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被討厭的勇氣》打造職場幸福人生:8個核心概念與實例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為現代人提供寶貴的心理指南。以下我將分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將這些智慧應用於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幫助自己擺脫過去的陰影,擁抱真實的自我。


1. 人生可以選擇

📌 核心概念: 我們不是被過去決定的,而是可以選擇「現在」與「未來」的方向。

🧠 實例: 商業界的傳奇人物如Steve Jobs、Bill Gates及Mark Zuckerberg三人未完成大學學業,Deep Seek創始人梁文鋒未曾就讀過世人眼中的頂尖名校。他們不囿於傳統學術路徑,而選擇解決企業界尚未滿足的客戶需求,進而獲得今日的成就。

⏭️ 這些實業家的成功證明,職業發展並非由學歷所決定,而是源於有解決「現在」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未來」的前瞻性布局,使創建的事業能夠長久發展。


2. 所有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 核心概念: 阿德勒認為,人的心理困擾幾乎都來自人際互動中的認同、比較與依賴。

🧠 實例: 在我職業生涯初期,授課時過度關注學生的每一個反應。只要發現有人中途離席或表情冷漠,我便會陷入自我質疑,反覆思考如何改進教學方式。隨著經驗積累,我逐漸意識到這些煩惱源於對「他人認同」的過度需求,而非教學本身的問題。後來與那些看似不專心的學生交流後發現,他們的行為往往出於個人原因,與我的教學質量無關。

⏭️ 這讓我學會將注意力從「別人怎麼看我」轉向「如何提供最有價值的內容」。


3. 課題分離(Separation of Tasks)

📌 核心概念: 明確區分「誰的課題」,不干涉也不承擔不屬於自己的問題。

🧠 實例: 作為教師,我深知學習的主動權在學生手中。我的職責是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與支持,而不是強迫他們學習。這種「課題分離」的觀念讓我能夠保持專業界限,引導學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同時也減輕我不必要的心理負擔。

⏭️ 在職場中,理解課題分離可以避免過度介入同事的工作,或者為上司的決策過度擔憂,從而保持心理健康。


4. 不為他人的期待而活

📌 核心概念: 活出真實的自我,而非為了迎合每個人的期望。

🧠 實例: 完成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碩士後,我曾有進入外交部工作的面試機會。然而在面試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木訥的性格,無法像另兩位j外向型應徵者能迅速溶入外交環境,與面試官輕鬆戶動。經過深思熟慮後,我堅持追隨內心十八歲未能考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文系的遺憾。選擇在補教業初期發展,曾被家人視為「不務正業」,但我在此行業終於實現年輕時想考進臺師大英語系未完成的夢想。三十多年後回首,正是這份「被(家人)討厭的勇氣」—堅持做真正感興趣的事—讓我能在職業生涯中找到自由與成就感。

⏭️ 職場中,勇於做出符合自己本心的選擇,才能避免日後的遺憾與倦怠。


5. 活在當下,而非活在目的中

📌 核心概念: 幸福不來自於未來目標的實現,而是「此刻的行動感與價值感」。

🧠 實例: 職業生涯中期,我將幸福等同於達成KPI(關鍵績效指標)或OKR(目標與關鍵成果)的瞬間。隨著閱歷增長,我領悟到真正的職業滿足感來自於全情投入每一堂課的過程。

⏬️ 當我專注於「此時此刻」的教學體驗,而非僅僅關注結果時,工作的幸福感自然湧現。這種思維轉變讓我從對未來的焦慮中解脫,更享受職業生活的每一天。


6. 自由與責任並存

📌 核心概念: 你有選擇的自由,但也必須為選擇承擔責任。

🧠 實例: 作為家中長女和長孫,我深知肩負著家族責任。認識及找到願意共同承擔這些責任的伴侶可能很困難,我選擇單身生活並專注於職業發展。這個決定並非逃避,而是勇於面對現實,並以自己的方式履行對家人的責任。

⏯️ 接受「自由選擇」與「責任承擔」的平衡,讓我在職業與個人生活中都能保持真實和自主。職場中,每一個自由決策都伴隨著相應的責任,理解並接受這一點是職場人成熟的標誌。


7. 貢獻感帶來幸福

📌 核心概念: 真正的幸福來自「感受到自己對他人有貢獻」。

🧠 實例: 在補教界服務三十多年的過程中,我發現能夠幫助學員突破學習瓶頸是最大的成就感來源。為此,我深入研究了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S(亞斯伯格症候群)、OCD(強迫型焦慮障礙)及Savant syndrome(學者症候群)等領域的知識,深入理解不同學習者的需求。這些努力不僅提升我的專業能力,更讓我能夠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支持,幫助他們實現學習突破。

⏭️ 這種「對他人有所貢獻」的感受,是工作中最持久的幸福源泉。


8. 不要尋求認同

📌 核心概念: 不刻意追求他人認同,同時尊重他人不認同的自由。

🧠 實例: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深受個人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的影響。《被討厭的勇氣》讓我學會不再刻意尋求觀點不同者的肯定,也能夠坦然面對他人的不認同。

