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週,我迎來了第一次的諮商所夜班,恰逢週五,又或許是隔天罷免公投日的緣故,所內人潮不像以往熱絡,晚上八點多便結束所有諮商業務,得以早早下班。然而,這短暫的值班時光,卻也累積了幾項值得記錄的體悟。
行政的變通與學習:人是活的,規定是死的?
值班期間,我再次體會到行政實務中的「變通」藝術。有些規範固然有其硬性規定,但「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這句話,在諮商行政中顯得格外貼切。如何在保障個案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又不逾越界限,同時避免其他不必要的損失,這中間的彈性拿捏,的確是門學問。這讓我思考,在固守原則與彈性應變之間,如何找到最恰當的平衡點。這次也首次遇到「職重方案」的第三回流程,幸好是自己的督導在場。她不僅拿著整份資料板,更在諮商結束後,協助我完成了後續的填問卷、計算分數等所有事宜。這份貼身的帶領,讓我第一次完整走完整個流程,不僅學習到具體的操作方式,更主要的是消除了原以為要獨自摸索的緊張感。有人引導的學習,確實能加速上手,並有效降低焦慮。
此外,為了處理所內事務,我特地跑了一趟郵局,才發現它竟然就在我與兼職夥伴常去用餐的餐廳附近。這也算是我對這個平常甚少出沒的區域,又多了一點點的認識,意外的收穫。
從瑣碎到宏觀:對諮商所經營的思索
回顧前次,行政督導教導我尋找所有方案人員的方式,不得不說,這真的大幅加速了作業時間,感覺自己在這方面已經上手許多。其實,這些行政工作本身並不難,只是相當瑣碎而已。然而,若要問自己是否真正搞懂一個諮商所的經營之道?我卻發現,對一個諮商所的理解,似乎仍停留在最初的認識階段,沒有更深入的進展。這不禁讓我也好奇,一個所長的業務能力與人際關係對一間諮商所的經營,會有哪些關連?或者也和一個諮商所的「生存策略」緊密相關?這些更宏觀的經營層面,仍是我未來希望深入探索的面向。
在「Doing」中尋找「空白」
對了!之前曾給自己立下目標,要試著練習書寫心理衛教的文章,然而,至今卻尚未動工。攤開行事曆,零零總總的事情加起來,仍舊排得滿滿當當,總感覺自己一直沒有真正休息到。雖然會看劇、雖然安排了花蓮小旅行,但總感覺自己一直處於一種「doing」的狀態,不斷地在做事情,卻鮮少有真正的留白。或許,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不斷地「出走」尋求新刺激,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刻意安排「空白時間」的能力,讓身心得以真正地沉澱與休息。
至於和個案的第二次談話後的感觸,由於還要一些反思與整理,就暫且留給自己,在此不多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