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你:
那天聽到你說現在不敢看跟烏龜有關的影片,我有點驚訝,但也更加理解。
原來,一隻不撒嬌,沒有聲音,存在感不高的小動物,原來也能在人心裡留下那麼重的分量。
牠不是你的第一隻寵物龜了,但卻是你第一次親自餵養,第一次溫柔撫摸,第一次帶去散步,第一次用心陪伴的小烏龜,你從牠笨拙的行動中感受到牠的靈動,感受到牠對你的回應,而這些無聲的互動,對你而言,是某種重要且難以言說的證明。
小烏龜不只是小烏龜,牠詮釋你的某些生命本質,牠的離去,也同時勾起了那些「不忍卒睹」的過去。
正是因為不忍,我們才常常下意識的別過頭去,深怕一個不小心,讓悲傷又滲進心裡來。也因此,人們發展出各種因應悲傷的方式;避免接觸和悲傷有關的人事物、瘋狂工作、喝醉或麻痺自己。悲傷有多深,人們的迴避就有多強烈。
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對自己的悲傷感到生氣或其他——這就是所謂的「次級情緒」,然後,做出更多無法真正照顧悲傷的行為。
但悲傷並不需要被打敗。
他不會因為你不理它就消失,也不會因為你哭泣就變得更重。
悲傷只需要被好好看見。
當我們開始學習面對悲傷,涵容悲傷,我們也就更穩定、更加完整,情緒會更有彈性,也就更不害怕痛苦、崩潰、失控,做出不理性的事情。
也許,這就是小烏龜想留下的最後一課。
所以,請你安心地悲傷吧。
給自己一杯咖啡、一杯熱牛奶、一個留白的午後,好好的和自己、和小烏龜、以及它所詮釋的那些故事,在一起待一會兒。
不急,我會陪你。
——也獻給每個仍願意練習接納悲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