⏭️ 這種心態讓我在職場中更加自信地表達專業意見,不因擔心被批評而妥協自己的原則。特別是在中高齡階段,不再為獲得讚美而改變自己,讓我能以更加從容的態度面對職場挑戰。


🙆結語:用行動證明,我不再是過去的我

《被討厭的勇氣》教導我:真正的職業成功與幸福來自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勇於面對批評,並通過工作對他人和社會做出有意義的貢獻。與其讓創傷與挫敗定義我,不如轉身投入當下,用一次次實踐與努力,成為那個連自己都欣賞的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nny Hsu的沙龍
260會員
272內容數
Jenny Hs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9
一張1987年在東京迪士尼樂園與外婆的合影,訴說著三代同遊的溫馨回憶與旅途中的點滴辛酸,以及作者對職場父母的感觸與期許。
Thumbnail
2025/05/19
一張1987年在東京迪士尼樂園與外婆的合影,訴說著三代同遊的溫馨回憶與旅途中的點滴辛酸,以及作者對職場父母的感觸與期許。
Thumbnail
2025/05/19
許多人在職場上即使有所成就,仍深受「冒牌者症候群」所苦,質疑自身能力。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在補教界任職到遠赴哈佛攻讀碩士的過程,如何克服自我懷疑,並點出此症候群的常見特徵與行為表現,以及在哪些族群中較為普遍。
Thumbnail
2025/05/19
許多人在職場上即使有所成就,仍深受「冒牌者症候群」所苦,質疑自身能力。本文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在補教界任職到遠赴哈佛攻讀碩士的過程,如何克服自我懷疑,並點出此症候群的常見特徵與行為表現,以及在哪些族群中較為普遍。
Thumbnail
2025/05/14
如果你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因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而身心俱疲,我想告訴你:「其實,孩子是懂你的辛苦的,儘管他們未曾言明。」 你的言行,早已深植他們的人生觀。身為父母,請別迷惘——生命傳承最珍貴的部分,在於你願意承擔、用心教養,將愛與責任的種子,植入下一代的心田,使他們成為善良、堅毅的下一代。
Thumbnail
2025/05/14
如果你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因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而身心俱疲,我想告訴你:「其實,孩子是懂你的辛苦的,儘管他們未曾言明。」 你的言行,早已深植他們的人生觀。身為父母,請別迷惘——生命傳承最珍貴的部分,在於你願意承擔、用心教養,將愛與責任的種子,植入下一代的心田,使他們成為善良、堅毅的下一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以一位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形式探討阿德勒心理學,強調人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主張改變思維角度以獲得幸福。文章內容包括決定論&目的論、課題分離、獲得勇氣、接納自我等主題,說明改變思維勇於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你之所以不幸,不是過去或環境造成的,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是勇氣不夠而已,換句話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Thumbnail
如果你曾經因為內向而感到任何負面情緒,在讀完這本書後你將感到被理解、明白不外向活潑也沒有關係,了解及接受自己有獨處的需求,然後明白在這個特質下要如何將它們發揮後,也許能寫下幾點關於自己的使用說明書 :)
Thumbnail
這三本書都讓我們確定,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得試著保持內心平靜,去看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然後,我們終究會通過時代、性格、家庭、命運所打造而成的隧道。如若不然,至少我們知道終點,有光。
Thumbnail
這三本書都讓我們確定,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得試著保持內心平靜,去看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然後,我們終究會通過時代、性格、家庭、命運所打造而成的隧道。如若不然,至少我們知道終點,有光。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情緒可以是一種恐懼症;但也是可以一種動力、一種把事情做好的助力。要如何面對自身的情緒、處理跟他人之間的情緒,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作者分享許多研究跟具體內容,希望能讓每個人都去認識情緒為何?並且不再飽受情緒困擾。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負向人格」?不論對什麼事情總是提不起勁,對所有事情都抱持著負向的態度去思考——你是否也在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折磨呢?這次收到了《擺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書中舉出了 40 個生活中常見的負面情境,並分門別類成生活、工作、內心和日常層面,每個問題都有提供相對應的想法和解決之道。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負向人格」?不論對什麼事情總是提不起勁,對所有事情都抱持著負向的態度去思考——你是否也在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折磨呢?這次收到了《擺脫欺負自己的壞習慣》,書中舉出了 40 個生活中常見的負面情境,並分門別類成生活、工作、內心和日常層面,每個問題都有提供相對應的想法和解決之道。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Thumbnail
許多人因長時間的負面情緒,陷入低潮不知如何是好,或是突然被情緒淹沒。《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透過作者在心理諮商實務工作的案例,以對話形式表達出來,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情緒。這本書以情緒變化三角形為基礎概念,透過「覺察」重新自我理解,找回內在安穩的力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