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將介紹【Mel Robbins: The ‘Let Them Theory’ (A Life-Changing Hack That 15M People Can’t Stop Talking About)】訪談內容,推薦你看完整版podcast,主持人和來賓使用的英文詞彙不難,好幾個段落我都被內容震驚地雞皮疙瘩,整集滿滿乾貨。
為什麼要知道Let Them Theory
「Let Them Theory」和我們對所有人事物的「控制」息息相關。控制是人類根深柢固的本能,我們對於想法、計劃、決策,甚至是未來都想擁有控制感,因為控制會讓我們感到安全。
當控制的需求延伸到「我」之外,外界人事物一旦觸發自己的不安,我們便會試圖控制以感到安全。無論是出於好意或其他原因,各種大大小小面向,只要我希望某個人改變,就是在控制無法掌控的事物。
「Let Them Theory」讓人們學會分辨,生命裡那些是無法掌控的,那些是能控制的,並透過自己的力量去活出有品質的人生。如果你感覺到自己也經歷「控制」的課題,誠心推薦這部影片。
什麼是Let Them Theory
「Let Them Theory」是指當我們遭遇生活中的任何處境、難題,任何人際關係的困擾,我們都讓這個人、事、物「如其所是」,以原始的樣貌呈現,並無條件地接納一切。
和「Let It Go」有什麼不同
「Let It Go」一般定義為「放下」,所傳達的是放下執念、不強求的論點,但卻提醒著某種失去的消極感受。我們心知肚明應該要隨它去,讓事情順其自然,但實際上心裡根本還過不去,因此每個人可能壓抑著不同程度的陰影和創傷,可能更加感到與人疏離。
「Let Them Theory」的兩大重點
Let Them
對於無法掌控的人事物,必須學會說「Let Them」。「Let Them」設立了某種界限,允許可能影響我們的外在人事物自行發展,而我們超越了界限,從更高的維度接受現況和事實,隨它們做它們的,但我不會隨之受到影響。
Let Me
「Let Them」以後,更重要的是「Let Me」。
有3件事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所能控制的:
- What you think(你的想法) ?
- What you do or don't do(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 How you process your emotions(你如何處理你的情緒)?
「Let Me」始終掌握在自己手裡,在設立界限後,我可以選擇怎麼思考我想要的、採取什麼行動,以及怎麼度過情緒的浪潮。
例如:我要選擇負面消極還是正面積極的想法?我是否要和對方溝通?表達我的需求?是否選擇不回應或離開?我是否允許自己情緒的起伏,或保持穩定和平靜?
Let Them Theory的重要性
把時間和精力拿回來
人們總是將大量的時間和精神投注於無法控制的事物,在意別人的情緒、看法和行為,對他人過度期待,把別人當成自己生活的問題,這無疑是把自己的力量交到別人身上。
外界發生什麼事就立即回應,使我們無意識地不停流失自己的能量,陷入無止盡的內耗、焦慮和痛苦,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常常情緒漫溢,一整天下來精疲力盡,總是被外在事物分心,無法專注於自己。
「Let Them」則能將屬於自己的時間、能量和精神拿回來,清楚認知到自己是足夠強大的,我並不是被動或消極的承受外在的一切,而是自主和有選擇權的去負起可負擔的責任。
主持人Jay 提出非常有用的觀念,他把時間、精力比喻成金錢,讓觀眾思考:「當你對某個外在人事物有執念,把精力放在他們身上,每想到一次等同給他們一塊錢,好好思考你已經付出了多少金錢在這些人事物上。」
讓他們展現他們是誰
「試圖改變他人」會讓我們把愛、期待、動力和成就感寄托在無法掌控的事情上,只要不合我意,情緒和感受便潰堤,這是一種對自我的壓迫。我們把壓力和期望加諸他人的同時,只會讓對方更加反抗,並讓這股力量反彈回來攻擊自己。
