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IG上看到一則名為「愛她就別這樣說話」的影片,內容是一位人妻的自我反省,影片內容是這樣的:
這位人妻用業餘時間發展了一個小電商,老公也會用下班時間幫忙,影片中呈現的是兩人利用晚餐後的時間一起包貨,為了確保流程不出錯,
老公:「OOO是要放袋子里的嗎?」
老婆不耐煩地:「啊不然勒?」
而此時老婆內心的想法是:「啊桌上就只有這個尺寸的袋子,不放這個要放哪個?」但她瞬間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因為彼此間有共同約定過不要這樣講話,彷彿是在說:「你是白痴嗎?這不是廢話嗎?」
而老公也是沉默後,就直接跟老婆說他不喜歡這樣子說話,隨後擁抱和好~
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往往在外人前理智在線,保持著最好的樣子,卻在最深愛、最親的家人面前無所顧忌,把負面情緒留給身邊的人,我們是否也該學習,如何在最親近的關係裡,保留一點耐心與溫柔?
我們總以為最愛我們的人不會輕易離開,所以毫不掩飾地表現所有情緒。但如果我們的關係正在被這些無意識的習慣慢慢消磨呢?
我認為其中存在一個心理機制:因為我們覺得最親近的人不會輕易離開。
因為我們相信最愛我們的人,不會因為我們的一些小脾氣而離開我們,因為儒家思想深植腦海,面對外人要溫良恭儉讓,所以我們把隱忍一天的不滿、氣憤、難過宣洩在家人身上。有人會說:「家人就應該互相包容、體諒、接住對方的情緒。」
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機制存在,讓我們在安全的地方習慣做自己,把脾氣毫不保留地釋放,把最醜陋的那一面展示在最愛的人身前。
一定會有人問:「難道我連回家都不能做自己嗎?」
我想不是的,但在做自己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能好好說話、耐心表達,稍微顧及家人的感受呢?難道他們成為我們的家人,就只是為了接住我們的負面情緒嗎?
我想起之前在接受人生教練(LifeCoach)的培訓時,老師鄭重地告訴我們:「在與客戶接觸之前,我們得做好被客戶影響的準備。」恰恰說明了接住情緒的人往往也容易被對方的情緒影響,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
有次跟女朋友的對話,讓我對這個議題印象深刻。我的女朋友是一個感性的人,這樣的好處是她比我更容易感受到不一樣的情緒,給我一些我沒看到的見解,壞處就是她的情緒也很容易表現出來。
某次通電話時,明顯可以感受到她因工作不順正處在負面情緒中,對於聊天顯得不耐煩、生氣,甚至最後直接掛了電話。
當下的我其實是有點茫然、有點生氣的,因為我們曾經深入討論過「把最醜陋的情緒留給最親的人」是不對的,但我也知道她屬於情緒來了就無法全面思考的人;再者,如果我把生氣的情緒丟回對方身上的話,那我也成了把最醜陋的情緒留給對方的人!所以,我選擇在冷靜之後,把我的觀察告訴她,相互擁抱和好。
「沒有誰『有義務』接納、包容我們,只有誰『願意』接納、包容我們」
家人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家人,並不只為了承接我們的情緒,更多的是想與我們創造更多快樂的回憶,我們仍可以在最愛的人面前展現自己的全部,但也得留意展現方式,顧及對方的想法及感受。
討論完心理機制,我想來說說幾個我的想法。
我曾經聽人說過:「我講那句話又沒有那個意思,是他自己想太多!」但我的看法是,比起說者有沒有惡意,聽者聽起來的感受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以自己的感受來衡量對方的感受,卻忽略了兩個人並不相同,同樣的石頭在池塘和湖邊泛起的漣漪本就不同,即便我們沒有惡意,但在聽者的角度可能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我們可能會覺得「某某某怎麼這麼玻璃心,講一下也不行!」,但我認為,對方願意給予你回應、告訴你他並不喜歡,某種程度也代表他很重視你、重視這段關係;其實他大可一走了之,選擇沉默、疏遠這段關係,不讓「覺得這樣沒什麼」的你繼續傷害他!所以這些願意向我們表達的人,比直接冷漠遠離的人,更加值得我們珍惜。
關係的破裂,往往不是因為一句話、一次吵架,而是長期忽略對方的感受所造成的傷害累積,直到一方心灰意冷。不論是毫不保留的做自己,或是我們的不在意和不以為然,都是慢慢累積傷害的元兇!嘗試把最好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避免感情在「不經意」間磨耗。
你可能會問:「可是我情緒來的時候就是沒辦法想那麼多…那我該怎麼辦?」確實情緒來臨的當下,腦筋很難做全面的思考,那我們就得在平時就為自己做好準備,覺察、溝通、練習三步驟,我覺得是很好的開始。
覺察,在情緒穩定時觀察自己的情緒處理習慣,你是不是經常對親近的人發火?是不是習慣在外面忍耐,回家才釋放情緒?檢視每個過去經驗,從中釐清自己處理情緒的習慣,才知道我們應該往哪裡修正。
溝通,與你的家人、愛人、小孩坐下來,好好討論出一個共識,負面情緒來的時候該怎麼表達?在客廳還是在房間?燈光暗還是燈光亮?誰要一起待在這個空間?宣洩的人應該用什麼方式?希望其他人可以有什麼樣的反應?在我們冷靜的時候為自己定一個守則,在這個前提下釋放積累的情緒,又不致於傷害到家人。
練習,先思考再表達,釋放情緒之前先問問自己,別讓感情在不經意間產生裂痕:
在情緒尚未來臨、腦筋最清楚的時候,為自己設幾道關卡,避免讓情緒下的衝動成了關係破裂的契機。
回到開頭的那個影片,妻子無心地說了一句傷人的話,丈夫沒有生悶氣,而是平靜地說:「我不喜歡這樣的話,這讓我覺得……」,我認為這是一個情商超高的回應方式,我也還在學習成為這樣的人…
我想回到那句話「沒有誰有義務接受、包容我們,只有誰願意接受、包容我們」,其實這就是家人吧!家人不欠我們什麼,卻願意一直站在我們身邊,你們說,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把最好的情緒、耐心與溫柔留給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