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日記|謠言
親愛的,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謠言」。
最近聽到一句話很有趣:
「謠言可能是假的,但反映的觀念往往是真實的。」
這句話讓我們想起社會學家們常說的——人們不是非理性,而是處在不確定中,急需出口。
你有沒有發現,每當社會動盪、疫情爆發、經濟下行或科技突變時,謠言總是特別多?
有的看起來荒唐,但卻被瘋傳;有的被官方否認了,人們仍半信半疑。為什麼?
心理學者 Nicholas DiFonzo 曾經有提出過一種想法:
「人們傳播謠言,是為了幫助自己理解不確定的世界。」
再往下想想,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帶來給我們兩個啟發.
第一層啟發是:謠言未必是真,但它的情緒可能是真的。
謠言之所以會傳,是因為它剛好撞上我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
人們並非不知道那可能是假的,而是那句話、那段訊息,完美表達了他們的擔憂與不安。
例如:
當社會對食安失去信心時,「某品牌被驗出毒素」的訊息即使未被證實,仍可能迅速傳開;
當職場充滿不確定時,「誰誰誰要被換掉」的流言,往往反映了團隊對管理混亂的焦慮。
在這層意義上,謠言不是真相的敵人,而是情緒的代言人。
它揭示的,或許正是我們不敢面對、也尚未被正視的集體情緒。
第二層啟發是:阻止謠言,不如理解它為何出現。
我們常說要打擊假消息、斷絕流言,但若只靠「闢謠」兩字,似乎總是治標不治本。
社會學者 尚-諾埃爾・卡佩菲爾(Jean-Noël Kapferer) 提出另一種觀點:
「與其封鎖謠言,不如了解它們為什麼會存在。」
因為謠言經常發生在資訊真空的時刻,或信任崩壞的環境中。
當人們感受不到透明的說明、可依賴的權威與情緒的理解時,謠言自然成為尋找秩序的一種方式。
你我都可能是謠言的接受者,也可能成為它的轉發者。
真正值得我們去想的,或許不是單純責怪「誰在造謠」,
而是問一句:這段訊息,滿足了什麼心理?而我們可以怎麼更好地回應?
你呢?
你最近聽到的流言,是讓你驚慌,還是讓你有種「好像也不是全無道理」的感覺?
你是否也曾因為一句話,被撩動情緒,卻在事後發現,真正該處理的,是自己的不安?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今天的每一個判斷,都能兼顧理性與同理。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