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講記 (四)

更新 發佈閱讀 29 分鐘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四卷

~ 淨空法師講述

第八頁倒數第二行,《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這是翻譯的人,叫人題。

譯經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在我們中國歷代翻經的工作,幾乎全部都是國家來辦的。因為佛法是帝王從外國請來的,到中國來都是國師的身分。譯經的規模也非常之大,在傳記裡面所記載的,《二十五史》歷史裡頭都有,羅什大師的譯場就有四百多人,它這個編制可見得規模是相當之大。

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真正是國立編譯館。一個人的名字,他是館長而已,他是負責人,主持的人,他下面的人非常之多,從事於翻譯的工作。而且翻譯的程序也很多,譬如第一步,先從梵文把它翻成中文,第一步的工作全用音譯,像現在我們這個咒語一樣,完全是用音譯過來的。第二個步驟,再從音裡面去翻它的意思。

譯出來之後,還要經過證譯,就是通達梵文跟中國文的來作證明,看他翻譯的意思有沒有錯。到最後一層的手續是韻文,韻文就是完全在詞句上,用字妥不妥當,使文字能夠美化,意思又要能夠保全。所以它經過許許多多的程序,這些東西才能翻得出來。

今天有許多翻經的這些事,都是一個人、二個人在搞,所以翻出來東西沒有辦法流通。特別是這些年來,有很多人發心把佛經翻成英文,都是個人在搞,完全是依文字翻。佛法裡頭本來就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

為什麼?佛法是意在言外,很不容易表達。你看它一句,一個名詞,一個字,含的許多意思,你怎麼翻法?在外國的詞彙裡頭,能不能找到一個適當的字,也能夠包含這個意思?太難了,相當不容易。我到紐約大學圖書館去參觀,沈家禎居士花了不少年,花了不少金錢、精神,請了不少人翻英文的佛經譯本,原稿一大堆堆在那裡。他告訴我,沒有辦法,不能出版,真冤枉!有許多都從台灣做的,台灣過去在新竹青草湖那裡辦了個譯經院,都不能用,這個工作難。

今天要做,怎麼做法?必須也要真正通達中英文的,真正懂得佛經經義的,還要請些外國人,大家合在一起要開會,共同來譯書,這樣才行。這個裡面當然也要請一個主席。譬如翻《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定請個法師來講這一部經,凡是參加翻譯的統統要來聽。聽了以後,互相研究討論,逐句逐句討論,意思要完全正確,然後才可以選用外國的詞彙,這樣才能把它翻出來。再找些外國人來讀,讀的時候叫他講給我們聽,看他體會這個意思有沒有錯誤。也要經過好多層的程序。這個英譯本要是流通出去,必定能夠受外國人歡迎。一個人、兩個人,閉門造車,搞不出來的。如果是僅僅通達中文跟英文不懂得佛法的,那是根本沒有辦法翻,這種情形現在在外國流弊很多。

有一年有一個外國人,大概也學佛的,到台中去訪問李老師。李老師講個笑話給我們聽。他問東西,李老師跟他談,他聽了不滿意,無法接受。李老師問他,他談的那一套,李老師也不能接受,彼此都不能接受,談得很不愉快。最後是看他帶了一本書,李老師問他,你帶的是什麼東西,厚厚的一大本。他說這是英譯的佛學字典。李老師說,好,難得,我請教你兩個問題,什麼叫二足尊?佛經裡頭術語,二足尊。他就翻,查了半天翻出來了,「兩條腿裡面最尊貴的」。李老師一聽,好,行了,我們不要談了,你請走吧!這沒法子說了。依文解義,二足,他翻得沒錯,二是兩條,足是腿,尊是尊貴,「兩條腿裡面最尊貴的」。還問了一個問題,什麼叫實相?這是佛學裡頭重要的名詞,他也查出來了,「真實的外表」。實是實在,相是外表,真實的外表。李老師聽了這兩句,你回去吧!你們的佛學我明白了。沒法子!真是大笑話。

