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明心。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三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從大字看起,《大方廣佛華嚴經》,從這以下是介紹經題。經題是全經的綱領,了解題目的意義,一部經的內容就可以能夠把握到,也曉得這一部經的意趣、旨歸之所在。
經題,在清涼大師《疏鈔》裡面,每一個字都有十種解釋,解釋得非常詳細。如果依《疏鈔》來講,我們這七天大概只可以講七個字,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此地簡略,重要的地方,諦閑法師還是依清涼大師《疏鈔》所說的來給我們介紹的。我們看這個註子:
【疏】合釋者,如清涼國師。
【講】這底下都是《疏鈔》裡面的話,這種簡單的解釋,可以說散在許多古德著述之中,因為講得簡單明瞭。
【疏】極虛空之可量,體無邊涯,大也。
【講】凡是文字的意思很明白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我就不多說了。虛空太大了,無量無邊,用這個大字來形容它。
【疏】竭滄海之可飲,法門無盡。方也。
【講】滄海是大海。在我們地球上,可以說面積最大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積占整個地球百分之七十。這是比喻,比喻什麼?比喻「法門無盡」。
【疏】碎塵剎而可數,用無能測,廣也。
【講】這三個字,「大」是講本體,就是講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本來就是這麼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界就是世界,我們今天講星球。
太空當中多少星球呢?無量無邊。我們的心都能夠包容,這是你本來的心量。可是現在很可憐,兩個人在一塊都不能容納,糟糕不糟糕!兩個人住在一起還意見不合。沒有人跟他住,一個人,一個人還生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連自己都不能夠相容,這真正可憐,迷惑顛倒,真是迷惑顛倒到極處了,我們一定要覺悟。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還是前面跟諸位說的,分別、執著。
真心裡面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所以我們離開了分別、執著,你這個心就跟太虛空一樣,太虛空多大,你的心就多大,沒有一樣不能夠包容的。就像大海一樣,什麼都能夠容納,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恢復自己本來面目,一定要曉得這個原理原則。
我們修什麼?無非是去分別、執著而已。離開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都在面前,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也都在你六根接觸之內。像大經裡面所講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且這個知與能,決定正確而沒有錯誤,這就是經上講的佛的佛知佛見。
一有分別執著,我們的知見不正,所謂邪知邪見,我們自己要覺悟,本來是正知正見,現在變成邪知邪見。
所以大方廣是自己的體、相、作用,體用一個「大」來稱讚它。相用「方」,作用是「廣」,廣大無邊的作用。所以這三個字都是讚嘆本體,讚歎我們的自性。下面再看佛:
【疏】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
【講】「佛」是人;我們今天的病就是「覺」與「所覺」,這是病,這是無明。在《楞嚴經》上,《楞嚴經》的第四卷,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是怎麼來的?這是大問題,本性裡面本來沒有無明。
無明從那裡來的?佛答得太好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個。我有知,我有見,有知有見就是無明。我無知,我也無見,你真的無知無見嗎?你還是有!你有無知,還有個無見,那還是無明。佛知佛見,是見得清清楚楚,知得清清楚楚,這裡頭沒有加一個知見。那麼我們想想,加的是什麼知見?你要是聰明,一想就知道了。加的是分別的知見,加的是執著的知見,加的是妄想的知見,你加這些東西在裡面。你不加這個東西,就佛知佛見了。
我這個拿在手上,你們見到沒有?見到了,就是佛知佛見。見到這什麼?毛巾,那就錯了,這就無明了。它這個東西本來沒有名,你要給它起個名,我說不是毛巾,你偏偏說是毛巾,還固執、還執著。
所以一切無明是從分別、執著、妄想而生的,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確實是平等的。所以眾生可憐,就是可憐墮落在無明裡頭,沒有辦法自拔。
