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把最醜陋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別讓「願意」包容我們的選擇離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那天我在IG上看到一則名為「愛她就別這樣說話」的影片,內容是一位人妻的自我反省,影片內容是這樣的:

這位人妻用業餘時間發展了一個小電商,老公也會用下班時間幫忙,影片中呈現的是兩人利用晚餐後的時間一起包貨,為了確保流程不出錯,

老公:「OOO是要放袋子里的嗎?」

老婆不耐煩地:「啊不然勒?」

而此時老婆內心的想法是:「啊桌上就只有這個尺寸的袋子,不放這個要放哪個?」但她瞬間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因為彼此間有共同約定過不要這樣講話,彷彿是在說:「你是白痴嗎?這不是廢話嗎?」

而老公也是沉默後,就直接跟老婆說他不喜歡這樣子說話,隨後擁抱和好~

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往往在外人前理智在線,保持著最好的樣子,卻在最深愛、最親的家人面前無所顧忌,把負面情緒留給身邊的人,我們是否也該學習,如何在最親近的關係裡,保留一點耐心與溫柔?

我們總以為最愛我們的人不會輕易離開,所以毫不掩飾地表現所有情緒。但如果我們的關係正在被這些無意識的習慣慢慢消磨呢?

【為什麼我們容易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我認為其中存在一個心理機制:因為我們覺得最親近的人不會輕易離開。

因為我們相信最愛我們的人,不會因為我們的一些小脾氣而離開我們,因為儒家思想深植腦海,面對外人要溫良恭儉讓,所以我們把隱忍一天的不滿、氣憤、難過宣洩在家人身上。有人會說:「家人就應該互相包容、體諒、接住對方的情緒。」
正是因為這樣的心理機制存在,讓我們在安全的地方習慣做自己,把脾氣毫不保留地釋放,把最醜陋的那一面展示在最愛的人身前。

一定會有人問:「難道我連回家都不能做自己嗎?」
我想不是的,但在做自己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能好好說話、耐心表達,稍微顧及家人的感受呢?難道他們成為我們的家人,就只是為了接住我們的負面情緒嗎?

我想起之前在接受人生教練(LifeCoach)的培訓時,老師鄭重地告訴我們:「在與客戶接觸之前,我們得做好被客戶影響的準備。」恰恰說明了接住情緒的人往往也容易被對方的情緒影響,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

有次跟女朋友的對話,讓我對這個議題印象深刻。我的女朋友是一個感性的人,這樣的好處是她比我更容易感受到不一樣的情緒,給我一些我沒看到的見解,壞處就是她的情緒也很容易表現出來。

某次通電話時,明顯可以感受到她因工作不順正處在負面情緒中,對於聊天顯得不耐煩、生氣,甚至最後直接掛了電話。
當下的我其實是有點茫然、有點生氣的,因為我們曾經深入討論過「把最醜陋的情緒留給最親的人」是不對的,但我也知道她屬於情緒來了就無法全面思考的人;再者,如果我把生氣的情緒丟回對方身上的話,那我也成了把最醜陋的情緒留給對方的人!所以,我選擇在冷靜之後,把我的觀察告訴她,相互擁抱和好。

「沒有誰『有義務』接納、包容我們,只有誰『願意』接納、包容我們」

家人之所以成為我們的家人,並不只為了承接我們的情緒,更多的是想與我們創造更多快樂的回憶,我們仍可以在最愛的人面前展現自己的全部,但也得留意展現方式,顧及對方的想法及感受。

【那些不經意、不以為然正在傷害我們的關係】

討論完心理機制,我想來說說幾個我的想法。

〖「我沒有惡意」真的沒問題嗎?〗

我曾經聽人說過:「我講那句話又沒有那個意思,是他自己想太多!」但我的看法是,比起說者有沒有惡意,聽者聽起來的感受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以自己的感受來衡量對方的感受,卻忽略了兩個人並不相同,同樣的石頭在池塘和湖邊泛起的漣漪本就不同,即便我們沒有惡意,但在聽者的角度可能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超級玻璃心〗