所以在國外弘揚佛法,實在是不容易,相當不容易。我在美國的時候,也是想定期跟這些外國人舉行座談會,沒法子講經,座談會,提出問題來解答。那麼我在那裡解答的時候,給我作翻譯的就三個,一個翻譯不太可靠,怕他會錯意思,三個翻譯,他們商量會同,然後再答覆,三個人小組開會怎麼個翻法,再答覆。這一段,曉得從前譯場的規模,才能夠深信中文譯的經譯得好。

那麼也有人曾經跟我談過;像最近回來的時候,某某法師,他們也曾經到大陸去訪問過,在美國很多法師到大陸訪問過,尤其是從前玄奘大師譯經的道場。他們現在感覺到很大的困惑的地方,就是從前梵文的經典,從印度大量地傳到中國來,現在一部都找不到,到那裡去了?

其實這個問題在廿年前,方東美先生就給我談到過這個問題,也是沒有法子,找不到結論。方先生很聰明,他老人家有一次給我說,他說我想大概是我們中國人自信心太強了,過去的中國人實在了不起。梵文經典傳到中國來,我們翻成中文了,不但意思一點沒錯,而且文字比它原文還要美,還要好,讀中文就可以了,梵文可以不要了。我們中國人的自信心實在了不起,中國的古人真是了不起。所以不用了,不要了,無須要收藏了;收藏中文的譯本就好了。所以我們應當要懷念我們的祖先,那種智慧、自信心,五千年來的立國完全憑藉這個精神。而這個精神,今天我們喪失了,所以我們這一代,尤其是諸位年輕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恢復民族的自信心,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國家民族才不至於滅亡。

唐是代表年代,唐朝,註解裡頭有,這是唐朝代宗貞元年間。代宗跟德宗,年代非常地近,貞元十二年,在第九頁第五行:

【疏】代宗貞元十二年。

【講】貞元十二年就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講公元大家印象比較清晰一點。今年公元是一九八六年,這部經翻譯是在七百九十六年開始翻譯的,一共翻了二年。到七百九十八年,就是貞元十四年;它的日期記得很清楚,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開始翻譯,到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完成,翻譯完成。其他的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品題。品是品類,凡是在理論、修行,屬於同一類的就歸納在一起。猶如我們中國過去書籍的篇,篇章,所以一品等於像是一篇一樣,歸納在一起。

我們現在念的這一部分,這一品經一共有四十卷,相當之長。所以我們現在讀的這一部分,其實是一章。我們這個本子是《四十華嚴》裡面有兩章,前面一章是《觀自在菩薩章》,所以觀世音菩薩與我們緣分很深;觀音菩薩的經一共是有四種,專講觀音菩薩的有四種。最普遍的就是《法華經》裡面的普門品。說《普門品》,大家都曉得。除《普門品》之外,大家還曉得有《心經》,《心經》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心經》。除這兩種之外,《楞嚴》上有《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專門講觀世音菩薩的。《華嚴》裡面也有一章是專門講觀音菩薩的,就是善財童子去參訪觀世音菩薩,這一章在前面。

後面這最後一章,最後一章,清涼大師在科目裡頭題的叫「重示普因」,就是《重示普因章》,就是我們現在流通的別行一卷,叫做《行願品》,其實是《行願品》裡面「重示普因」這一章。

既然是一章,它是一品裡面的一部分,所以品題也是不能夠缺少的,這個品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是證入,證入,有「能證」,有「所證」。能證就是普賢行願,修普賢行願你就能證。所證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在《八十華嚴經》裡面講,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解脫,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由自在。下面有註解,註子裡面講,當然特別著重在普賢行願,因為這是能證,能入。

【疏】言不思議者,心言罔及故。

【講】就是心與言都達不到,這個叫不可思議。心不能思,口不能說。心要能思,必定落在心意識。這講一念,一念是不可思議。二念就可思可議,一念不可思議,因為你起一個念頭,那一念就沒有了,就是二念了。所以能夠說得出來,能夠思惟的,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第一義不能夠思惟,也不能夠議論,那是真心、本體,那是真正的一心不亂。