學佛的人一定要覺悟。佛,是覺悟了的人,就叫做佛。覺是「能覺」,覺的對象是「所覺」,能所兩邊都不分別,都不執著,換句話說,都放下了。這個都放下,你的心清淨了。智慧從那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你要是放不下,還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像水一樣起波浪。
古人把心比作水,水一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靜的,它的作用像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們說這個照,就叫做佛知見,照就叫做般若智慧。
所以佛知佛見跟般若智慧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凡是從外面學來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見,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裡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這個諸位要曉得,不在文字上,是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
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大家,聽經要會聽,看經要會看。會看的人開智慧;會聽的人開智慧。不會看、不會聽,那就像清涼大師在這部經,那是《四十華嚴》的前面,最前面第一卷經題裡面所講的,「增長邪見」。不會看的,看得越多,你知見愈多,那個知見是什麼?邪知邪見。拿我們中國俗話來說,「記問之學」,你看得多,記得多。記問之學,連儒家都說「不足以為人師也」。知見靠不住!不是你親證的,所以是道聽途說,不是你自己親證的,不是從你清淨心裡面生起來的。
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在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是無量的智慧。「朗萬法之幽邃」,幽邃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見不到的地方。佛心清淨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沒有問他的時候他是無知,般若無知,寂靜的境界;你要去請教他,他無所不知。
所以六百卷《大般若》裡頭,關鏈就是在這兩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講般若的本體,實在講就是清淨心,就是念佛法門裡頭所講的一心不亂,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體。它起作用的時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自己永遠是無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淨,所以佛菩薩自受用是清淨心。清淨,真正叫有福!一點煩惱都不生,身心清淨,境界也清淨。
無所不知是什麼?是對別人起作用,有人來請教他的時候,有困難來請他幫助的時候,他是無所不知。所以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這是供養別人,幫助別人的。般若的自受用是無知。我們現在又搞顛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麼都知道,別人什麼都不知道,這顛倒了,樣樣顛倒,麻煩大了。
所以諸位佛法裡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記住,不在文字裡面,也不在言語裡頭,而是在你自己清淨心中。然後拿經典來對照,看看相應不相應?相應,與佛知見沒有兩樣。不相應呢?要改過來,不相應是我們知見有錯誤了。
所以經論印知見,是印證的,它給我們作印證。我們的見解,我們的智慧,跟釋迦牟尼佛比較比較,看看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們就繼續保留,證明自己的見解沒錯,不相同的要改過來。這是佛。
【疏】芬敷萬行,榮耀眾德,華也。
【講】「華」是比喻。我們在佛前面供花,供花的意思。花代表因行,先開花後結果。所以見到花,就要想到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代表的萬行、行門。要像花一樣的清香,一樣的美麗,我們的行不能有染污,取這個意思。
花好,果一定好。所以花是代表因行,佛前面供的花代表這個意思。除了佛前供的花,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花都是表這個意思,乃至於畫的花、繡的花,或者是金銀做的寶花,全都代表這個意義。學佛人供花,乃至於供香、燃燈,跟一般人供養的意義不相同,它有非常深的意思在其中。
【疏】圓玆行德,飾彼十身,嚴也。
