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轉眼進入第13週(以七月初開始起算),手上總共有五個案,其中一個暫時結案,一個暫停,其他三案進行中。沒有比較的基準,但是,對於兼職實習來說,應該還算不錯?
三個月的實習下來,除了已上手的行政外,扣除開學課的課堂時間,以及必須撥出部分工作時間,剩下時候,真的就是不斷在各案之中練習精進自己,有時候是技術,但又不只是技術,想要有衡量的方式,卻又感覺模糊。這讓我想起以前剛到義務張老師服務時,也常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原地打轉,或者有那麼一丁點的進步,好像是走了一陣子再回看,發現自己有些東西接得起來了,有些東西不再困擾了,才看見自己原來也進步了。
從義張到實習:那些在身上留下的印記
以前總好奇,在義務張老師的訓練與服務經驗,之於目前的諮商實習,又曾在我身上留下了哪些印記?經過這三個月的沉澱與反思,隱約能感覺到幾個面向:其一是不生疏。雖然電話接線與面對面談話確實存在差異,但一些基本的會談技巧似乎並不因此有所差別,讓我在初期能較快進入狀況。
其二則在於議題的複雜度。隱約感覺,似乎相較於一些同期實習生,我對於複雜的議題比較沒有那麼害怕。倒不是說就已經能游刃有餘地應對,而是在心中評估與衡量時,好像比較可以穩當地接手,沒有那麼強烈的退縮感。
其三是續案率。當然,比較的基數不同,全職實習與兼職實習所能接到的案量本來就會有差異,不過,確實感覺自己的續案能力與「新手上路」時相比,有了明顯的提升。
也因為以上種種的累積,我對於未來想精進自己的目標,似乎就更聚焦在:如何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理論架構?我究竟依循什麼樣的理論背景進行會談?以及,想更細緻地去覺知會談當下的動力,究竟該如何抓取? 或許正因著這些未解的提問,我感覺自己還困在某種混沌裡。想到10個月後,就要進入全職實習,心中也不禁隱隱地有股焦慮。
實習與接線服務:連續性與內在動力的分野
實習與之前接線服務又有哪些不同呢?首先浮現腦海中的答案即是連續性,或者,也不能這樣簡單地稱之。
這裡所提的連續性,指的是在電話接線服務中,常是一次性會談,不一定能連續追蹤,所談議題也就僅能以當次、當下為主。加上少了面對面時能捕捉的肢體語言、表情與當下情境氛圍,僅能憑談話內容、聲音、語調等來評估和判斷,對於與我談話的人究竟是如何,資訊相對有限。
此外,動力上好像也會有差別?
我依然清楚記得在義務張老師服務期間,我並不將自己定位僅限於輔導與陪伴,而期望能更進一步。那時我天真地認為,前來求助的人也會希望能解決問題,如果我能力不到位,又怎麼能更有效能地助人?然而,實際進入實習場域後,漸漸體會到這二者之間確實仍有差異。這個差異除了囿於前項所提的資訊限制之外,似乎還包含求助者的內在動力。多數而言(非絕對),選擇撥打電話求助和選擇預約諮商,其底層動力其實並不完全相同。諮商的連續性和深度,往往對來談者有著不同的承諾與期待。
這些,大概是實習三個月以來的心得與反思。目前比較聚焦在諮商的狀態、能力、經驗差異的比較等方面。至於在諮商所的經營模式、風格氛圍、以及所處地域可能造成的不同差異或影響上,目前我仍未有相對清晰的感受,也許就留待後續的探索與記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