可是更深一層地來說,思議與不思議,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否則的話,都落在一邊,可思可議是一邊,不可思議又是一邊,兩邊。不可思議,真諦;可以思議是俗諦,一定還有個中諦,還有個中道。中道就是思議與不思議,言說與無言說,是一不是二。

釋迦牟尼佛教誡眾生,他用中諦。對他自己本身來說,確實他沒有思也沒有議,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言說。但是他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的經,說了這麼多東西,人家記錄下來已經有這麼多了,還有許多沒記錄的,更多。這叫什麼?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與無說,是一不是二。對他自己來說,沒說;對別人來說,有說,這個話也很難懂。

譬如我們這個磬,磬有沒有聲音?沒有聲音,本身沒有聲音,你敲一下它馬上就響,大扣則大嗚,小扣則小嗚,不扣就不嗚。雖然嗚的時候,它本身不嗚。所以佛雖然說法,本身沒有說,本身確實沒有動一個念頭。人家向佛請教一個問題,佛絕對沒有,「我想一想,這個問題該怎麼答覆。」,沒有。如果他想一想,就有思有議有說,佛沒有。隨問隨答,所答的恰到好處,

所以佛一生沒有說法。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誰要說佛說法了,叫謗佛。佛真的沒說法,佛一生沒說法。為什麼有這麼多法?是因為有人問他。所以鐘鼓,它的確沒有音聲,是別人敲它,它才有聲音。

佛,你問他,他隨你的語來答覆你,絕對沒有通過思惟想像的。所以他是真智慧,對自己來講永遠是般若無知,他心清淨。別人來請教他的時候,這是他起作用,這是他的反應,非常地自然,真是大扣大嗚,小扣小嗚,不扣不嗚。所以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叫完完全全的中道。我們了解中道,認識中道,要學習中道,自己才能在佛法當中得到真實的受用。底下講:

【疏】問 : 何法心言罔及為不思議?

【講】底下給我們解答,這是大師用問答的方式來給我們說明。

【疏】答 : 即解脫境界是。解脫境界,所以稱為不思議者,具含四義。一、事相,境界無邊,故不思議。

【講】這是講事相。理性是講理體。

【疏】二、理性境界深遠,故不思議。

【講】前面是俗諦上講,第二從真諦上講,三、四是從中道上講。

【疏】三、理事無礙,故不思議。四、以性融相,重重無盡,故不思議。

【講】這是從三諦三觀看這個境界,境界不可思議。

【疏】言解脫。

【講】解脫是自在,有二種,一種是作用解脫,一種是離障解脫。作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穿衣吃飯,這個裡頭得大自在。這個裡面得到真正之樂,真實之樂,得自在,就是生活上得大自在,不受環境所轉,這個才真正得自在。

第二是離障,離障要相當工夫,離障是離煩惱、離生死,這個才是真實地解脫。像前面第一種作用解脫,一般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他也能夠得到一部分。但是第二種得不到,第二種要真正修行人才可以得到。

地藏菩薩是代表孝順, 孝親尊師。

地藏菩薩是代表孝順, 孝親尊師。

講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個通稱,不是某一個人的專稱。凡是菩薩名號,統統是如此,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瞭,在佛門裡面菩薩有許多,佛也有許多;所說一切菩薩、一切佛,都說自己,都不是說別人,全是代表自己,為什麼?自己本性裡頭萬德萬能,一個名稱只能表一個德。

譬如說,你這個人多才多藝,名片一拿出來,幾十個頭銜,一個不就可以了,為什麼要那麼多?一個不行,一個不能代表他的才藝,不能代表到完全,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要把我們自己本性裡面德能完全顯示出來,那就要用無量的名稱。從果上來說就是佛名;因上來說就是菩薩名。

譬如說,觀世音菩薩,他代表我們本性裡面的大慈大悲,這是我們的性德。觀音菩薩就是慈悲,地藏菩薩就是孝順我們自己具有慈悲就是觀世音,我們自己孝親尊師就是地藏王,我們自己具足無量的智慧就是文殊,我們能把這些德行應用在生活上自行化他就是普賢。所以菩薩的名號是表法的,不能指某一個人,而是人人都具足的。

