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年代,倫敦地鐵準備全面換掉售票系統。
對乘客來說,這簡直像一場「地震」——原本投幣買票很簡單,現在要刷卡進站。 第一天上線,現場亂成一團:有人站在閘口手忙腳亂,有人乾脆掉頭走回人工櫃檯,員工更是滿臉焦慮。
後來,他們換了方法:先保留人工買票,再慢慢引入刷卡,還在現場貼滿說明牌、安排員工一步步協助。幾年後,大家都適應了,這套系統甚至成為全球範例。
這故事告訴我們:改變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心理安全感。

1|熟悉與可預期
人最怕的不是改變,而是「不知道會發生什麼」。
如果主管只說:「下週流程要大改」,大家馬上繃緊神經,腦中開始浮現各種最壞打算。 但如果說:「下週我們只會調整會議的開場,其它部分先不動。」焦慮就會少一大半。
改變要能拆小,就像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往上爬,而不是突然要人跳上二樓。
2|錯誤的接納與包容
很多人害怕改變,是因為怕「一出錯就完蛋」。
我認識的一個新人,第一次做專案簡報,講到一半時間嚴重超時,他臉色發白,以為等著被罵。 沒想到主管只是淡淡地說:「你做得很努力,下次試試看先刪掉 30% 的內容。」 錯誤沒有被定罪,反而變成下次更好的養分。
當錯誤被接納,人就敢再試一次。
3|掌控與自主感
想像兩個情境:
第一種,你被通知:「明天開始,你要接手一個完全陌生的專案。」
第二種,主管告訴你:「有三個專案,你可以挑一個,從小任務開始。」 哪一種比較安心?當然是第二種。
透明的資訊、可選的任務,就像給人一盞燈,讓改變不再是「被迫接受」,而是「我自己參與的選擇」。
4|正向期待與小成就
如果改變只帶來壓力,人一定會抗拒。
但只要能看見「小小的進步」,改變就會變得值得。
就像健身房裡,教練不會要學員一開始就舉 100 公斤,而是先讓你挑戰剛剛好的重量,再不斷強調:「你比上週多 5 公斤了!」
當努力能被看見、被肯定,改變就會連結到意義,而不是只有痛苦。
5|支持與連結
改變最孤單的時候,是你覺得「只有我一個人在撐」。
如果身邊有人拍拍你肩膀說:「沒關係,我們一起來。」感覺就完全不一樣。 這就像跑馬拉松,賽道上陌生人加油的聲音,常常能推你多跑好幾公里。
心理安全感很多時候,不是來自「我能不能」,而是「有人陪我」。
✨ 收尾
心理安全感不是「不要改變」,而是「讓改變有安全的起點」。
熟悉與可預期,幫人看到路怎麼走;錯誤的包容,讓嘗試有空間;掌控與自主,讓行動不再無力;正向期待,讓努力有價值;支持與連結,讓人有夥伴不孤單。
改變最難的不是方法,而是心安。
當心理安全被照顧好,改變不再是壓力,而是一次次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