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給了自己一個新的嘗試,到區塊鏈的世界探索。雖然說過往對 Web3 有些初步的產業研究,但畢竟這技術很新(坦白說一開始是朋友比我對這領域有興趣),非幣圈要加入還是有點怕怕的XD
Lootex 是 Web3 科技軟體公司,旗下有 B2B 平台 - Lootex Studio 與 D2C 平台 - 遊戲平台 TiltPlay 和 NFT 交易平台 Biru。在這裡見證了 Web3 產業的變動快速,從市場研究、SEO/AIO 到自動化,磨練不少過去沒嘗試過的商務技能(還有英文口說,因為組內有外國人,所以第一次全英文開會😅)。
這篇文章就來回顧我半年多來的區塊鏈產業實習,分享公司的面試、工作與專案經驗!
履歷與面試
履歷、作品集
因為過往有針對 NFT 和區塊鏈研究並撰寫文章,所以除了一頁式履歷(過往經驗緊扣職缺需要的相關技能),也做了 notion 作品集,直接證明我對這產業的了解。當然方格子之前推 NFT 也有買,所以也有把它拿來應用:)
- Meta 觸感手套讓你摸到元宇宙,會改變 Web3 的本質嗎?!
- 看 Netflix 賺 NFT、交友軟體 WorkHeart 做錯了什麼?!
- 什麼是 Rug Pull?CNN Vault 結束引發 NFT 持有者不滿

實體面試
*我當時面試的職缺需要日語/韓語專長,尤其側重 Discord、X 社群用戶增長能力。那陣子也聽了非常多公司執行長的 Podcast 專訪和各式報導,也看了官網和現在社群的經營狀況、讀了不少和區塊鏈產業相關的書,讓自己對公司現況更有掌握。

3 位面試官實體面試(一小時)
- 社群經理(日文專業),社群和過往經驗題
- 用戶成長經理,公司業務和 NFT/Web3 產業題
- 專案經理問外語題(韓文)
順序:社群-產業-外文-個人履歷和計畫-其他
- 開場可以先聊或問
- 中文自我介紹
- 對社群和公司業務了解(Discord/Telegram/X,收藏和分享對演算法的差異、有沒做過梗圖或輕鬆貼文、公司的業務有什麼)
- 對數據分析了解(如何評估成效、怎麼解讀報告)
- 對 NFT 了解(最近紅的項目有哪些、買過什麼、參加過什麼、玩什麼遊戲)
- 外語題(先自我介紹、商務情境為主,如何介紹公司、應對客戶難題、他們重視什麼、想在這間公司做什麼,還有一些生活題,像是興趣、為何學這語言...)
- 自由提問
工作日常與專案
明明是行銷,做到最後卻很像工程師XD,原因讓我娓娓道來~

市場研究
雖然有對整個產業稍微研究過,但畢竟區塊鏈產業高度變動,每天都有一堆新資訊進來(一堆問號,但這是踏入一個產業必經的成長痛XD),姑且先不論新資訊,其實有非常多背景知識要補。
所以在思考開拓外國市場的策略前,我也花了幾週時間惡補以太坊相關知識,並從社群嘗試了解韓國人對於 NFT 和區塊鏈遊戲的態度。

一開始我負責 Biru 的市場開發,混進社群後,發現很不妙...韓國人高度講求投資,單靠短期激勵策略吸引不了他們,而且品牌知名度還沒建立起來,所以當時我提案採取品牌策略,先打 SEO。

這方法和幣圈背道而馳,尤其 Web3 相當注重社群和主鏈 portal,較不會使用 Google 搜尋,但我的觀察是,隨著 AI 介入、還有 user journey 來看,除了我們既有經營的社群口碑,用戶還是會上 Google 搜尋品牌相關內容,倘若不夠豐富,容易直接流失。
也因此,我幫自己創造 SEO 品牌曝光與 AI Mode 優化
專案,從技術 SEO、內容 SEO 下手,逐步優化網站和部落格。當時的難點在於,我們並不主打台灣用戶,主要玩家為中文與英語系國家,但語種有英、中、日、韓、印,其實相當混亂。

也因此,前期花了非常多時間在技術 SEO 調整(一堆 code...),並建立內外部連結、導入數據監測工具,十週內總算看到目標關鍵字進前三。
後來公司營運目標轉向為遊戲平台,我也參與網站改造計畫(真的是大改),包含 FAQ、Breadcrumbs 等 rich data 設置還有網站結構調整,協助公司網站在 AI 時代可以最大化被引用的機率。

自動化開發
因為我對產品行銷有興趣,加上我不想週末上班(?),聽執行長說團隊有個痛點應該解、但沒時間做,所以決定開始打造全自動化行銷工具。
其實一開始只想做 Discord 的 Webhook,但後來越搞越大,在 AI 時代下,原本的野心是想要整套全自動化,整合 notion 資料庫一條龍完成。
想得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公司多個平台的業務不太相同,還有一些既定難題:
- 人如何介入與把關內容?自動化無法即時修改,只能事後刪除再重來
- 有些平台支援 markdown,有些沒有,甚至連 API 都不支援
- 要花多少錢?建置成本會不會太高,之後真的一勞永逸嗎?