說到這個地方,最近幾天有一個同修來給我說,他家裡新請了一尊佛像,問我要不要開光,要不要請人給它開光?其實這樁事情我在過去跟諸位講過好幾次。佛像要人開了光它才會靈,你拜這個人好了,何必拜那個佛像,對不對?我不給它開光,它就不靈,拜我好了,不要拜它,在家裡供像,供我的像好了,何必供它的像?供我的像是直接的,供它的像是間接的,我還給它開個光,它才靈,顛倒啊!實實在在是顛倒!但是開光在佛門裡頭確確實實有,現在人把意思搞錯了。

開光是開我們自性光明,是藉著佛像開我們的光。你供觀音菩薩,看到觀音菩薩,我對人要慈悲,你看我們慈悲的光開出來了。供地藏菩薩,看到地藏菩薩,我要孝順父母,我要尊敬師長,孝敬的光開出來了,是這個意思!

是佛像開我們的光,不是我們去開佛像的光,我們凡夫那有能力開佛菩薩的光,那有這種道理?這是現在人搞顛倒了!所以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開光是開自性光明。

開光儀式要舉行是可以的,請法師來講解,來講解這個佛像代表的意思,要不然我們不知道!我們供養阿彌陀佛,我們要怎樣供養,用什麼樣的心,什麼樣的態度,如何來學習,請法師說明這些道理。這是開我們自性的光明,是這麼個意思,不能弄錯,佛法裡頭沒有迷信的。所以現在很多搞顛倒了,搞錯了。

普賢是個普通的名詞,普是普遍。這個裡面有解釋,在第十面第四行的當中:

【疏】言普賢行願者。

【講】在第五行裡頭末後一句:

【疏】普賢是人,行願是法。

【講】依照這個方法修學的人,這個人就叫做普賢。那麼諸位今天在此地,真正肯發心,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那你們每一個人都是普賢菩薩,你們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所以普賢菩薩有三類,諸位看第六行:

【疏】此品以人法為目。

【講】目是綱目。

【疏】且人之為法,俱堪稱為普賢。

【講】人是普賢人,法是普賢法;人是普賢菩薩,法是普賢法。再過來看一行:

【疏】言人普賢者有三。一、道前普賢。

【講】這就是我剛才說的,你只要是發心,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你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

道是講證道。因為你現在還沒證果,你在證果之前叫「道前普賢」。普賢菩薩是地上菩薩,《華嚴經》是圓教,就是圓教地上菩薩,這是稱「道中普賢」,就是第二種,這是名副其實的普賢,我們一般講普賢菩薩都是指這個。諸佛菩薩是指地上菩薩而言的。但是在沒有登地之前也稱,叫做道前普賢,就是地前,你還沒有登地。

按照《華嚴經》,它一共是五十一個階級,前面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都叫做道前普賢。那麼從初地到十一地,這個十一地就是等覺,這叫道中普賢。後面還有一個叫「道後普賢」,道後普賢就是己經成佛了,成了佛之後,又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叫倒駕慈航,那叫道後普賢。那是究竟圓滿之後,完全回過頭來幫助眾生,幫助別人,這個人慈悲到了極處!那叫道後。

可是依照這個方法學,一定要認真學,決定能有成就,決定有成就。用十大願王,把十大願王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所以後面這一章,最主要的就是十大願,我們在此地研究探討,也是以十大願為中心,這個我們要細說。後面它還有很長的偈頌,如果時間不夠,偈頌我們可以省略掉,我們特別著重在十大願,長行文裡頭的十大願。諸位請看第十一面第三行:

【疏】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引華藏海眾,往生極樂。故古人取列淨土三經之下,為淨土四經。時人多有作為日課,深有見焉。

【講】這幾句話在此地很重要,因為它代表整個的佛法。《華嚴》是佛教裡頭的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的眷屬。好像一棵樹一樣,《華嚴》是根、是本,根本。其他一切經,一切法門,都是那些枝枝葉葉,枝葉花朵,都是從這個根生的,它是根本法。既然是根本法,根本法裡的「十大願王」是根本的根本,我們要明白它這個意思,「十大願王」既然導歸極樂,也就是整個佛法的修學都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中心。