我們可能會覺得「某某某怎麼這麼玻璃心,講一下也不行!」,但我認為,對方願意給予你回應、告訴你他並不喜歡,某種程度也代表他很重視你、重視這段關係;其實他大可一走了之,選擇沉默、疏遠這段關係,不讓「覺得這樣沒什麼」的你繼續傷害他!所以這些願意向我們表達的人,比直接冷漠遠離的人,更加值得我們珍惜。

〖關係的破裂來自長期的傷害累積〗

關係的破裂,往往不是因為一句話、一次吵架,而是長期忽略對方的感受所造成的傷害累積,直到一方心灰意冷。不論是毫不保留的做自己,或是我們的不在意和不以為然,都是慢慢累積傷害的元兇!嘗試把最好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避免感情在「不經意」間磨耗。

【如何在情緒來臨時,避免傷害親密關係?】

你可能會問:「可是我情緒來的時候就是沒辦法想那麼多…那我該怎麼辦?」確實情緒來臨的當下,腦筋很難做全面的思考,那我們就得在平時就為自己做好準備,覺察、溝通、練習三步驟,我覺得是很好的開始。

覺察,在情緒穩定時觀察自己的情緒處理習慣,你是不是經常對親近的人發火?是不是習慣在外面忍耐,回家才釋放情緒?檢視每個過去經驗,從中釐清自己處理情緒的習慣,才知道我們應該往哪裡修正。

溝通,與你的家人、愛人、小孩坐下來,好好討論出一個共識,負面情緒來的時候該怎麼表達?在客廳還是在房間?燈光暗還是燈光亮?誰要一起待在這個空間?宣洩的人應該用什麼方式?希望其他人可以有什麼樣的反應?在我們冷靜的時候為自己定一個守則,在這個前提下釋放積累的情緒,又不致於傷害到家人。

練習,先思考再表達,釋放情緒之前先問問自己,別讓感情在不經意間產生裂痕:

  1. 家人是情緒的起因嗎?
  2. 如果對方是同事、老闆、不認識的人,我會怎麼表達?
  3. 我說的話會不會讓對方很受傷?


在情緒尚未來臨、腦筋最清楚的時候,為自己設幾道關卡,避免讓情緒下的衝動成了關係破裂的契機。

【那些不會輕易離開我們的人,才是我們應該好好對待的人】

回到開頭的那個影片,妻子無心地說了一句傷人的話,丈夫沒有生悶氣,而是平靜地說:「我不喜歡這樣的話,這讓我覺得……」,我認為這是一個情商超高的回應方式,我也還在學習成為這樣的人…

我想回到那句話「沒有誰有義務接受、包容我們,只有誰願意接受、包容我們」,其實這就是家人吧!家人不欠我們什麼,卻願意一直站在我們身邊,你們說,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把最好的情緒、耐心與溫柔留給他們嗎?