【講】嚴是莊嚴,以萬花來莊嚴。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題,莊嚴什麼?莊嚴自己。自己的身不只這一個身,自己有十個身,十身是代表圓滿,《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十身。我們今天只曉得肉身是自己,除這個之外,我們有智慧之身,我們有威德之身,不只這一個肉身。一定要曉得,要以種種的行門來莊嚴自己圓滿的身相,就像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從這個經題的大意,你就能看到這部經,這部經裡面所說的是自性體相用。
在比喻上像一個大的花園,這花園裡頭每一種的品種統統具足,一樣都不缺。從這個意思照映前面所講的「大方廣」,它能容納,它不排斥,所以才能夠成就其大,成就它的廣,成就它萬德莊嚴。所以佛菩薩絕對沒有排斥人的,只有人排斥佛菩薩,人不接受。佛菩薩對一切眾生平等的,眾生對佛菩薩不平等,這就是佛與眾生差別的所在。
下面再解釋這個「經」字:
【疏】貫攝玄妙,以成真經之彩,經也。
【講】這是清涼大師,用最簡單的詞句解釋經題,後面還要詳細說明。至於七立選題,這是佛學常識,此地寫得很清楚,諸位一看就明瞭,我不要多說。我們現在看第五頁第六行,這是詳細地給我們說明經題所含的意趣,先解釋「大方廣」這三個字。
【疏】大,以當體得名,離絕為義。
【講】體是本體,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但是自古以來到現在這些哲學家,中國外國那些科學家都在探討,可是到現在沒有結論,各人說各人的,從來沒有一家說得叫我們聽了心悅誠服,沒有,各說各的。
佛法裡面所講的,的確讓我們真正能夠相信,能佩服,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所以《華嚴經》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生成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八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答得清清楚楚,實在是了不起。
可是這八個字裡頭,含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這一部《華嚴經》,或者我們說一大藏的經教,也就是解釋這兩句話而已。所以心是本體,心是自己,禪宗,尤其是達摩祖師傳來這一支,六祖大師發揚光大的南宗,修學的重點就是在心。所以說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所以它的目標是在明心見性。
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明心。明心這兩個字,從那裡來的?從對無明而說的;我們現在心不明,所以把那個無明去掉,我們心就恢復光明,叫明心。
我們現在有了無明,我們見外面都是見的六塵,所以見性是對六塵講的。我們今天眼見的是色塵,耳聞的是聲塵,塵是染污的意思。果然能夠離開六塵,那我們見的是性,眼見的是色性,耳聞的是聲性。所以六塵就變成六性了,六性其實是一心。
明心見性,這個名詞是這麼來的,是無明跟六塵的反面。這是禪宗修學的目標,也就是此地我們所看到經題上的「大方廣」,大方廣就是明心見性,所以它是本體。
因此一切萬事萬法,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對於好的人、好的境界,你也不要喜歡,對於惡人惡事,你也不要討厭,全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你的神通可真廣大!那一個有你神通這麼廣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變的。所以對那個有小小神通的人,那何足以為道!有什麼稀奇了不起的!所以不要被那些耍神通、變魔術的人欺騙了,這個很要緊。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會變魔術的,會耍神通的人很多,不要被他欺騙了,你的神通比他大,你的魔術比他高明,所以不能被他欺騙。
也許你會問,我怎麼變現出來的?為什麼會變現這麼多東西?如果我自己會變,我都變好境界多好,為什麼又變成三惡道?你問得沒錯,這個理很深,事相當地複雜,也絕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的,可是這個事情並不難體會。
譬如說,沒有證果的人都會作夢,你們晚上睡覺都會作夢,當你作夢的那個時候,你是不知道迷了,不曉得自己在作夢,把夢中的境界都當真實的,也在那裡分別、執著、打妄想。可是你醒過來之後,你仔細去想想,夢從那來的?你夢的時候,也夢到很多人,也有你歡喜的,也有你不歡喜的,也夢到了很多事,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水陸飛禽,從什麼地方來的?全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
能變的是你的心,所變的是夢境,這就是經上講的「唯心所現」,現的境界。你在夢中種種分別,種種執著,夢境裡面的變化,那是「唯識所變」。能現的是心,真心,真心能現;妄心能變,那就是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它能變。能現、能變的全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別的東西。