我們如果在《華嚴經》上,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整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經義你就都得到了,它的精華你就得到了。

我自己修學念佛法門,所以能夠有堅定的信心,一點猶豫懷疑都沒有,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信心是從《華嚴經》上建立的。我講《華嚴經》講了十幾年,算時間超過三千個小時,所以才知道淨土的可貴,才知道一切法門到最後統統歸淨土。如果沒有這十幾年的《華嚴經》,我對這個法門沒有辦法建立起堅固的信心。所以這個地方有這幾句,我特地在此地念給諸位聽聽。

「華藏海眾」,這是講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就不是一個娑婆世界,也不是一個西方世界,這個裡面世界太多太多了。諸位要看大經,《華嚴經 ‧ 華藏世界品》,那一品經專門講宇宙世界狀況,這裡面說華藏世界有二十重世界,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跟西方極樂世界還同在一重。好像二十層大樓,我們同在一層,西方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個佛國度,原來很近!在一層,不太遠,可見得這個世界之大,真是無量無邊。

通常我們講十方世界海,這個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佛菩薩,普賢菩薩勸這些修行人,到最後統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所以我在這裡得了一個結論。依照天台家這部經;諦閑法師是天台祖師,近代的天台祖師。天台判教是判四教、藏、通、別、圓、那麼成佛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別教佛、有圓教佛。成佛,成那一種佛,那程度上相差很遠,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成佛成藏教的佛,通常我們在經上講三大阿僧祗劫,都是講藏教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在他方世界可以修成,沒有問題,華藏每一個世界裡面都能夠修得成。

可是你要修圓教佛,那就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在此地要能看出這一點。假如在別的世界也能成圓教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沒有意思了,就沒有意義了,別的地方一樣有成就,何必到這裡來?別的地方不能成就,才到這兒來!

所以說圓教的佛一定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這麼一個結論。而圓教佛,正是善財童子在請教善知識裡面,第一句話所說的,「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句也是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藏、通、別佛,都是屬於正等正覺,因為它上面還有上,不是到頂頭,它還有上,所以要成無上正等正覺,那只有到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明白了,才曉得任何一個法門,你修學成功了之後,還是要到西方,那就不如我現在直接到西方多好!何必拐彎抹角呢? 要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對於淨土法門就死心塌地了,才曉得任何一個法門比不上這個法門。

如果有更好的法門,文殊菩薩不會教善財童子念阿彌陀佛,普賢菩薩也不會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曉得,這根本法門裡面,給我們提出一個最根本的法門,就是念佛求生西方世界。

許許多多人不懂這個道理,現在在外國,一窩蜂地學禪、學密,禪是口頭禪,密是邪門外道。認真地學密學上幾年,都神經兮兮的,很不正常。到最後的結果,我們的結果到西方世界,他的結果到瘋人院,到神經病院,糟糕不糟糕!可憐啊。人都是好人,不是壞人,路走錯了,活的時候,走到神經病院作為一個終了,死的時候還要入阿鼻地獄,可憐啊,實在是可憐。所以國外我不能不去,有很多人勸我不要出國,我說不能不去,他們太可憐了。

一些到外國的法師不敢提淨土,因為淨土人家瞧不起,不敢提,不好意思說。我到國外特別強調淨土,還有人相信,相信的道理什麼?他講密,我也懂得,我講得比他還高明;他說禪,我《六祖壇經》講過很多遍,禪宗的《大珠和尚語錄》、《永嘉禪宗集》、《證道歌》、《金剛經》,我講過很多遍,我的口頭禪比他高,他講不過我。你們所會的所懂的,我也都會也都懂,我念佛。所以他們聽了之後才相信;有不少人聽我講過之後,轉過頭來,捨棄了禪密,跟我念佛,這是好現象。如果我到外面講的時候,人家也排斥,不接受,我就會回來,再也不去了。好在轉頭,回頭的人很多,所以不能不去。名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這是說五重玄義裡面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顯體、明宗、論用,這是經的大意裡頭主要的意趣。體,前面跟諸位略略地介紹了,就是理論的依據,佛說這部經是根據什麼樣的理論來跟我們說的。