avatar-img
1會員
66內容數
嗨!我是棉先生! 《火線上決策》是一個分享文章的平台,文章的主題來自一位消防員,對工作及日常生活的體悟、閱讀的輸出與實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在文章下面留言跟我互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火線上決策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我後悔當初沒好好實習? 曾經,我對實習不以為然,只把它當作短暫的職場體驗,沒意識到它對未來的影響。真正進入職場後,我才發現現實與想像的落差,走過許多彎路。如果當初能好好利用實習對焦未來、驗證職涯方向、累積實戰經驗,或許能少走許多冤枉路。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讓你避免重蹈覆轍,真正發揮實習的價值。
每場火災的影響,不只是短短幾分鐘,而是可能影響一輩子。消防員在火場吸入的毒物、殘留在皮膚與衣物上的污染物,會在身體裡慢慢積累,最終引發各種病症。這篇文章分享如何透過正確的裝備使用、徹底清潔與良好生活習慣,將風險降到最低,因為守護健康,就是守護最愛的家人。
過去我總認為理髮就是一件快、省、剪得不醜就好的例行公事,直到一次機緣讓我嘗試了350元的剪髮服務,才發現這不只是單純的修剪頭髮,而是一場完整的體驗。從椅子的擺放方式到細緻的服務流程,都讓我重新認識剪髮的價值,也開始思考:我們為什麼願意為更好的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
本文探討閱讀的意義與效益,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從最初視閱讀為任務,到後來體會到閱讀能解決生活問題、帶來成長,並分享如何讓閱讀更有感的方法,例如:帶著問題閱讀、做筆記、實際行動。
當我們選擇接受不滿意的現狀,真的會變得比較好嗎? 作者分享過去「接受現狀」的經驗,直到職場霸凌的經驗才讓他意識到:改變最大的責任,從來都在自己身上。透過一套簡單的SOP:覺察不滿、採取行動、最後才抱怨。他逐漸擺脫焦慮,找到適應環境的方法。如果你也對現狀感到不滿,不如試著拒絕無助,為自己創造新的選擇
你是否習慣優先滿足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我曾深陷「討好型人格」,總是讓梨給他人,渴望換來認同與價值。然而,現實卻給了我迎頭痛擊——過度付出未必換來感激,反而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篇文章記錄了我的轉變歷程,從無條件討好到學會選擇值得的人,讓付出變得更有意義。你呢?你也曾因「討好」而受傷嗎?
為什麼我後悔當初沒好好實習? 曾經,我對實習不以為然,只把它當作短暫的職場體驗,沒意識到它對未來的影響。真正進入職場後,我才發現現實與想像的落差,走過許多彎路。如果當初能好好利用實習對焦未來、驗證職涯方向、累積實戰經驗,或許能少走許多冤枉路。透過這篇文章,希望讓你避免重蹈覆轍,真正發揮實習的價值。
每場火災的影響,不只是短短幾分鐘,而是可能影響一輩子。消防員在火場吸入的毒物、殘留在皮膚與衣物上的污染物,會在身體裡慢慢積累,最終引發各種病症。這篇文章分享如何透過正確的裝備使用、徹底清潔與良好生活習慣,將風險降到最低,因為守護健康,就是守護最愛的家人。
過去我總認為理髮就是一件快、省、剪得不醜就好的例行公事,直到一次機緣讓我嘗試了350元的剪髮服務,才發現這不只是單純的修剪頭髮,而是一場完整的體驗。從椅子的擺放方式到細緻的服務流程,都讓我重新認識剪髮的價值,也開始思考:我們為什麼願意為更好的服務支付更高的價格?
本文探討閱讀的意義與效益,作者分享自身經驗,從最初視閱讀為任務,到後來體會到閱讀能解決生活問題、帶來成長,並分享如何讓閱讀更有感的方法,例如:帶著問題閱讀、做筆記、實際行動。
當我們選擇接受不滿意的現狀,真的會變得比較好嗎? 作者分享過去「接受現狀」的經驗,直到職場霸凌的經驗才讓他意識到:改變最大的責任,從來都在自己身上。透過一套簡單的SOP:覺察不滿、採取行動、最後才抱怨。他逐漸擺脫焦慮,找到適應環境的方法。如果你也對現狀感到不滿,不如試著拒絕無助,為自己創造新的選擇
你是否習慣優先滿足別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我曾深陷「討好型人格」,總是讓梨給他人,渴望換來認同與價值。然而,現實卻給了我迎頭痛擊——過度付出未必換來感激,反而可能被視為理所當然。這篇文章記錄了我的轉變歷程,從無條件討好到學會選擇值得的人,讓付出變得更有意義。你呢?你也曾因「討好」而受傷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日前跟太太有些爭執,在過程中我們各持己見,經過幾天的沈澱,決定找一個氣氛輕鬆的餐廳聊聊彼此這些日子的感受。 在過程中有一些情緒跟感受湧現,特別的地方在於我們彼此都有些學習,在表達各自的想法時,都先為彼此創造一個緩衝區,在互動過程中也會先接觸自己的內在。 太太在表達的過程中會先說,這是我內
