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家人到台南玩。
自從有了MBTI這個工具之後,我好像多了一個相當具體的座標能夠覺察自己的狀態。例如說,今天和家人在台南的街道上一邊晃、一邊拍照的時候,我的意識時不時會跳出來問我:欸,你身為第一功能是內向情感的人,你是不是又用太多邏輯,忘了和自己的情感做連結了?
或許有些人直到現在還是會認為心理學這種東西很抽象、很不可靠、或不太能夠被科學證明等等的。我覺得這可能要看機緣。在接觸一門新的學問時,只懂一點比起懂了很多,還要更危險,因為你只看了冰山一角,就認為整座冰山是那樣子。又或者是,帶領你進入這個領域的老師,他的教法剛好和你的個性有所衝突,那你可能就會誤解這門學問是狗屁。而且,身為一門在研究「心靈運作方式」的學問,聽起來就超抽象、超困難,而且每一個在研究這門學問的人,也都會受到他自己心靈運作方式所影響,所以當然很難讓大眾有共識吧。
但是,即使某樣東西很難被證明是「真的」,並不代表它就沒有價值。或許正是因為它的抽象,才賦予了它的價值。
我有一陣子失去了對創作的熱忱,好像就是因為我變得太「分析」,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作品好不好、或是可能達到什麼效益,最後讓自己變成了一台生產好看照片的機器,忘了放情感進去。因為我曾進入過那種狀態,知道那種狀態最後會導致什麼後果,所以現在的我就會不斷地自我審視,自己是不是在一個好的狀態。
但是,在認識MBTI/榮格心理學之前,何謂「好的狀態」、何謂「理想的自己」其實都相當的飄渺,甚至對於情感、理性、感性、情緒這些東西的定義都是相當混濁的。但因為榮格很具體、明確的指出了,thinking function和feeling function是在光譜的兩端,並且它們同屬於rational function,我的內心好像就多了一座可靠的燈塔,能照亮我思緒的脈絡。當然,這座燈塔也可能是另一個誤會或幻覺,但至少目前為止,它滿完整地整合了我目前個人的生命經驗、以及從其他朋友身上看見的世界。
但我也認為,如果榮格心理學你讀起來很吃力、沒有共鳴,那就算了(?)因為我覺得或許是榮格本人的心理類型剛好和我很像,所以我才能理解他在說什麼。
今天我還有想到另外一點。
我覺得我待在不同環境、和不同人相處的時候,都會很自然地進入不同的情緒。我很擅長融入環境,並且把自己的思考方式調整成環境想要我使用的思考方式。
所以,有時候當我有那種「離自己很遠」、或是「最近的我,很不像我自己」的感受時,是不是其實,只是我強迫自己用了太多不擅長的功能?我擅長的是內向情感,但如果我長期處在一個強迫我用外向思考的環境裡,那麼,我的精神狀態會爆炸,好像也是遲早的事情。
最近我有一個很奇怪的新能力,就是當我意識到自己在用某個比較吃力的功能時,我好像能夠調整自己,重新回到自己最擅長的內向情感。然後,我好像就會覺得自己沒那麼害怕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遊蕩,因為不管我身處在哪裡,我都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