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三本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一、


1. 原文


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2. 注釋


1. 三本:指禮的三個根本來源或依據。



2. 性之本:人性、生存的根本。



3. 類之本:族類、血統的根本。



4. 治之本:政治治理與秩序的根本。



5. 焉生/焉出/焉治:如何生存、如何出自、如何治理。



6. 偏亡:缺失其中之一。



7. 寵君師:尊崇、敬重君主與師長。




3. 白話文


禮有三個根本:天地,是人性與生命的根本;先祖,是族類傳承的根本;君主與師長,是治理教化的根本。沒有天地,人如何生存?沒有先祖,人從何而來?沒有君師,國家如何治理?三者若缺其一,就沒有安定的人生。

因此,禮的根本是:上以事奉天,下以事奉地,中以祭祀先祖,又尊敬君師。這就是禮的三大根本。


4. 總結


此段說明禮的三大基礎:天地、先祖、君師。天地賦予生命,先祖提供血脈承繼,君師維持治理教化。三者不可或缺,否則人類難以安定。


啟示


人須敬天順地,明白自身所依。


不忘祖先,重視家族血脈與傳承。


尊重君師,方能維持社會秩序。


禮的本質是連結天、地、人三者,使人有所依循。





二、


1. 原文


王者天太祖,諸侯不敢懷,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別貴始,德之本也。


2. 注釋


1. 王者天太祖:天子是天下人共同所尊奉的最高祖宗。



2. 諸侯不敢懷:諸侯不敢私懷祖先而自立,須以天子為尊。



3. 大夫、士有常宗:大夫、士各有固定的宗族與祖先祭祀。



4. 別貴始:區別尊卑,追溯事物的根本與開始。



5. 德之本:道德秩序的根本。




3. 白話文


天子是天下共同尊奉的最高祖宗,所以諸侯不敢私自懷抱自己的祖先而超越天子。大夫與士則各自有固定的宗族祭祀。這樣才能區分尊卑,明白貴賤的根源,這就是德行的根本。


4. 總結


此段強調以天子為天下最高宗祖,諸侯以下不得僭越,而各階層皆有宗族祭祀,以明尊卑秩序。此種制度乃維持道德與社會秩序的根本。


啟示


尊卑有序是社會安定的基礎。


王者作為「天下之宗」,諸侯、大夫、士各守其分,才能和諧。


禮制透過宗法制度鞏固道德與政治秩序。





三、


1. 原文


郊止天子,社止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別尊卑。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鉅者鉅,宜小者小也。


2. 注釋


1. 郊止天子:在郊外祭天的禮儀僅限於天子。



2. 社止諸侯:祭社(土地之神)的禮儀為諸侯所行。



3. 道及士大夫:祭道路、里社等小祀由士大夫主持。



4. 所以別尊卑:用以區分尊卑、貴賤的等級。



5. 宜鉅者鉅,宜小者小:合宜的重大禮由尊貴者行,小禮由卑下者行,各司其職。




3. 白話文


郊祭只屬於天子,社祭則由諸侯主持,而道路等祭祀交由士大夫辦理,這就是用來區分尊卑等級的制度。尊貴者該行尊大的禮,卑下者該行小的禮;該大的就大,該小的就小,各有其分。


4. 總結


此段說明祭祀制度的等級劃分:天子、諸侯、大夫各有其應行之禮,以此來分別尊卑,使社會秩序分明。


啟示


禮制規範階層,確保等級制度清晰。


尊卑分明,才能避免僭越與混亂。


各守其分是社會安定與和諧的前提。





四、


1. 原文


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待年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光、積薄者流澤卑也。


2. 注釋


1. 有天下者:指天子,統治天下之人。



2. 事七世:供奉祖先七代。



3. 有國者:指諸侯,統治一國。



4. 五乘之地:中等規模的領地,可以出兵五乘(乘,一車四馬)者。



5. 三乘之地:較小規模的封地,可出兵三乘者。



6. 待年而食者:指沒有固定封地,靠歲時俸祿維生的卿大夫或士。



7. 不得立宗廟:無法設立祖廟祭祀。



8. 積厚者流澤光:積累功德深厚,子孫享有顯赫光榮。



9. 積薄者流澤卑:積累功德淺薄,子孫享有的福澤卑微。




3. 白話文


所以,擁有天下的天子可祭祀七代祖先;擁有一國的諸侯祭祀五代祖先;擁有五乘兵力土地的大夫祭祀三代祖先;擁有三乘兵力土地的卿士祭祀二代祖先;至於那些僅靠俸祿生活的人,則不能設立宗廟。這是用來區別積德深厚者能使子孫蒙受顯榮,積德淺薄者則使子孫地位卑下。