Thumbnail
你想要我 我也想要你 我們都需要彼此 不應該存在任何束縛 沒有應該怎樣 什麼的方式和所謂的規則
Thumbnail
婚姻中的挑戰和反思,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愛情浪漫時,是否會莫名生氣和失望?文章中探討瞭如何改變自己的期望和溝通方式,讓婚姻更加美滿。
Thumbnail
溝通不僅是只為了資訊的傳遞,更是促進理解與連結的橋樑。 透過文中的兩大功能概念,平衡兩者,靈活運用,建立更強大的職場與人際關係。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朋友前陣子愁容滿面,說他的憂鬱症復發,甚至一度有尋短的念頭。朋友過去因自私與欺騙,使得妻子對他產生極大的不信任;又因彼此在不同的縣市工作,聚少離多,妻子覺得感情淡了,吵著要離婚。朋友覺得難過又疑惑,他知道錯了,他愛她,為什麼她還是感受不到他的好.......
Thumbnail
做人要大方和放鬆一點才會快樂,不要為了一些小事或犯了一點點錯誤而發脾氣,最後令到大家的關係變差。很多大事也是由很多件小事堆砌而成,今天看來的小事,一段日子之後就會變成兩人關係疏離的導火線。要學習信任對方,不是每件事也要做到完美。
許多人都疑惑:為何面對另一半/家人,心中明明有滿滿的愛,卻常常說沒兩句就劍拔弩張,快要吵起來呢?《家人使用說明書》介紹了心靈對話的重要性,以及對話技巧,教人如何展開建設性的溝通。
Thumbnail
婚前沒意見。婚後成怨念?愛情。不該如此相殘!
Thumbnail
當面對另一半工作挑戰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提供支持的方法。你可以放下過去的期望,聽取對方的心聲,並幫助對方看見自己的價值。同時,也提到了如何靈活調整自己的期望,解開對方內心的壓力,給予持續的支持和信任。最後,提出了透過書寫和自我探索來揭露自我、發揮生命力的方法。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日前跟太太有些爭執,在過程中我們各持己見,經過幾天的沈澱,決定找一個氣氛輕鬆的餐廳聊聊彼此這些日子的感受。 在過程中有一些情緒跟感受湧現,特別的地方在於我們彼此都有些學習,在表達各自的想法時,都先為彼此創造一個緩衝區,在互動過程中也會先接觸自己的內在。 太太在表達的過程中會先說,這是我內
Thumbnail
你想要我 我也想要你 我們都需要彼此 不應該存在任何束縛 沒有應該怎樣 什麼的方式和所謂的規則
Thumbnail
婚姻中的挑戰和反思,當我們看到別人的愛情浪漫時,是否會莫名生氣和失望?文章中探討瞭如何改變自己的期望和溝通方式,讓婚姻更加美滿。
Thumbnail
溝通不僅是只為了資訊的傳遞,更是促進理解與連結的橋樑。 透過文中的兩大功能概念,平衡兩者,靈活運用,建立更強大的職場與人際關係。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朋友前陣子愁容滿面,說他的憂鬱症復發,甚至一度有尋短的念頭。朋友過去因自私與欺騙,使得妻子對他產生極大的不信任;又因彼此在不同的縣市工作,聚少離多,妻子覺得感情淡了,吵著要離婚。朋友覺得難過又疑惑,他知道錯了,他愛她,為什麼她還是感受不到他的好.......
Thumbnail
做人要大方和放鬆一點才會快樂,不要為了一些小事或犯了一點點錯誤而發脾氣,最後令到大家的關係變差。很多大事也是由很多件小事堆砌而成,今天看來的小事,一段日子之後就會變成兩人關係疏離的導火線。要學習信任對方,不是每件事也要做到完美。
許多人都疑惑:為何面對另一半/家人,心中明明有滿滿的愛,卻常常說沒兩句就劍拔弩張,快要吵起來呢?《家人使用說明書》介紹了心靈對話的重要性,以及對話技巧,教人如何展開建設性的溝通。
Thumbnail
婚前沒意見。婚後成怨念?愛情。不該如此相殘!
Thumbnail
當面對另一半工作挑戰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提供支持的方法。你可以放下過去的期望,聽取對方的心聲,並幫助對方看見自己的價值。同時,也提到了如何靈活調整自己的期望,解開對方內心的壓力,給予持續的支持和信任。最後,提出了透過書寫和自我探索來揭露自我、發揮生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