所以禪家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全是自己,沒有一樣不是自己,這是「大」,實實在在是「大」。上從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下面到最微細的微塵,全是自己變現之物。
我們現在迷了,在境界裡頭不自在,被境界所轉,這個叫凡夫。覺悟的人,像諸佛菩薩,他自在!他自在在那裡?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所轉,這個自在了。像《楞嚴》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就跟佛沒有兩樣了。
現在科學發達,教育普及,一般人教育程度都提昇了,照理說這是個好現象,不會再迷信。可是事實上不然,相對地迷信程度越來越重,並沒有打破迷信。從那裡看?算命、看相、看風水,我看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甚至於比這個等而下之的,駕乩扶鸞、搞一貫道裡頭也有不少大學教授,受過高等教育的,愈迷愈深,這真是不可思議。
可是,從這個地方能看得出來,能看出一點,那就是這些人不管他念多少書,拿多少個學位,他還是被境界所轉,逃不出命運。我們學佛,最起碼的成就,要能夠超越命運,不被命運所轉,這是我們最起碼的成就。如果連這點成就都辦不到,還被命運所轉,這人可憐,學佛沒有收獲,學佛不得法。
所以學佛的人,最低限度要自轉命運。能不能轉?給諸位說決定能轉。轉命運容不容易?我告訴你很容易,不難;但是你要懂理論,你要懂方法。如果不懂理論,不懂方法,那就很難很難。好像我們開了個號碼鎖一樣,你不曉得號碼,費了半天的力氣,開不開,難啊!你曉得號碼,到手輕而地易舉的,馬上就打開了;問題就是你懂不懂理論與方法。
再看第二:
【疏】方,以就相得名,常遍為義。
【講】大方廣這三個字,大是講的本體,方是講的現象。相是體之相;相呢,常,常是永遠不變,這個叫常,永遠沒有改變。遍,是普遍於十方三世,三世講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是一個整體,永恆不變,這是真正的自己。下面說作用:
【疏】廣,以從用得名,包博為義。
【講】包是包羅,博是博大,沒有一法不包。這三個字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大家就明瞭了,這部經就是講的我們真心本性。
心性,在佛法裡面,用許許多多的名詞來說明它,那麼佛為什麼不用一個名詞就好,要用許許多多的名詞呢?佛是怕我們執著,怕我們分別,所以不管用什麼名詞,只要說到這一樁事情就可以了,何必要執著在名上呢!一定要執著在一個名相?打破我們分別、執著的觀念。所以曉得佛說種種名,還是說的這樁事情,這樣就對了。
下面它講的有性體,有性量,有性具,具是具足。諸位請看第五頁倒數第二行,我把這個文念一念,當中的我們就不說了,可是有些地方也非常地重要,自己去看。
【疏】今言大者,指性體也。方者,指性量也。
【講】就是你本性的度量、容量。
【疏】廣者,指性具也。
【講】性裡面所具足的,所包容的。所以六祖大師悟道的時候,他悟入這個境界的時候,跟五祖說了五句話,當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具足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裡具足的,他是真正入了這個境界,他說出來了。這種境界在《華嚴》來講,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在我們念佛人來講,是剛剛得理一心不亂,就見到這個境界了。見到這個境界,在《華嚴經》上就稱之為法身大士,證得清淨法身。
【疏】性體即中諦,性量即真諦,性具即俗諦。
【講】這是天台家以三諦三觀來釋經,就是解釋經,這是天台家講法。真是講理,理體。俗是講事,事雖然有變,有生滅,有變易。理不變,體不變,體是真的。
所以古德為了這個事情,做了一個比喻,叫大家容易明瞭,而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做器皿的質料,它不會變的,做出的器具,可以隨自己意思來變。我願意要個金碗,我就把它做個金碗。我不要碗了,我要個杯子,我又把它熔化掉,再做一個杯子,金還是那麼多。金不變,器常常變;就是事是常常變,理不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如此。
凡是能變的都叫做俗諦,從事相上;凡是不變的原理、真理,我們叫它真諦。什麼叫中諦?中諦是統真俗二諦,所謂是器即是金,金即是器,金器不二!這稱之為中,合而為一。一個從理上講,一個從事上講,理事是一,理事不二,這叫中諦。所以底下說:
【疏】中諦統一切法,故言大。真諦泯一切法,故言方。
