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一路走到研究所,如今成為老師與父親,我深切感受到:教育的本質,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人格的淬鍊。在升學的體系中,智商或許是篩選的一道門檻,但能否走得長遠,往往取決於意志——是否願意持續探究、忍耐、承受學習的漫長與不確定。也因為感受到這些,才決定寫成文章,公開於世。
而這篇9.5,除了是心境上的闡述,也是整個專欄的回顧與展望。
一、從學生走向教師,我如何理解教育的核心
我曾以為讀書是為了理解世界,現在則明白,讀書更多是為了理解自己。每一次考試,每一場報告,都是在練習一件事:遇到不懂、遇到挫折,還願不願意繼續走下去。
教育不是篩出「聰明人」,而是在陪伴每一位學生累積對未知的容忍度。如今的社會,知識可以輕易取得,AI也可以迅速生成大量資訊,但耐性與探究的渴望,仍然無法輕易複製。這是教育無法被取代的部分。
有時看到時事新聞中那些速成、追求效率的教育改革,不禁感慨:在這麼急促的時代裡,我們是否還願意讓孩子「慢慢地學」?是否還能容許他們在錯誤與迷惘中,建構出真實的自己?
二、身為父親的我,如何看待孩子的學習過程
身為父親,我理解「陪伴」不等於「教導」。在孩子面前,我學習收起身為老師的習慣,不搶答、不糾正,而是一起等待,一起看他如何面對自己的問題。尤其在孩子逐漸長大,成為青少年的過程當中,這樣的心境轉換更是重要。
這樣的等待,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信仰的實踐。聖經中說:「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須忍耐等候。」(羅馬書 8:25)這句話提醒我,孩子的成長不是立刻可見的果實,而是需要耐心灌溉的種子。我學習在他跌倒時不急著扶起,而是相信他有能力重新站起來——這是意志的培養,也是信心的延續。
我不想讓他成為「完美的學生」,而是希望他成為「願意持續學習的人」。他不需要會背公式,但需要知道,當他遇到挫折時,有一個人會在旁邊說:「沒關係,再試一次。」
蒙特梭利曾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能力去為自己思考的人。」這句話與信仰中的自由意志不謀而合。我相信孩子是有靈性的個體,他的學習不該被標準化,而應該被尊重與引導。我不強迫他學習,而是創造一個空間,讓他願意學習。
孩子讓我重新思考什麼叫做「有用的知識」。或許,真正有用的,是那些教會他如何失敗、如何再站起來的知識。聖經也說:「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 5:4)這不只是信仰的循環,也是教育的節奏。
結語、教育是一段不斷交換的生命旅程,也是一場時代的對話
作為老師,我試圖建立一套能讓學生主動探索的環境;作為父親,我試著讓孩子在情緒中找到自我;而作為一個走過學習旅程的人,我深深感受到——教育,不是向外奔跑,而是朝內凝視。它是一種慢慢展開的交換,一種讓人願意走更遠的生命邀請。
然而,在 AI 崛起的當下,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有些人稱它為革命,有些人卻感受到威脅——尤其是對那些在資訊素養上感到吃力的教師而言,AI 不只是工具,而可能是取代的符號。
我曾見過一些老師反對學生使用 AI,認為它會讓思考退化、讓學習變得廉價。但我卻認為,AI 並不是敵人,它是人類創意的延伸,是一種可以啟動新局的合作夥伴。
教育,不該是封閉的保護,而是打開的引導。如果我們拒絕面對技術,只是讓孩子錯失了參與未來的能力。
身為一個在教學現場的人,我不想用焦慮看待改變,而是試著用理解去拆解問題,用創造去開展可能。AI 永遠不會取代教師的溫度與理解力——但它會提醒我們:「你願不願意重新學習?願不願意和學生一起面對未知?」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