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當期主題「拒絕內耗!內耗仔生存筆記」時,回顧自己平常是怎麼從內耗情節中脫離,想簡單紀錄作為分享,提醒自己,也希望對任何自覺內耗的人有所幫助。
為什麼人會內耗
理性失衡
內耗的主要原因是「大腦的喋喋不休」,現代人習慣一整天用理性邏輯來思考對錯、判斷得失和趨吉避凶,人們擅長將每個人事物貼標籤、分類好惡,或加上不必要的濾鏡,下意識地對事情抱持個人的看法和意見。
理性分析幫助我們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降低風險,但過度理性會導致大腦總是在運轉,沒有空檔可以清理和騰出空間,以為遇到任何狀況都能靠理性思考得出結論,誤信自己的分析肯定是正確的,結果導致思考混沌和判斷失誤。
更危險的是,如果沒有覺察,過度理性容易陷入偏執,讓自己困在對錯、輸贏的僵化局面,緊抓著限制性信念不願調整,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本質。
講求進步的社會環境和競爭文化,使人們將心理健康擺在次要的位置,忽略身為人類的原始靈性和感性覺知。
資訊爆炸
網路發達、資訊爆炸使人們的生活碎片化,一有空檔就忙著關注外界發生的新聞、輿論流量、八卦話題,不停搜尋奇聞軼事,重複、不可預期的多巴胺刺激,使人們無可避免地手機成癮。
社群媒體多靠演算法推播光鮮亮麗、精心設計過的內容,充斥明星網紅、影片創作者的高門檻生活,讓人沉迷在虛幻的網路世界,也誤以為外在的刺激享樂都是必需品,人人都應該爭相追求。
與人相處的型態也變得更複雜,親朋好友之間的聯繫淪於點讚、看限時動態的片面交流,缺乏真實的情感互動;面對網路上不同立場和爭議性的發言,互相攻擊對立。
人們被龐雜的資訊餵養,攝取過多不必要的知識,同時維持著虛無的人際互動,長時間使用社群媒體觸發人們的比較心態、消耗精神,降低專注力,許多研究也已指出容易造成心理負擔,甚至衍生疾病。
他人即地獄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工作職場和人際關係,需要關注的面向多元,生活中忙著聽取建議、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眼光,渴望獲得肯定和讚賞,每個人都遵循著社會的主流價值。
善於體察人心的人,擁有溫柔體貼的細膩,能同理並換位思考,這些都是很難得的特質;當這些特質被不恰當地放大,將他人的感受視為比自己優先,壓抑和忽略自身心情,或是過度揣測他人的看法,超譯每個行為和解讀言外之意,則會陷入無止盡的內耗。
當一個人過度依賴外在事物,需要他人的認可才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自我則會變得渺小,失去生命的意義和掌控感。人際的界限一旦模糊,便不小心承擔別人情緒和責任,逃避自己的課題,或是投射過多不合理的期待,傷害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告別內耗的練習
個人認為內耗主要出自上述三個因素,彼此也是相互影響,例如:社群媒體被已讀不回而走心;和人相處時對方只顧著自說自話,感到不被理解;受委屈或利益受損,就一定要跟人爭輸贏。
真正的問題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以下整理我認為可以減少「內耗」的練習。
打破無意識的念頭循環
理性思考會讓我們誤以為每一個腦中的想法都是真實的,但事實是「想法只是想法」,事情是中性的;我們無法全知全能、擁有上帝視角知道所有真相,每個人都是從經驗和學習去解讀當下事件的意義,面對外界人事物的看法都是自己的投射。
先有這點理解就能鬆綁信念,讓生活容納更多可能性。
