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工作上略有成就,但在內心越來越擔心「中(高)齡」危機的不確定性?你是否即使有客觀證據證明自己有能力和成就,卻無法內化這些成功,持續地過度努力讓自己臻於完美的境界?如果是,你可能正經歷著「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
😭我的「冒牌者」心路歷程
年輕時因緣際會,我曾在升大學補習班教授台北市及新北市不同類組的高中生。面對台北市明星高中二三類組資優生時,當時擁有西北大學政治學碩士的我,不斷質疑自己「不夠格」或「不夠好」。我將當時能成功任職於某知名補教機構,歸因於運氣、時機等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實力和專業知識。這種自我懷疑驅使我採取極端行動—我過度努力完善每一份教材,就為了避免可能的挑戰與失敗。這種極高標準的「完美主義」和「冒牌者症候群」的心理狀態,最終促使我毅然決然放下當時手上所有的一切,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
😭發現我不是孤獨的
在哈佛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期間,通過學校安排的碩博士生交流活動,我驚訝地發現:我並不是唯一一個被「冒牌者症候群」困擾的人。許多才華橫溢的美國同儕也分享著相似的內在掙扎:
🥵「冒牌者症候群」的核心特徵
- ❌深層不安全感:即使擁有顯著成就,仍持續質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 ❌歸因偏誤:將成功歸因於運氣、時機、他人幫助等外部因素,而非自身實力與努力
- ❌被揭穿的恐懼:持續擔憂他人會發現自己的「不足」或「不勝任」
- ❌嚴苛完美主義:設立近乎不可能的標準,將任何細微失誤視為能力不足的證據
- ❌抗拒肯定:難以真正接受和內化來自外界的讚美與認可
🥵常見的行為表現
- ❌對個人成就感到不安或羞愧
- ❌過度準備與投入工作
- ❌在已熟練的專業領域仍持續質疑自己的知識與能力
- ❌深感自己不配得到現有的成功與肯定
🧐冒牌者症候群的普遍性
回台工作後,我發現許多台北市明星高中的傑出學生也經歷著類似的心理掙扎。為了幫助年輕學子及自己克服這一心理障礙,我深入研究了TED演講及學術文獻,發現「冒牌者症候群」在各個領域和不同成就水平的人群中都極為常見,尤其在:
- 學術界的研究人員與教授
- 創意產業的藝術家與設計師
- 高科技行業的專業人才
- 各類領導崗位的管理者
- 少數族群或代表性不足的社群成員
🧐親身突破與成長
以我個人經歷為例,作為武陵高中、政大外交系及美國西北大學政治系畢業生,在英文補教界確實屬於「少數族群」。儘管擁有授課及教材編輯的專業能力,我仍以「過度努力」和極高的「完美主義」標準驅使自己攀登「學術聖母峰」—常春藤盟校的碩士學位。
這段艱辛的旅程不僅完善了我的學術背景,更幫助我深刻理解自己的心理枷鎖,並能真誠地同理他人所經歷的「冒牌者症候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