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感覺,一路照著過來人的方式走,升學、實習、找工作,履歷反覆修改,面試練到滾瓜爛熟,努力換來好的薪水與職稱,一步步越爬越高。
看似一切都在走向「更好人生的背後」,終究迎來自我懷疑:這些選擇真的是我自己決定的嗎?還是我只是活在一個被設計好的系統裡努力運轉,永遠只是一顆替機器加速的小螺絲釘?
下一步,我們可能想的是不受職場束縛,於是選擇自由「接案」、「斜槓副業」,但這條路,貌似也是人遇上自我懷疑時預設好的模板,而且更不穩定、內心更多焦慮與掙扎。愈努力,只是讓自己跑得愈快,但方向卻從未真正掌握。那麼,要怎麼擺脫這個系統?這次要談的駭客思維,或許能給你一些思考。
什麼是駭客思維?為何要成為系統之鬼?
《系統之鬼》出自 Garrett Gee,他小時候就是駭客,15 歲時靠破解系統,成了 Apple 的免費 VIP,親眼見證第一代 iPhone 誕生。

成年後,他把「駭客心態」用在創業上,每天只工作一小時,就能年收百萬美金。他靠的不是服從規則,而是用駭客的方式破解規則,設計屬於自己的人生系統。駭客思維的目的,就是跳脫既有的遊戲規則,真正活出自由的人生。
世界處處是系統,你得學會擺脫系統的束縛
很多人讀過《原子習慣》,會記得一句話:「你不會變成你設定的目標,而是會變成你所建立的系統。」
這句話沒錯,也很重要。但問題是如果你設計的系統出了錯,那你就會很努力地朝錯的方向前進。系統幫助我們降低決策成本、養成好習慣、產生穩定輸出,但同時也可能限制你思考、阻礙你進化。
Garrett 認為,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其實都困在一套套既定的系統裡,就像機器裡的零件,每個人都在努力運轉,但結果卻往往不掌握在自己手上。
這個世界處處是系統。他指出,某件事情會發生,往往奠基於可預測的系統,只有少數是完全偶然。系統被建立得一致又可預測,不過,這也就表示,遵循系統,永遠無法出類拔萃,因為系統會確保每個人都受限於相同的規範。
駭客思維:「夠好」其實不夠好
再者,這個世界的系統非常複雜,甚至讓人有了自由選擇的錯覺,好像愈努力有愈多選擇,但也正是這麽多選擇,你根本不知道要怎麼選。
我們就好像置身於迷宮之中,但說來諷刺,這座迷宮竟沒有出路。機器的運作,是所有零件努力邁向目標的結果。無論踏上哪一條途徑,只要還困在機器內部,就無法更接近自己的目標。做得更好,不見得會成功。
系統讓結果可預測,也讓人被平均化。跟著系統,你很難出類拔萃;方向錯了,你會高效率地走錯路。這正是為什麼「夠好」對一些人而言其實「不夠好」。
2 種懶鬼模式,你是哪一種?
所謂的「駭」,就是操控系統,盡可能快速又有效地取得你想要的目標。如果有障礙,駭客會拆掉它、繞過它,甚至跳過它。

不過在成為駭客之前,你得先認清一件事:你是否正活在「懶鬼」模式裡?
所謂的懶鬼,指的是那些被困在系統裡的人。這個世界上,幾乎人人都是懶鬼。目前不是懶鬼的人,也可能曾經是懶鬼,被困在不喜歡的工作裡;之所以工作,是因為不得不做,並不是真心想工作。
不過,懶鬼也分 2 種:
- 實踐上的懶鬼:總是夢想、總是在制訂計畫,但從來不去做。或者一旦開始行動,就發現自己無法應變、也無法獲利。
- 努力工作的懶鬼:看起來很努力,也確實付出長時間的努力,但沒想清楚為什麼要做、沒有方向,最後只是換個地方原地打轉。老闆都很喜歡這個類型的懶鬼。
駭客與懶鬼的最大差別,是駭客能清楚定義目標,並快速找到通往目標的最短路徑。駭客掌控自己的人生,確保人生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他們像鐘擺一樣,在策略與實踐之間來回擺動,達成真正的自由。
馬斯克:從遊戲少年,駭出跨產業帝國
看看馬斯克吧,他十幾歲就在設計、販售電玩遊戲,假如他被困在懶鬼心態,可能到現在還在製作電玩遊戲。他要麼成為策略上的懶鬼,只專心製作一個又一個遊戲;要麼是實踐上的懶鬼,夢想著成就大業,卻永遠沒有採取行動。