【講】真諦從理上講。偏在理的一邊。偏在理的這一邊沒有事相,但它能現。譬如我們剛才講作夢,能作夢的心是真的,叫真諦;變出的夢境,那是俗諦。可是你要是覺悟了,全夢即心;心,做夢的時候你的心像什麼樣子?變的那個夢境就是心的樣子,那就是心的相!心起了相!心的相分。可是那個相分,你每天晚上作夢不是作一個夢,作的夢不一樣,可見它在變,它有生滅,它在變;能作夢的心它不變,它不生滅。所以能作夢的心是真諦;所做的夢境是俗諦。夢不離心,心不離夢;夢即是心,心即是夢,叫中諦。
這個說法,諸位細細體會,天台家講的三觀的意思,你會能夠懂得一點。然後用這個原理,就是真假中這個原理,觀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合乎這個原理,所以它用這個原理來解釋一切法。
所以真諦是「泯一切法」,心裡面本來沒有一切法,能現一切法。心不是夢,心要是夢的話,夢就不會有生滅了,那個夢天天要一樣才行,不會有變化的。心不是夢,心裡面沒有夢,但是心能現夢,能現夢境。所以從心上講,心裡頭沒有夢,叫泯一切法。
【疏】俗諦立一切法,故言廣。
【講】俗諦講什麼?心能現一切夢,雖然它沒有,它能現。
【疏】性體,即心之體大。性量,即心之相大。性具,即心之用大。故知大方廣,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之體相用,乃天然之性德也。
【講】我只念到此地,這幾句話非常重要,要特別著重「一念」這兩個字。我們現在無有辦法體會到「大方廣」,也就是不能夠入佛知見,就是我們念頭太多了,不能到一念。如果你到一念了,你就成佛了,一念就成佛,二念就是凡夫。一念就是一心不亂;一念,盡虛空遍法界,叫一真法界。
所以境,的確是隨心轉的,心一,境界就是一,心二,境界就亂七八糟,境確實隨心轉!所以佛菩薩看我們這個世界,也是清淨莊嚴,是一真法界,沒錯!可是我們自己在這個裡面的時候,我們的心亂;心亂照在外面的境界也亂七八糟,也是亂的。所以常講我們這個心,三心二意,三心二意是從佛法裡頭出來的,是佛學的術語。
三心是講什麼?八識,阿賴耶是心,末那是心,第六意識是心;八個都可以叫心,那麼講三心是講這三個: 第八、第七、第六、這三心。二意是講第六意識,第七意根,二意!說這個意思,就是你已經把一念轉成為,轉變成三心二意了,這是凡夫。所以修行應當是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一念。
在一念這個情形之下,大方廣整個《華嚴經》的境界,就能夠現在你的眼前;你的見解,你的感受,如同諸佛沒有兩樣,問題是在一念上。修淨土的人,他的目標就是在一念,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此地說的一念。
念這個字,中國的文字不能變更,中國文字是極具智慧,最高智慧的結晶,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跟中國相比。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不爭氣,在世界上叫人家瞧不起。我們在國外,常常聽到外國人批評中國人,中國人的聰明智慧世界第一,這是外國人都承認,世界第一。但是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不團結,自己跟自己不能相容,所以被外國人瞧不起。外國人最讚嘆的是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太高了,最瞧不起的是你們不團結。今天全世界大家最敬佩的日本人,日本人長處在那裡?團結。走遍全世界,只要看到是有日本人的地方,日本人他一定集中在一個地方,日本人決定用日本貨,這他們特色。你到日本人家庭去,看不到一個外國貨,你看他用的全是自己的,真厲害呀!所以外國人對日本人恨透了,他賺別人的錢,別人賺他的錢不容易,賺不到,他團結。他對內雖然有爭執,對外決定團結。所以日本這麼小的國家,他能夠立國,能夠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就是團結兩個字。
在美國有個流行語,說一個人,單獨講一個人,全世界中國人第一;兩個人,猶太人第一;三個人,日本人第一,團結!中國不團結。單獨個別相比,日本人不及中國人,猶太人也不及中國人,中國人世界第一。中國人要能夠團結,這個世界上就沒他們的日子過了。所以我想上帝也很公平,給中國人最聰明,叫中國人不團結,他們才有日子過,才能混得下去。我們自己要警覺。
一念,非常非常的重要。既然是天然的性德,可見得這不是修成的,本來具足!底下講它的名詞很多,諸位一看就明瞭,此地只不過舉了幾種,實際上我們要在經典上找一找,可以能找到一百多種,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說的這樁事情。
下面我們再看它解釋「佛華嚴」這三個字,從第六面倒數第六行:
【疏】佛以就果得名,覺照為義。
【講】所以「佛」這個名詞是從果上稱的,我們講修行證果,而且這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極結果。就好比我們念書,這是一個最高學位的稱呼,現在你們在學校裡,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再往上就沒有了。「佛」這個名稱,就好像在佛陀教育裡面最高的學位,像博士的頭銜,是最高的學位,稱佛。這個字,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是覺悟的意思。所以佛稱之為覺者,就是覺悟的人。