我們以為自己是「有意識」地在思考,殊不知很多時候都是「無意識」地執行以往慣性的思考。事件觸發想法,想法形成信念,遇到類似情境時又再次鞏固原本的信念,形成牢不可破的迴圈,這也是為什麼人容易鑽牛角尖、陷入偏執。
真正的「有意識」,是能在無意識的思考橫行無阻時,懂得急踩剎車,提醒自己「該停止囉」、「這只是舊的信念跑出來了」,每次暫停都有助於鬆綁「想法」對自己的東縛,原本的信念迴圈逐漸被削弱,多思多疑的狀況減少,我們就有能力騰出空間,產生新的、有利自己的念頭。
這也是我認為最重要且有效的第一步。內耗的人通常會有批判、責怪自己的聲音:「為什麼想這麼多」、「為什麼敏感多疑」,結果又陷入另一種負向的循環、自我攻擊。
阻斷任何可能會讓自己陷入憂鬱漩渦的想法,盡可能在剛開始就去把它抓出來,並與之告別,清楚「這個想法對我沒有幫助」,這些念頭雖然來了,但「我不相信它」,一次又一次地,會漸漸感受到自己是有力量的。
專注力回歸自己與當下
當人們無法接受現況,會出現各式各樣的應對方式,像是:防衛、逃避、控制、埋怨、攻擊、競爭等,無論哪一種都屬於「匱乏」心態。因為對現況的「不滿」,心裡總是無法滿足,好像要「做點什麼」才能撫平焦慮不安的情緒,這種匱乏轉成不同形式宣洩出去,負面能量擴散並感染他人,最終回饋到自己身上,於是又更加認定自身資源的缺乏。
練習「獨處」,和「活在當下」是一種對生命的接納與臣服,除了能隔離周圍的雜音,傾聽自己內心,也能夠有餘裕去清除不必要的思緒。
這裡的獨處不是指一個人去追求興趣或休閒娛樂,反而應該避免多工、四處分心,簡單地進行日常的每一件小事,並專注於行動的每個瞬間。例如:不邊追劇邊吃飯,而是好好咀嚼,感受食物的味道和身體反應;走路不聽音樂,就只是走路,調頻呼吸與步伐節奏。
這些看似無聊的日常行為,有助於延緩多巴胺的過度分泌,讓大腦重新適應,回到舒適、平靜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於發生在自身的好事,對已經擁有的豐盛狀態有更敏感的覺知。例如:原來這個食物這麼美味,我的腸胃好像有比較放鬆;剛剛的呼吸原來這麼緊繃,放慢走好像變穩定一些。
訓練自己隨時將專注力拉回當下,不為過去遺憾,不為未來擔憂,而是有意識、有品質的掌握「此時此刻」。無論生活處於順境或逆境,發生好事或壞事,我都能處理心中升起的念頭,知道自己會安然度過,任何外在的事情不會影響我存在的本質。
照顧自己的想法與感受
當內耗的感覺來襲時,暫停使用社群媒體,減少令自己不適的人際互動,篩選進入生活的資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此才能具體地減少刺激,更有餘裕去實踐前面2個練習。
在清空雜念的同時,最重要的是覺察自身的情緒、感受。只去「感覺」就好,不必檢討,而是允許任何情感的流動,並認識自己真正的需求。例如:他說的那句話刺到我,為什麼我會有受傷的感覺?我真正的想要是什麼?也許,我期待的是被理解,什麼方式可以讓我感到被理解?
另一個角度,是呼應前面所說的,對人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包容自己想法以外的可能性。例如:他說的那句話刺到我,但他平常說話的風格是如此,並沒有特別針對我,應該不是惡意的。
如果心理上需要某種解釋,我會傾向選擇正向和積極的詮釋,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這樣的想法對我的身心靈有幫助。例如:他說的那句話刺到我,有可能是想深度交流,但只是不擅長表達。
這幾種方式並不是要壓抑或否認負面的情緒感受,而是知道外界的事情無法控制,但我對於自己如何反應、如何思考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因此在衝擊的當下產生情緒以後,我可以有意識地選擇要停留多久,而非受限於外在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