如果理論依據,我們不明瞭,不清楚,我們對它的信心就不會堅固。所以講經跟註經,一定先要把這個部分給我們說明,說明之後,使我們對它產生信心,產生濃厚的研修的興趣。所以這一段非常地重要。它一開端說:

【疏】名為賓,體為主。名是假名,體是實質。

【講】這是顯體。它有真實的理論基礎,言語文字都是假名,我們要藉這個假名去悟入實體。

實體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心性,它是以一心,一真法界為體,是我們的心性。所以讀經、聽經,要藉聽與讀,悟入心性,這叫善聽。假如你專門記這些名詞術語,那沒有用,那就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把你所學的,統統變成所知障,障礙你本性的顯露,這個就壞了。

這也是佛法在傳授的時候,最困難的一樁事情,就怕聽錯了,聽扭了,曲解了意思。註子還是得諸位自己去看,裡面有幾句重要的,我特別跟大家提一提。在十一面倒數第五行當中,有幾句話很重要:

【疏】未悟心者,須用文字;已悟心者,一切名言,皆剩餘也。

【講】這句很重要,說得很好。由此可知,經教是給誰用的?給沒開悟的人用,給迷惑顛倒的人用。可是你用你要知道,決定不能夠增長你的迷惑顛倒,否則就麻煩大了。

像從前有一個同學講《百法明門論》,他來告訴我,他也是我的學生,在我這裡學的,以後在師大中道社裡面講《百法明門》。他來給我說,我就告訴他,我說《百法明門》我有點懷疑,恐怕你講的是百法黑門。明是什麼?聽了之後就開悟了,那是明。黑是什麼?愈聽愈迷惑,愈聽愈為文字所轉,那就糟糕了!你講一百條,他腦子裡記了一百條名相,又增加一百種分別,一百種執著,打一百種妄想,不是走的黑門嗎?那裡是明門?很不容易!

佛法如何講得教人開悟!不能教人死在字裡行間。聽,不能死在言語之下;看,不可以死在字裡行間。說聽都是工具,你要好好善用這個工具,在這個工具裡面大徹大悟,悟入自己的心性,這個才叫真正的善學,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非常的重要。

倒數第三行當中也有幾句,我念一念:

【疏】得此體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

【講】這三句話說出顯體的重要性。因為你明瞭體,你修學有個目標,有個方向,有個重心,你才不會走冤枉路。你要是不明瞭的話,你修什麼不曉得。學什麼也不曉得。這個前途是黑暗的,是渺茫的,在這種情形之下,要想維持一個長遠的道心不容易,所以他當然會退轉,這個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一定要在此地講求。倒數第二行一開端,這個地方的幾句,我給諸位念一念:

【疏】顯體一章,別在法身。

【講】可見得重要性太大了,顯體就是顯的法身理體,我們的本體。

【疏】宗章。

【講】宗是明宗,明宗這一章:

【疏】別在般若。

【講】般若是智慧,所以修行離不開智慧。

佛在四十九年教學當中,講般若的時間最長,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的教學,二十二年講般若,可見得般若是佛法主要的課程。這是講到明宗,就特別顯示出般若章。論用:

【疏】用章。

【講】就是論用這一章。

【疏】別在解脫。

【講】法身、般若、解脫,我們合稱為三德,如來果地上的三德。這才顯示出五重玄義的建立,實實在在它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建立的。末後講:

【疏】教相,分別總別。

【講】教相是什麼?是講的教學,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叫課程標準。譬如這個課程應當安在某一個階段來修學,或者排在一年級,排在二年級,排在某一個程度上,這個就是屬於「教相」。

教是教學,相就是儀式,我們今天講的課程標準,教學的課程標準。它這五個項目,也就是五章,前後次第不能夠錯亂的,因為它是連帶生起的。

先解釋名 (經名),經名之後顯體,顯體之後明宗,明宗之後論用,論用之後再判別教相。所以它是有一定的程序,不能夠錯亂。講到體,體的意思有三種,一種是「禮體義」,這個註解上有。第二種是「體底義」。第三種是「體達義」。這個文還是大家自己看,我只把重要的幾句提示給諸位。請翻開十二頁第二行,當中看起:

