  寂靜無垠地,  穿越城鎮與街道,弭平溝塹與深谷——    凡夫眾生的愛,俱含有難以察覺的雜染,俱以戀執,綁縛,占有,支配為核心。它強烈具
作品:吳泥 攝影:梁寒衣 前言: 大鑑本以「南宗禪」開創祖師六祖慧能諡號為名,意本志在宗門;可惜建立十六、七年,竟不逢一名參禪者。雖然如此,祖師總以一年的最末、「臘月卅到時!」視為生死大限,以是每至除夕,總有重要的上堂、開示、小參、或公案;而宗門也慣常於年期打「禪七」,以便剋期透破生死本面。因
——梁寒衣 〈和你在一起〉描述一名素樸寒微的「鄉巴佬」父親,帶著天才小提琴兒子,一名火車站撿來的「兒子」,遠赴北京參加少年宮比賽,一心冀望「兒子」出人頭地,能於世界展露頭角。如斯先後遇見兩名老師——兩個氣質、緣命炯異的小提琴家,江老師與余教授:一個才具高昂,卻鬰鬰封埋、沈沆陋巷,與粗潦粗燥
——梁寒衣   無數納粹/猶太的傷痕電影中,《伊達的抉擇》堪稱殊獨的一部,緣於它不止於一般政治、歷史的控述與迫害,更指向「聖/凡」之間,「出世」與「入世」的抉擇——是現實與離塵、此岸與彼岸、人性與神性、宗教與非宗教……的向背與選擇。自然,也是一部「公路電影」:主角於一段一段、次第展開的旅程
攝影:L'epold/設計:Nicole L.   法雨,如斯墜落! ──慈忍的折攝力 梁寒衣           山林書案的右側供著卧佛,一尊涅槃躺臥的如來。涅槃的如來下方,置著「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肖像──自從二〇〇九年群峰中的禪室建構後,富樓那的肖像即佇立在那裡,無論書寫或禪坐,
攝影:梁寒衣 此為京都永觀堂之回首阿彌陀佛像復刻品     回首彌陀的修行意義 梁寒衣 前言: 日本京都「永觀堂」,其寺寶即為獨一無二的「回首阿彌陀佛」:一尊回首,佇立,凝眸,等待眾生的彌陀!   惟其眾生無法度盡, 以是心燈不滅——   永觀律師〈千載和歌集〉 緣起——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20240706 富都青年 - 溫暖的話語 這是一部:沒有身份証、聾啞哥哥,跟不務正業的弟弟,在社會底層努力生活的電影。 劇情最後,男主角被處以死刑,一位佛教法師前去關懷。 法師:你有吃飽嗎? 我們可以做朋友嗎? 男主:我想死! 你知道我過的是什麼生活嗎? 如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現在,我越來越強烈感受到,觀看電影長片是需要體力和耐性的,而且還必須是與你的興趣相關,或者符合自己工作的需求,少了這些條件的支撐,大概就沒有觀後的成就感了。   今天,我完成了一項工作,看完電影長片《飢餓海峽》(3小時),再次對改拍自水上勉推理小說中的社會性給予強烈的關注。於是,我趕緊找出原著小
Thumbnail
這是一部普渡眾人苦樂的電影,樂的是,即便生活如此刻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們笑中帶淚、苦中作樂的生活,苦的是,再怎麼苦中作樂、假裝,也無法脫離階級權力的無奈。 人的社會因為越來越複雜而有了不同的階級與身分,在議員面前,是彬彬有禮的留美藝術家;在員工面前,則是三句不離問候對方老母的老闆。在回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20240706 富都青年 - 溫暖的話語 這是一部:沒有身份証、聾啞哥哥,跟不務正業的弟弟,在社會底層努力生活的電影。 劇情最後,男主角被處以死刑,一位佛教法師前去關懷。 法師:你有吃飽嗎? 我們可以做朋友嗎? 男主:我想死! 你知道我過的是什麼生活嗎? 如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Thumbnail
《異鄉人》書評與摘要:主角莫禾梭,面對母親的去世和自己的一切,演繹出他的冷漠和不在乎態度,反映了悲劇所帶來的強迫性審視,同時也彰顯了死亡作為結束和新的開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現在,我越來越強烈感受到,觀看電影長片是需要體力和耐性的,而且還必須是與你的興趣相關,或者符合自己工作的需求,少了這些條件的支撐,大概就沒有觀後的成就感了。   今天,我完成了一項工作,看完電影長片《飢餓海峽》(3小時),再次對改拍自水上勉推理小說中的社會性給予強烈的關注。於是,我趕緊找出原著小
Thumbnail
這是一部普渡眾人苦樂的電影,樂的是,即便生活如此刻苦,小人物也有小人物們笑中帶淚、苦中作樂的生活,苦的是,再怎麼苦中作樂、假裝,也無法脫離階級權力的無奈。 人的社會因為越來越複雜而有了不同的階級與身分,在議員面前,是彬彬有禮的留美藝術家;在員工面前,則是三句不離問候對方老母的老闆。在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