最後和團隊討論出的 solution 是:
- 放棄一次到位,人工審視 Notion 資料庫,確認無誤才啟動後續自動化流程
- 仰賴本人 coding 能力,Python 和第三方平台解決
- 前期就是我的試錯成本,畢竟我算完、寫完報告,自動化還是比人工便宜太多XD
經歷了漫長的 trial and error 過程,自己先做了幾個 demo,和工程師、AI 瘋狂討論,做了第 20 版總算成功(暈),真的很難想像以前沒有 AI 要做這個有夠困難...因為有 AI 還是撞牆很久!
後期 agent 進來自動幫你調整,但可能調成 error 自己中斷、不知道錯在哪,顯見 vibe coding 還是可能帶來問題,需要人為把關。
用戶增長/留存活動設計
因為 Web3 產業下廣告很像詐騙(還有行銷費用需要提案,評估轉換比較麻煩),在行銷上通常仰賴項目方推陳出新,也因此工作中參與並設計了幾個用戶增長和留存活動。
因為鏈上有眾多項目,要觸及到新的用戶只能在發幣或空投前,原本有策劃一個活動想借用 Web2 很紅的心理測驗,測試看看能否在 Web3 破圈(甚至擴散到一般沒有在接觸區塊鏈的玩家),但最終苦於 Web2 非區塊鏈用戶可能進來之後難以留存、Web3 用戶對這類活動較沒興趣與開發資源不易爭取而暫緩。
但還是有做幾個表現不錯的用戶留存活動策劃,像是透過九宮格 Bingo 獎勵舊有玩家刺激參與,或是透過購買 NFT 排行榜遊戲替公司在 2 週活動內快速帶來營收。

公司活動
實習生專屬 1:1、Season Review
在這間公司最大的感想,就是好常找我們聊聊、跟進進度XD
一開始因為是新手,確實還在觀察、沒有什麼好說的(?),但我認為公司的專案管理和文件系統整理得很好(非常善用 Notion),雖然工程師居多會害怕比較難協作溝通,但大家會很有耐心地在你有困難時,願意拉個會跟你一起解決問題,工作氛圍是融洽的。
印象深刻是第一個月主管突然幫我約跟老闆 talk,當時直接嚇到、不太知道要講什麼,尤其那陣子很忙,每天腦袋都很混亂,但老闆還是有給我建議多花時間累積新人脈,也分享給我走著瞧(GogoLook)轉型的案例,分享新創團隊找商模並非一蹴可幾,更讓我意識到除了工作,要撥時間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
All Hands / Internal Sharing
參與 All Hands 雖然不是必須,但我認為是了解這間公司前景和營收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當時體會是科技公司的 terms 又再度接不住XD)。畢竟在台灣隨著法規漸趨嚴格、NFT 市場低迷情況下,對於產品開發上的 insight 和心法,競爭者環伺(抑或市場需求足夠或否),應追求創新還是市場需求,該如何做出決策攸關到一間公司存亡的關鍵。
- 技術、產品功能 vs. 市場功能:領先業界 vs. 用戶不買單
- 投入 vs. 效益驗證
- 技術有需要這麼創新?還是回到挖掘用戶需求,貼合市場、驗證商業模式假設
- 自詡最大,有籌碼談合作 vs. 生態系會不會只幫自己人

公司開發的遊戲,好不容易上榜XD
其他福利
一起打壁球和匹克球,還有各種聚餐喝酒(吃了熱炒、蒙古烤肉、火鍋和德式料理...),雖然公司咖啡好苦但有牛奶,加分!

還有紀念比特幣披薩日(2010 年 5 月 22 日,一名工程師用 1 萬枚比特幣換 2 塊披薩)

實習學到的事
我認為區塊鏈、乃至於整個 Web3 產業和 AI 的結合是有未來的,但在這產業工作最大的特色,就是保持彈性。因為變化很快,不只是資訊面,有時公司的整個營運目標也都會因為市場變化必須大幅調整。
對我而言,其實是害怕的,因為我算是蠻想知道未來的我會在哪裡,也想了解公司未來策略和方向的人。但這也是種體驗吧,畢竟不確定性,才是未來工作和人生的常態。
這段旅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大概就是做了很多以前不覺得行銷會做的事,過往技能點比較點在研究上,但有一些不一樣的任務也讓我更會和 AI 打交道,還碰了之前最害怕的自動化(順便怕自己地位被取代XD),也很開心在這裡做出了不少帶著走的成果,讓我更有底氣,去擁抱和學習未知的事物!
以上就是有關在區塊鏈公司 Lootex 實習的經驗分享啦!
有問題或想交流,歡迎聯繫 LinkedIn:www.linkedin.com/in/noric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