實際上,他想出一些策略,來幫助自己成為重要的成功人士,然後把策略化為行動,創辦 X.com,後來 X.com 又和 PayPal、SpaceX、特斯拉合併,最終達到無人能及的高度(雖然還是要吐槽怎麼會想成立第三黨XD)。
那你該如何握有駭客思維,成為駭客?其實,你早就有這個本能了,只是我們要撿回來然後修正一下。想想你小時候的好奇心、勇氣、毅力都是,但小孩與駭客有個差別:駭客懂得視情況判斷何時該多點信任、少點好奇,這其實也是種平衡。
駭出自由人生的 6 個原則
首先要提醒的是認清現實,務實看待自己能達成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方法。過度聚焦於方法,有可能會變成實踐上的懶鬼。
原則 1:主動進攻,因為進攻是最強的防禦
如果你不主動出擊,那你就是在消極防守。
這是自古以來就不變的現實,無論是 2 個人、2 個想法、2 種利益還是 2 種選擇,只要存在衝突,就一定會出現攻擊與防守。問題是:當你身處其中,你會選擇被動地守住現狀,還是主動出擊、創造改變?
進攻是最強的防禦,因為防守方必須每一步都正確,失敗一次就死了;但攻擊方哪怕失敗多次,只要有一擊命中,就能改寫局勢。這也是駭客的思維,不按規則出牌,因為他們知道,規則本身就可以被破解。許多時候,那些你以為「不能做的事」,只是因為從來沒有人明說「可以做」。
想像一道題目,看似規則清楚、解法固定。但駭客會問這個規則,真的存在嗎?還是只是大家約定俗成的假設?駭客的認知是:當規定不夠明確,就由我來定義規則。你會開始發現,原來那些讓你卡住的,其實不是外在限制,而是你對規則的誤解。
原則 2:用「逆向工程」拆解系統,找出漏洞
所謂逆向工程,就是把一個系統拆開來看,然後學習、複製、甚至超越它。舉例來說,中國的製造業曾經以仿製聞名。幾十年前,「中國製造」常常代表廉價、低品質,但中國政府採取一套獨特的智慧財產策略,長年分析他國的技術與產品,透過逆向工程的方式快速追趕。
在商業圈,逆向工程更是無處不在。現在熟悉的電腦介面像是視窗、圖示、選單、滑鼠指標這些圖形化操作方式(GUI),最早不是蘋果或微軟發明的,而是 Xerox(全錄)在 1970 年代就做出來的技術。後來蘋果和微軟將這套技術進行逆向工程,才有了現在的 Mac 和 Windows 作業系統。