覺之用是照,跟我們這個作用不相同,我們不曉得用照,只知道分別執著,只曉得用分別,不曉得用照。
所謂照,像我剛才講的,諸位看,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照;起一念分別,照就失掉了。在照的時候,像鏡子照外面東西一樣,它沒有分別,它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一樣不分明,這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裡面有了分別,有了執著,外面就有隔閡,為什麼?你有成見。俗話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他為什麼迷?因為他有分別執著,他一看到問題,他馬上想到自己切身利害,旁觀的,他沒有利害,與他自己本身沒有利害,所以他看得比較客觀,他就能看得清楚。佛對於一切事情看得最清楚,為什麼?他一點利害都沒有。所以要學覺、照,這也是講佛法在功夫上的原則。
我們六根接觸六塵,要會用照,佛法的名詞叫觀照,這是第一層的功夫。觀照,就是不用分別執著,很客觀地看外面這些境界;以清淨心看,以平等心看,這個是觀照。這是初用功的時候,初初學佛用功的時候,這個就叫觀照的功夫。以清淨心、平等心,最客觀的態度看一切人事,決定不起分別執著,這個叫觀照。
功夫再進一級,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了,就是你不必作意,不必用心,自自然然就是這樣子,做得很純熟了,這就叫三昧。三昧叫正受。這個境界,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順境裡面,你決定不動歡喜心,不起歡喜心;逆境當前的時候,決定沒有恐怖心,沒有煩惱心,就是貪、嗔、癡、慢,決定不會起來。
我們中國人講的五欲七情,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沒有了,心裡面不起了,決定不起。心永遠保持著清淨,這叫得定。禪家裡面講的禪定,念佛的人講的念佛三昧。其實在我們念佛法門裡講,這叫事一心不亂,在一切境界裡能做得了主宰,如如不動。
可是這並不是最高的境界,這是中層的境界。再往上一提昇就照見,《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那是高境界,照見。照見,見就是見性,智慧開了,如大方廣的境界,要照見才行。這個裡頭有三層功夫,念佛的人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一定要有觀照功夫,觀照是伏煩惱,這個是觀照功夫。
所以念佛比參禪方便,因為念佛人的觀照,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在境界裡面心才一動,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就是觀照,所以它特別的方便。
譬如順境裡面,歡喜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歡喜心換成阿彌陀佛。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心裡起煩惱了,「阿彌陀佛」,把煩惱換成阿彌陀佛。總要換得快,這就是觀照。你很快地能夠換成阿彌陀佛就是觀照。
那麼念上幾年阿彌陀佛念熟了,一切境界裡自自然然不動心,不起念,不分別,不執著了,這就是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功夫再往上提昇的時候,到理一心不亂是大徹大悟,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是同等的境界,只是名詞上不相同,境界完全相同。
所以念佛法門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到成佛,就是用這一個方法,非常的順利,非常的簡單,決定不會走岔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就是用這個方法,就是用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方法,他成功了。所以這個叫佛,佛字。
【疏】覺則悟大夜之重昏,照則朗萬法之幽邃也。
【講】覺,能破無明。照,明瞭萬法,無有一法不明瞭。所以,「照」是能夠明瞭一切法,就是無所不知。下面:
【疏】華以從喻得名。
【講】這個前面說過。
【疏】感嚴為義。
【講】感是感應,嚴是莊嚴。
【疏】感是感果,萬行圓成故;嚴是嚴身,眾德悉備故。
【講】底下一個嚴:
【疏】嚴以功用受稱。
【講】功是功德,用是作用,是這個稱呼。
【疏】資莊為義。
【講】資是資助,莊是莊嚴,就是幫助你,幫助你莊嚴,為這個意思。
【疏】資廣大之體用,莊真應之佛身。
【講】後面倒數第三行的當中:
【疏】大疏以十義釋佛。
【講】「大疏」是指清涼大師《華嚴經疏鈔》。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四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