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
夜深人靜,窗簾邊透進微弱的燈光,而你坐在書桌前,滑著手機,腦袋空空卻滿是罪惡感。
你告訴自己「沒事啦,再努力一點就好」,但心裡卻隱隱作痛:「我是不是,根本不夠好?」我們對他人常有耐心、體諒,卻對自己充滿責怪、逼迫,甚至沉默。
但其實,你可以學會一種更溫和的語言──非暴力地與自己對話。

一、你不是要逼自己改變,而是學會坦然照見自己
非暴力溝通(OFNR)不是「說漂亮話」,更不是「自我催眠」。
它像一盞柔光燈,幫你在混亂中看清楚情緒的來源、內心的聲音,以及真正渴望的方向。
二、四個步驟 × 四種態度:回到自己,重新連線
O:觀察(Observation)
多陳述觀察,少下結論
🔸不是:「我怎麼老是拖延、失敗!」
🔹而是:「我這禮拜有三天,到了晚上才開始處理重要的工作。」
🧠 這個步驟的關鍵是──不貼標籤,只記錄發生了什麼。
把事實與評價分開,你才有機會聽見那個內在真正想說的話。
F:感受(Feeling)
多說內心狀態,少用責備語氣
🔸不是:「我真爛!」
🔹而是:「我感到焦慮、沒安全感,因為我很怕事情搞砸。」
🧠 感受不是脆弱的表現,而是你的情緒雷達。
當你願意誠實面對那些不舒服,內在反而更有力量站穩。
N:需要(Need)
多探索需要,少靠邏輯壓自己
🔸不是:「我應該要更自律才對。」
🔹而是:「我需要更清楚的優先順序,和一個可以定時回顧進度的節奏。」
🧠 很多時候,我們逼自己「變更好」,卻沒問一句:我到底少了什麼支持?
需要被看見,才有可能被照顧;情緒被理解,才不會反覆冒出頭來。
R:請求(Request)
多開放期待,少逼迫承諾
🔸不是:「我從明天起一定要每天5點起床!」
🔹而是:「我可以試試明天提早20分鐘起床,看看感覺怎麼樣。」
🧠 內在的請求,不是軍令狀,而是一種對自己的溫柔邀請。
願意嘗試、調整,而不是立刻達標,才是持久改變的開始。
三、對自己誠實,不是放過自己,而是真正開始負責
非暴力的語言,聽起來很溫柔,但它不是逃避。
它讓你從批評走向理解,從壓力走向選擇。
你開始不再躲藏,也不再演戲。
你不是懶惰,而是太久沒被好好照顧。
你不是脆弱,而是還沒被理解。
你不是沒用,而是還沒找到合適的資源和方法。
四、內在誠實,是一種日常革命
當你學會對自己說:
🗣️「我正在努力,不代表我不夠好。」
🫶「我可以同理自己,而不是逼自己。」
🌱「我有選擇,而不是只有對錯。」
你會發現,一切開始不一樣了。
焦慮不再控制你,疲憊不再無聲累積,內心不再空轉。
你變得更穩,更柔,也更有力量。
結語:勇敢的,不是堅強,而是願意真實
這世界總教我們要堅強、要效率、要完美。
但你也可以選擇,用理解代替責怪、用關照代替逼迫。
因為最需要你理解的人,從來都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