創新,常常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從拆解與重構開始的。而駭客看待系統的方式,也有一套清晰的結構叫做 PPT 框架:People(人)、Process(過程)、Technology(科技)。
以 Uber 為例,他們發現傳統計程車業過度仰賴人(司機、調度),所以「過程」和「科技」這兩個層面很弱。他們認為,在「過程」和「科技」層面上跟既有企業競爭,成功機率最高。對手在這兩個層面最弱,因此,這兩個層面就是 Uber 最容易勝出的地方。
於是,Uber 把自己定位成側重科技與過程的計程車公司,幾乎把所有人員的元素去除,後來也確實大受歡迎。這麼做的第一個結果,當然就是 Uber 在人員方面變得很弱。過去幾年,數起引人矚目的法律案件使得 Uber 深受其害,Uber 開始嚴格審查司機的雇用狀況。這讓人不由得猜想,會不會有人出手對 Uber 模式進行逆向工程,承接科技與過程的創新,然後在人員層面取勝?
投遞履歷,其實也面對一個「招募系統」:
第一關,AI 自動篩選關鍵字(Technology)
第二關,自動化考試流程與機器監控(Process)
第三關,面試官的人為主觀判斷(People)
你如果知道這套系統的流程,就能「逆向駭入」這個系統。調整履歷用字來對應 AI 的關鍵字、模擬考題與流程節奏、甚至研究面試官的背景與喜好,從 LinkedIn 或公司網站蒐集資料,讓自己在面試中更有掌握感。或者最破解系統的方式就是人脈,和招聘經理或是內部人員建立關係,他們才知道外部人士永遠找不到的資料。
原則 3:善用資源,就地取材
如果已經有完好的輪子可供使用,駭客就絕對不會重新發明輪子。他們懂得借力使力,槓桿現有資源。
很多人在開始一個新專案時,習慣從頭打造一切。這聽起來好像很有創造力,但駭客知道,這其實是一種資源浪費。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先找出已有的東西能不能用,再考慮要不要自己動手做。
像是要找書?不是在圖書館盲找或亂找,最快的方式是直接問圖書館員,除了告訴你要什麼書,也會提供其他有幫助的建議,最終會發現,或許你根本需要的不是那本書。
原則 4:衡量風險,承擔風險
駭客的心法是:「怎麼用最少的努力,創造最大的成果。」但他們不是偷懶,而是極度理性地評估風險與報酬,也就是計算期望值。一個很好的案例是撲克牌。在外行人的眼裡,撲克牌看起來像是全憑運氣的遊戲,但是玩撲克牌的另一個關鍵,就是計算風險。

撲克牌玩家不是憑感覺下注,而是根據手上的牌、桌上的局勢,計算出哪一個動作的期望值最高,才會決定是否出手。像知名撲克選手兼行為決策專家 Annie Duke 就常說:「最好的選擇,不是最保守的那個,而是最有利可圖、風險最低、值得一試的那個。」,像前面講要主動攻擊,但也不是亂攻,有些攻擊的價值就是高於其他攻擊。
這就是「賭注思維」(betting mindset):不同的行動有不同的回報機率,而你要找出當下報酬最高的選擇。
延伸閱讀:
高勝算決策:做出好決策、擁抱不確定的成長思維人生學|經典書怪讀的@怪獸
不只是金錢,時間的成本也同樣關鍵。我們往往低估了時間的價值,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容易計算的金錢數字上。很多人願意花數月時間嘗試一個方案,卻沒問過:「這樣值嗎?」要花 3 個月才能駭進系統,卻沒辦法換來明確的成果?那就不值得做。我們應該都意識到自己的時間有多麼寶貴。
而計算回報,也不能只算眼前的收入。有些回報來自於長期的品牌曝光,有些則是間接效益,甚至是對社會的貢獻。就像馬斯克當初創辦 SpaceX 和 Tesla 時,也知道成功機率很低,但他評估後發現,就算失敗,這兩件事對人類是有意義的,所以他選擇繼續投入。
這種衡量方式,也被投資圈稱為「找阿爾法」——找到一個風險低、潛在報酬高的選擇,去打敗整體市場。當然,這套思維不只適用於創業或投資,甚至可以應用在你生活的每一個小決定裡。你喜歡一個人,卻一直不敢開口?那也是在錯過低風險高回報的選項,因為對方可能根本就在等你邀約。
原則 5:人是最脆弱的一環
駭客圈有句話:「人是系統裡最大的漏洞。」

