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人最懂時間有多硬。每天不是工地、開會、追進度,就是被電話追著跑。 但同時你又知道:不進修會被淘汰、不考證照沒資格升、不休息會過勞猝死。
時間不夠用,但想做的事太多——你不是沒動力,你是「排不出來」。
這篇文章就是要告訴你:在生活被塞爆的情況下,怎麼分配時間,讓進修、證照和休息可以共存,不爆肝、不擱置。 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工程人能落地執行的實戰安排。一、先確定人生主線:你現在的任務是什麼?
在工程領域,工作壓力與環境複雜度往往會讓人陷入「什麼都想做,什麼都沒做完」的死循環。這時,最重要的是清楚判斷你此刻人生的主要戰場在哪。
每個時間階段,最重要的目標只能有一個。主線任務的設定,會直接決定你能不能分配出資源,也會幫你在面對其他誘惑或急迫任務時,堅定選擇。
舉例來說:
- 如果你今年打算升工地主任,那你的主線任務就是「考證照」,其他事情都得讓路。
- 如果你準備明年轉職進事務所,那你主線應該是「技能轉換與學習」,例如補足BIM、簡報設計、專案管理能力。
- 如果你剛歷經大型工程結案,身體快燒壞,那你主線任務不是再塞東西,而是「讓自己恢復」——修復好狀態,才有續航力。
要做的事情很多沒錯,但先搞清楚當下「哪件最值得投資」才是關鍵。
二、分成四區塊:一週內的時間怎麼配
你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沒有先畫出「時間圖」。工程人習慣做排程圖,為什麼不幫自己也畫一張?先把時間做區分,才能知道每個時段的潛力在哪裡。
我們用一個「工程人生活區塊圖」來分:
- 核心時間(固定工作時段):每天 8-10 小時,這是你無法動的部分,就是案場、主管交辦、日常營運。這段時間你不要再幻想可以兼顧什麼進修,但可以觀察工地流程、想想你未來要改善哪個環節——這些觀察會變成你未來成長的基礎。
- 彈性時間(下班後至睡前):每天 2-4 小時,這是你真正能用來進修、準備證照或休息的時間。千萬別浪費在漫無目的的滑手機或切換社群平台上。建議將這段時間細分為「深度時間」與「緩衝時間」,讓專注與休息都有規劃。
- 零碎時間(通勤、排隊、等會議):一天大約1小時左右,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其實可以善用的時段。你可以聽語音課程、筆記複習、寫三個關鍵詞筆記,累積十天就是十個小主題的複習量。
- 週末半天以上:這是進修的最大資源。無論你報了線上課程、要準備模擬考、或打算放鬆一下——都要事先排好,這樣你才不會週末一到就陷入「不知道該幹嘛」然後整天躺平的模式。
三、週期型規劃法:不同任務搭不同節奏
不同任務需要不同的節奏——這句話是時間管理的核心。
準備證照這種事,不能靠突擊,要連續、積少成多。反觀線上課程或新技能學習,很多時候是模組式的,可以每週學一點,慢慢補強。休息則更不該被壓縮成「有空再說」,而是該和工作一樣安排進表單。
建議這樣安排:
- 平日晚上:週一至週四,排定「任務輪班」——
- 週一念書(證照)
- 週二影片課(進修)
- 週三空檔或彈性補課
- 週四複習+早睡,週五給自己自由時間做整理或放空**
- 通勤與中午:使用App聽法規錄音、筆記回顧、影片回播。這些時間只做「重複」任務,不做學新東西,能減輕大腦壓力
- 週末安排:
- 半天讀書(做模擬考、摘要整理)
- 半天進修(專業技能/課程作業)
- 半天休息或社交活動(回歸正常生活,避免孤軍奮戰感)**
這樣安排會讓你每週都有成果感,不會走到月底才發現「怎麼又拖過去了」。
四、善用工具與制度,讓時間更清楚
再有動機,如果方法亂、工具不順、制度無感,那一樣會半途而廢。
推薦工具如下:
- Google Calendar / Notion / TickTick:排定固定任務區塊,例如「每週三晚上19:30-21:00,念XX證照法規章節」,形成規律。
- 番茄時鐘法(Pomodoro):25分鐘念書、5分鐘休息,連續4組後強制休息30分鐘。這種節奏適合白天工作過的人,不會再讓你陷入長時間疲勞專注。
- 每週回顧儀式:每週日花10分鐘寫下:這週完成了哪些學習?哪天沒做到?為什麼?怎麼微調?用一句話自我鼓勵,強化下週動能。
小技巧:把這份回顧放在社群裡分享(如限動、Notion日誌頁),你會更願意持續,也會建立「進修身份認同」。
結語:時間是排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
我們不是機器,不能每天都「很有精神」去拼學習,但我們可以設計出一套「即使累也能前進一點」的節奏。
工程人最懂什麼叫按圖施工、計畫管理,所以也請你相信:人生成長也需要有圖有表有節奏。
這篇不是時間管理雞湯,而是讓你「升職、考照、保命」三條線不衝突的現場操作法。
你想成長,我相信你有動力;但你需要節奏,這樣才能長跑不熄火。
工居響樂誌,每週兩篇文章,用知識累積自由,幫你寫下自己的人生藍圖。
#工程人時間管理 #考證照規劃 #上班族進修 #營造業職涯 #工程人生活設計 #工居響樂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