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甚麼要讀書? 到底什麼是讀書? 不讀書可以嗎? 不曉得一路跟隨教育體制成長的你,是否問過自己這些問題?
筆者就讀四中的財金所,上學期的課程內容包括財務管理、數量方法、財務計量、行為財務學、期貨與選擇權、專題演講以及旁聽大二總體經濟學,在這些課程中,最主要就是要看論文、做團體報告及讀書考試。以下分述筆者的收穫,將從學習知識、思辨能力等著手。
在筆者就讀半學期後,發現考研準備的學科知識不過是冰山一角,在浩瀚論文海中,還有厚到會砸死人的原文書內,筆者深刻感受到就算一天擁有48個小時,學也無涯,既然無涯,那又為何要讀呢?反正也讀不完不是嗎?
經歷幾番的思索後,筆者得到的體悟是,讀書是為了學習如何看待世界,比方說人人會買股票,韭菜跟風隨便買,但是財金領域是在研究股票的真正的價值,你可以相信「市場是效率的」,股價已反映公司的內含價值,你也可以相信「市場是不理性的」,總是有雜訊交易者或者是人們集體的偏誤造成異常現象。透過讀書也許能使一個人從腦袋空空的韭菜,變成稍微了解市場運作的韭菜。
而下個問題是什麼是讀書? 我們學校裡有位即將退休的資深教授,教授他讀了非常非常多的書,不光是財金領域,甚至跨足心理學、生物學、宗教等等,我問教授:「讀這麼多書,可是感覺自己看過就忘了,能幹嘛嗎?」,他說:「要融會貫通」。
筆者頗有體悟,有時候一本書讀了好幾遍,突然某刻就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啊課本裡的、老師說的,原來是這個意思嗎? 有時候不同本書交叉讀,儘管不同作者的說明不同,但是卻能使看到同一個問題的不同面相跟解讀的方式。那種腦袋一剎那接通的感覺,應該是筆者所追求,亦是讀書的最高境界-融會貫通。
儘管筆者出社會的工作是記者,但仍深感自己對「提問」能力的不足,怕被別人笑、被別人覺得問題不好等等,重重的心理障礙,導致自己遇到大場合、採訪前都要列好幾個問題、練習好幾次才敢發問。
然而進到碩班,老師們的上課方式都非常鼓勵同學提問,老師們也會提出很多發人深省的問題給同學們思考,筆者認為那正是學習的樂趣所在。比方說:老師曾提過一道問題:樹林中的樹倒下來了,會發出聲音嗎? 同學們有的人表示,會有聲音是因為有人在那裏,也有人用薛丁格的貓來解釋,儘管沒有正確答案,但那種討論的氛圍才像是求學真正的意義--追逐真相。
筆者自認過去邏輯思考能力滿差,比方說在面對未來的不同選擇,儘管法律系的朋友建議筆者應列出各種可能性及發展並評分,但筆者每當開始列就覺得腦袋卡卡的,過不多久便放棄,現在想想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用腦,而訓練邏輯思考能力就是在練習如何使用腦袋。
這項能力正確來說應該是考研的時候發掘的,因為考研的範圍很廣,每道題目要解得答案所需要的知識點很多,摸了半年後,腦中雖有很多知識但非常雜亂,於是自然而然就開始畫心智圖、做架構表、練習梳理解題步驟,之後發現自己開始能將一段話更有邏輯的表達出來,腦袋好像更習慣做很長鏈的思考。
人之所以短視近利,難以規劃未來,筆者認為或許能隨著邏輯思考力的提升而能改進,如果想要達到大目標,就得先規劃小目標、中目標,而如何把各層級目標串聯起來,就非常需要能夠擴展延伸思考的能力,而在碩班面對如此龐大的知識,筆者正學習如何用串聯的方式,減輕記憶的負荷。
回顧2023年中離職的這些日子,除了備考與上課外,更多時間是與自己對話,慢慢理解到從大學以來到現在所碰到的困難,其實正是源自於某種劣根性,因著研究所對思維的訓練以及疑問-解答的過程,開始能正視自己的問題並思考如何改進。
比方說,筆者過去時間觀念非常差,也有很嚴重的拖延症,追根究柢,為甚麼會這樣呢?因為筆者非常害怕失敗,所以總想做到完美,但其實不該要求自己一次100分,而應該要先求有再慢慢修改,才能趨於完美。正如同想要完成大目標,就該從小目標著手。
如果說研究所獲得什麼超能力,我絕對會說是思考力(當然有人更早就獲得),過去雖碰到困難,但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愁眉苦臉怨天尤人,而現在思考力的提升,練習分析挫折,並從書中網路等資料的尋找,思考自己該如何改進。
也許各位讀者想點進來,是想了解財金所的課程(或許之後有機會會更新),抱歉了。當然知識上也有莫大的收穫,但更重要的是文中所提的那些能力,有了這些能力在面對未來險惡的環境也一定能克服。
另外,筆者也想告訴有志唸碩班的朋友,不要放棄向更高處挑戰。筆者並非學霸(此指一路都唸第一志願的勝利組),只是一個國小、國中維持班上前幾名,高三突然發奮想唸書,但現在回看當時其實不得要領,僅是傻讀書的屁孩,而今通過研究所考試,能夠一窺財金所的面紗,學無止盡,但唸碩班學習到的能力,讓我深刻感受到我整個人正在面臨從腦袋瓜開始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