【疏】故須以禮釋體,明是貴極之法,法身德也。

【講】這是以禮來解釋。而禮這個字,我們要在第一大願的時候,跟諸位詳細地來解釋,因為第一大願是「禮敬諸佛」,到這個地方,我們再來跟諸位細說。在此地是當作尊貴講,至尊至貴無過於心性,心性的本體,這是「法身德」。

第二個講法是底,底就是追根究底,這個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怕你問,不怕你追根究底,這個跟其他學術宗教不一樣。宗教不容許你追根究底,你有問題實在解釋不了,他拿個上帝來搪塞,「這是上帝的意思」,就不能問了,就沒有法子了,這不能叫人服氣的。佛法是歡迎你追根究底地來問。所以體有底的意思,追根究底是智慧,真正的智慧,所以說:

【疏】以底釋體。明是透徹之宗,般若德也。

【講】佛法是求智慧,求智慧一定要追根究底。第三,體是達,達是通達。

【疏】以達釋體。明是無礙之用,解脫德也。

【講】達是通達,沒有障礙。所以體裡面就有三個意思,一個是貴極之義,一個是透徹之義,一個是無礙之義,諸位只要記住這三個意思。這個都是自性,就是清淨心裡面的特性。

六祖悟入的時候,也就是見到這個體,證入這個體(自性)的時候,這叫悟道,禪宗叫大徹大悟。他對五祖說了幾句話,這個幾句話《壇經》上都有,非常重要。他跟五祖說,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豁然開悟了,開悟之後就說了五句話,這個五句就是他心得報告。五祖一聽,曉得了,你不用再說,我知道了,你開悟了,衣缽馬上就傳給他了。他說了那幾句?他自己的境界是見一切法不離自性,這就跟我們前面講大方廣意思一樣,他入了這個境界。

就好像一個人作夢的時候,一下醒過來,這一夢,原來夢中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心變現的,夢中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他人,就是這個意思。他豁然省悟山河大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全是自己清淨心中顯現出來之物,他入了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他對一切眾生當然平等。

為什麼?眾生與我是一不是二,他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生佛不二,萬法不二,也就是《維摩經》裡的「入不二法門」,他證入這個境界。

所以他(六祖)說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說到這個地方,五祖說,不必再說下去了,我知道了。好像作夢他醒過來了,真正覺悟了,入了這個境界,這就是入大方廣的境界,親證大方廣的境界。

我們再往下面看,下面兩行也很重要:

【疏】綜此三義。

【講】就是綜合前面講的這三個意思,貴極、透徹、無礙,就是法身、般若、解脫。

【疏】為一妙體。

【講】妙體就是本經之體,這部經的妙體。

【疏】迷之則歷劫長淪。

【講】眾生之所以稱之為眾生,就是迷這個體,迷失了你自己的心性,所以才有長劫的六道輪迴。

【疏】悟之,則當下具足。

【講】就像六祖一樣,他這一悟,原來現成的,所以悟了就叫成佛。

【疏】經云: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講】這是《華嚴經》上的偈子,兩句,這個說明你迷的時候長劫輪迴。

【疏】又云:誦此普賢大願王,相好智慧咸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講】這也是《華嚴經》上的一首偈,這四句說明當下具足。這些話全是顯示本經在理論,就是立論的依據。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五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5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09/17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7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5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5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3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09/13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心發,則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發,則了因慧心,緣因善心,自可相繼而生。正因佛性本具,眾生多皆埋沒於五蘊山中。今承開示,既發菩提心,則正因理顯。再加了因佛性,緣因佛性,悟修之力,則本覺正因佛性出纏,成等正覺。故曰:心發則佛道堪成。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我若不放下自己的妄念執著,世界怎麼可能為我改變,來滿足我的妄念?
Thumbnail
我若不放下自己的妄念執著,世界怎麼可能為我改變,來滿足我的妄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