4. 總結


此段闡述宗廟祭祀的等級制度,隨地位高低而有所差別,反映祖德深厚與否對子孫的福澤影響。


啟示


宗廟制度是權力與德行積累的象徵。


地位愈高,祖先受祀世代愈長,顯示厚積之澤。


人當積德修身,因祖德與自身德行皆會影響後世子孫。





五、


1. 原文


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飲食之本也。


2. 注釋


1. 大饗:天子所舉行的大型饗禮。



2. 尚玄尊:以黑色尊器為上,象徵尊貴莊重。



3. 俎:盛祭品的木器或祭桌。



4. 生魚:指生鮮之魚,用以示潔淨純正。



5. 大羹:最原始的湯羹,不加鹽醯,以示質樸。



6. 貴飲食之本:強調尊重飲食的根本來源。




3. 白話文


大饗之禮以黑色尊器為最尊貴,俎上陳列生魚,首先奉上的是大羹,這是為了彰顯對飲食根本的重視。


4. 總結


此段說明大饗之禮中器物與食物安排的象徵意義,強調祭祀與飲食應追本溯源,重視本質而非奢華。


啟示


禮重質樸,不在繁華。


尊敬天地祖先,當從飲食之本開始。


人在生活中應知本守道,不忘根源。





六、


1. 原文


大饗尚玄尊而用酒,食先黍稷而飯稻粱,祭嚌大羹而飽乎庶羞,貴本而親用。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夫是謂大隆。


2. 注釋


1. 玄尊:黑色尊器,象徵莊嚴與尊貴。



2. 黍稷:古代主要穀物,象徵五穀之本。



3. 稻粱:飯食所用的稻與粱,屬日常主食。



4. 嚌:小口嚐味。



5. 大羹:樸素之羹,不加鹽醯,象徵返本質樸。



6. 庶羞:眾多珍饈。



7. 貴本:重視根本,如五穀與質樸之食。



8. 親用:親近實際日常所用之物。



9. 文:文明制度、禮文。



10. 理:事物本然之理、實際運行。



11. 太一:天地萬物之本源。



12. 大隆:極盛的禮治。




3. 白話文


大饗之禮以黑色尊器盛酒,飲食先以黍稷為主,飯食則用稻粱。祭祀時先嚐大羹,然後才享用眾多佳餚,這是重視根本並親近日用。重視根本稱為「文」,親近實用稱為「理」。二者結合而成為完備的禮文,並歸於太一,這就叫做「大隆」。


4. 總結


此段闡述大饗之禮在飲食安排上的次序與意義,強調「貴本」與「親用」並行,象徵禮既有文明之文,又合實際之理,最終歸於太一道統,達到至盛之治。


啟示


行禮需兼顧本源與實用。


禮不離生活,日用之物即是道。


文與理相合,才能成就大治。





七、


1. 原文


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生魚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

利爵之不啐也,成事之俎不嘗也,三侑之不食也,一也。

大昏之未發齊也,廟之未納尸也,始卒之未小斂也,一也。

大路車之素幭也,郊之麻冕也,喪服之先散帶也,一也。

三年之哭不反也,清廟之歌一倡而三歎也,縣一罄而尚拊搏、朱絃而通越也,一也。


2. 注釋


1. 玄酒:黑色之酒,用以示尊敬。



2. 俎生魚:祭俎上置生魚,取質樸不華。



3. 大羹:樸素之羹,不加鹽醯,為飲食之本。



4. 利爵不啐:飲爵酒時,不作小口試飲,表尊重。



5. 成事俎不嘗:成事之俎(祭品)不可私嘗。



6. 三侑不食:三侑(助祭者)不得食用祭品。



7. 大昏未發齊:大婚未行齊戒之前,不可妄動。



8. 廟未納尸:宗廟未安置尸(主祭者代表神靈)前,不可行祭。



9. 始卒未小斂:人剛去世未行小斂前,不可舉哀禮成事。



10. 大路車素幭:天子大路之車用素布覆飾,表樸素。



11. 郊之麻冕:郊祀用麻冕,顯質樸。



12. 喪服先散帶:居喪之服,先用散帶(不結飾),表哀戚。



13. 三年之哭不反:三年之喪,哭泣不反覆矯飾,表真情。



14. 清廟之歌一倡三歎:清廟之歌,主唱一聲,三次感歎,以見莊嚴。



15. 縣一罄:懸掛一罄(石磬),不用繁聲。



16. 尚拊搏:仍用拊搏(拍擊節拍)助樂。



17. 朱絃通越:用朱絃之琴瑟,通於越聲,音調清遠。




3. 白話文


所以祭祀時,尊器用玄酒,俎上置生魚,豆先奉大羹,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飲酒的爵器不可試啐,成事的俎不可私嘗,三侑者不可食祭品,這都是一樣的。