像是比爾·蓋茲、Apple、Uber 都被盜過,駭客會說服群眾把比特幣轉到指定帳戶,藉此騙取數十萬美元。但駭客是怎麼取得這些帳號的存取權限?你可能以為,駭客用了某些晦澀難懂又強大的電腦破解程式侵入推特系統,像電影裡那樣,在陰暗的房問裡,打一打電腦,最後某個人站了起來,宣布:「我駭進去了!」
其實呢,駭客根本沒有攻擊推特的技術基礎架構,反而騙的是人,駭客一開始鎖定的是幾位權限較低的推特員工,透過偽裝、誘導的方式騙走帳號密碼,再慢慢往上追,找到擁有內部管理工具的高階員工,最終掌握了帳號控制權。推特事後也證實:「攻擊者成功操控了幾名員工,使用他們的憑證突破我們的雙重認證,進入了內部工具系統。」
駭客懂得觀察人性、模擬對手思維,從人性的漏洞中找到切入點。你可以利用人類的良善本性,尤其是對方沒把你看成對手的時候。不過,就算他們把你視為對手,只要注意到社交上的互動,你還是能獲得好的結果。
如果你發現自己遭受人身攻擊,千萬不要依循天生的防禦本能,而是要模擬對手。我們要進入對方的腦袋,找出他想要的東西、他做這件事的起因,以及他試圖達到的目標。了解對方的動力和誘因,你就能以更堅定的立場去對付他,也許是透過反擊,也許是簡單地化解困境。
原則 6:靈活軸轉,從經驗中學習並調整做法
計畫總會碰到問題。所謂的軸轉,就是找出什麼東西需要增加(加)、什麼東西需要去除(減)、什麼東西需要放大(乘)。
軸轉的核心在於有能力往後退一步,觀察你正在做的事情,看看現況可以怎麼改善。舉例來說,你可能在科技面已經做得很到位,但流程設計卻出現瓶頸,這時候軸轉的重點就是從已經完成的部分出發,去找出能優化整體成效的新組合。應用軸轉的過程,很多都是來自於簡單的增加、去除、放大、混合,然後再試一遍。
情況沒按照計畫進行,並不表示你失敗了,通常只要把你已經在做的事情簡單地重新配置,就能繼續前進。
駭客方法的循環:不斷迭代的人生黑客術
駭客方法不是一次性的衝刺,而是一種循環。
- 確立目標:你到底想要什麼?
- 偵察:觀察現況、收集資訊,發現系統的弱點。
- 分析:找出最佳攻擊點與行動方案。要按照什麼順序來利用這些漏洞?
- 行動:快速嘗試、反覆實踐。
- 重新評估:修正方向,思考這個計畫是否已經算成功、是否該進行下一個計畫。
人很容易陷入偵察作業,因而忽視大局。記住,駭客方法的目的不只是盡可能了解系統,更要達到目標。偵察是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但它只是其中一個環節。駭客始終會意識到,自己必須在規劃與實踐之間取得平衡。
由此可見,偵察程度只要能滿足你的需求就夠了。再次強調,不要變成只做策略的懶鬼,也不要變成忙著做事而沒有想戰略的懶鬼。
你的人生不會只是因為達成一個目標就結束;事情會不斷發生,而你一定想在這種情況下繼續成長。重新評估情況,觀察有哪些方面出現變化,並據此制定新目標,才能確保你的人生一直留在你所期望的地方。
與其追逐高風險,不如打造穩健現金流
在創業與職涯選擇中,Garrett Gee 提出了「金駱駝」的概念:比起追逐獨角獸(那種高成長、高風險、高運氣的超級企業),更務實也更可持續的,是打造一個穩定現金流、有餘裕也有彈性的金駱駝。
金駱駝就像是升級版的金牛事業(cash cow):不需要太多起始資本,就能穩定獲利,就是那種「有點成功」生意,不用做到市值百億,有時只要能好好活著、養活自己、養活團隊,就是最有價值的成功。
不過,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上:你要先認識你自己。
不懂自己,就駭不出人生自由
你擅長什麼?你討厭什麼?什麼事你做起來得心應手,什麼事你應該找專業合作?不了解這一點,很容易什麼都自己做,最後反而失敗收場。

當然,就像真正的駭客工作不只是「駭進系統」一樣,成功的路徑也不是永遠都充滿刺激。你會遇到很多瑣碎、無聊、必須處理的事情。優秀的駭客知道:想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兩者都不能少。
務實地看待目標與時限,做該做的事、完成該完成的環節,這才是長久的勝利之道。唯有當你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師,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 怪獸科技公司旗下五大版圖
最懂你的 #科技入門:一起培養在快速變化社會的超強適應力!
🗣️ 節目|怪獸科技公司 Podcast(每週日晚上 9 點各大平台首播)
✍️ 專欄|怪獸科技公司 vocus 沙龍
🎥 影音|怪獸科技公司 YouTube:來賓焦點訪談✖️重點短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