大婚未行齊戒之前,宗廟未安置尸之前,始卒未行小斂之前,皆不可妄動,這也是一樣的。

天子大路之車用素幭,郊祀之服戴麻冕,喪服則先用散帶,這也是一樣的。

三年之喪的哭泣不作反覆矯飾,清廟之歌主唱一聲而三歎,懸一罄而仍用拊搏,朱絃之樂能通於越聲,這也是一樣的。


4. 總結


此段強調禮儀中「一也」的精神,即不同場合與細節,皆貴於樸素、真誠、專一。無論是飲食、婚喪、祭祀、車服或音樂,皆以質樸、不雜、專一為本,體現了禮的核心精神。


啟示


禮在於質樸真誠,不在於華麗繁飾。


婚喪祭祀各事雖不同,但其精神一致。


禮之所以能安民心,在於內外皆有一貫之誠與敬。





八、


1. 原文


凡禮始於脫,成於文,終於隆。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佚興;其下,復情以歸太一。


2. 注釋


1. 脫:質樸、去繁就簡之意,指禮最初以質實為本。



2. 文:文飾、禮儀形式,指禮的規範與制度。



3. 隆:隆重、盛大,指禮達到莊嚴圓滿之境。



4. 至備:最為完備、周全。



5. 情文俱盡:情感與禮文皆表達得盡善盡美。



6. 佚興:散佚又復興,指禮的表現稍有失卻,但仍能振作興起。



7. 復情以歸太一:最後仍回歸於真情本心,返歸於「太一」之源,即最高統一的本體。




3. 白話文


凡是禮,起初是樸實無華,進而發展成禮儀制度的規範,最後走向隆盛完備。當它達到最周備時,情感與形式都已表達得盡善盡美;次一等的情況,是情感與禮文雖有散失,卻能再度振興;再下等的情況,則是回歸於真情本心,最終歸一於太一。


4. 總結


此段闡明禮的發展歷程:從質樸到有文飾,再到隆盛圓滿,最高境界是情與文並至;其次是雖有失卻,仍能振興;最低則是返歸真情,回到根本。這顯示禮不僅是形式,更在於情感的表達與本源的回歸。


啟示


禮的本質是由簡入繁,再返於樸實本心。


形式與情感須兼顧,不能偏廢。


無論盛衰,禮的終極指向是本真與統一,提醒人們不忘根本。





九、


1. 原文


天地以合,四海以洽,日月以明,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倡,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不亂,貸之則喪。


2. 注釋


1. 天地以合:天地交感而相合。



2. 四海以洽:天下四方因和合而融洽。



3. 日月以明:日月運行而成光明。



4. 星辰以行:星辰循軌而行。



5. 江河以流:江河順勢而流。



6. 萬物以倡:萬物依序而興起。



7. 好惡以節:好與惡能有所節制。



8. 喜怒以當:喜怒情感能合乎適當。



9. 下則順:在下位則能順應。



10. 上則明:在上位則能明察。



11. 萬變不亂:事物雖多變卻不失秩序。



12. 貸之則喪:若偏離此道,放任不守,則導致喪失。




3. 白話文


天地相合,四海融洽,日月照明,星辰運行,江河奔流,萬物依序而興。人若能節制好惡,適當表達喜怒,則處於下位能順服,處於上位能明察。如此雖有萬變,也不致混亂;但若放任失節,則必導致喪失與敗亡。


4. 總結


這段文字以自然運行比喻人事秩序,指出天地萬物皆有節律,人若能效法而節制情感、恪守分際,就能上下相宜,社會安定;若放縱違道,則必敗壞。


啟示


順應天地自然,才能建立秩序。


情感需合乎節度,否則亂而致喪。


上位要明察,下位要順守,各安其分,方能和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7會員
634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2
一、 1.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曰:「丘也小人,何足以知禮?」 君曰:「否!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聞之也: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
2025/09/12
一、 1.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曰:「丘也小人,何足以知禮?」 君曰:「否!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聞之也: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
2025/09/11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如者取之?」 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2. 注釋 1. 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君主,名宋,孔子晚年曾仕於其朝。 2. 論吾國之士:考察、挑選魯國
2025/09/11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如者取之?」 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2. 注釋 1. 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君主,名宋,孔子晚年曾仕於其朝。 2. 論吾國之士:考察、挑選魯國
2025/09/10
一、 1. 原文 孔子閒居,曾子侍。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士與大夫之言之間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2. 注釋 1. 閒居:閒暇時在家中居住,指沒有公務,閒處安坐。 2. 曾子侍:曾子在旁侍奉。 3. 君子:此處泛指有德行與身份的士大夫之流。
2025/09/10
一、 1. 原文 孔子閒居,曾子侍。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士與大夫之言之間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2. 注釋 1. 閒居:閒暇時在家中居住,指沒有公務,閒處安坐。 2. 曾子侍:曾子在旁侍奉。 3. 君子:此處泛指有德行與身份的士大夫之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與他人不同,並與佛法相似的探討世俗的取捨,以及追隨大道長遠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匆匆酒家外風來細雨 見真友知音近在眼前 人人皆是一部大藏經 盤點此生累世是歷史 美人國倒,天下太平 美人只知貪戀色相美 一命全在後宮使心計 哪家高升哪家得賞賜 倒不如讓她們當尼姑 學學武才人深入經藏 美人也能心自立自強 讓她薰陶捨得才是德 先出世再入世治小
Thumbnail
三師兄三師兄 匆匆酒家外風來細雨 見真友知音近在眼前 人人皆是一部大藏經 盤點此生累世是歷史 美人國倒,天下太平 美人只知貪戀色相美 一命全在後宮使心計 哪家高升哪家得賞賜 倒不如讓她們當尼姑 學學武才人深入經藏 美人也能心自立自強 讓她薰陶捨得才是德 先出世再入世治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