人們可能會為了控制,寧願否定現實,活在自己的偏執裡,擅自忽略、掩蓋或粉飾對方,要求對方是我幻想中的那個樣子。
「Let Them」的目的在於不去批判、貼標籤或加諸任何思考,而是讓人事物如其所是,讓他們展現他們是誰,讓他們的行為說話。這時候我們懂得接受現況,看見這個人真實、原本的樣貌,不是我想像中的樣子,不是我期待他呈現的樣子。
如果朋友說你八卦,讓他說。如果上司亂指責你,讓他去發洩。如果家人把你排除在外,讓他做。如果你沒達到父母的期待,讓他們失望。面對真實的他人需要勇氣,結果可能是傷人的,但缺乏這個步驟,會讓我們攪和彼此的情緒,徘徊在一段不健康的關係裡,無法前進。
訪談中我很感動的是Mel提出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部分,允許他人擁有空間去處理情緒、表達自己,允許他人經歷自己的掙扎和負向感受,允許成年人擁有自己的生活、能在關係裡來來去去,同時也允許自己這麼做。
「Let Them」並不是袖手旁觀或轉身離去,而是設立界限並讓對方知道「我還在」。這種「讓他們」其實是一種對他人的相信,知道我們都是身心健全的人,有足夠的能力去承擔和成長,實際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記得我永遠有所選擇
「Let Me」是我以往沒有注意到的關鍵步驟。自己是有力量的,我永遠「可以選擇」怎麼應對,不是要放棄或損失什麼,而是將主導權掌控在自己手裡。我不是只能受人擺佈,或即便感覺糟糕,卻獨自吞忍一切,隨別人的情緒起舞。
我可以選擇直球對決、耐心溝通、和對方核對真實,可以選擇解釋、表達自己的需求,也可以做出讓對方失望但忠於自己的決定,或應該要花時間精力在什麼對象上。我也可以選擇道歉、配合他人的要求,達成他人的期望。
最重要的是,這些選擇都不是為了別人,為了利益、報復或討好,也不是因為匱乏和渴望,而是一切皆能以自己出發的自主決定,所有行動或不行動、所有處理情緒的方式都是我心甘情願。
主持人Jay 提到人們很常陷入「我認為『他認為』我是怎樣的人」的迷思,擅自認定對方對我們的想法,又用錯誤的角度認同他,同時自我譴責並怪罪他人。
Mel也強調,他不鼓勵人們去輕易判斷任何人是「有毒的」,而隨意斷捨離任何關係,而是希望我們善用「Let Them」和「Let Me」,釐清彼此的真實,做出正確的判斷,並從那些無法掌控的無數個雜念中解脫。
讓生活變更好
社群媒體和自我
社群媒體帳號完全是屬於展現自己的地方,但我們常因為完美主義,擔心各式各樣無法控制的他人的想法和反應,而無法接露真實的自己,這導致不論去到哪裡都必須偽裝。
如果害怕別人對我產生負面想法,就「Let Them」。我所發布的貼文、動態或任何其他行為,應該立基於對自己真正感到驕傲,為自己感到價值與光榮,而非把認同建立在他人身上。
Mel針對「傳訊息」也提出非常棒的觀點。「傳訊息」的互動方式讓人們建立關係變得很像一來一往的「交易」,人們變得太過期望的「回報」,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對方應該要用某種方式展現他的重視和誠意,如果在傳訊息上的表現不夠積極,就會被批判或貼標籤。
多數時候人們沒有回應,並不是我真的有什麼問題,停止懷疑自我價值,並學習意識到,成年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工作、有很多事情要忙碌,有優先需要關照的人事物,我們讓別人過他們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也才能變好,並更富有同理心。
「Let Me」的時候,我們更能清楚社交生活是自己的責任,知道要親切友愛的善待他人。由我主導自己的交友圈時,也會更留意到是否不小心把某個朋友排除在外、是否對他人做出適當的回應,並能思考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和行動。
親密關係的分離
Mel提到寫作這本書的時候,正陪伴女兒經歷分手的低潮。
當時女兒有段時間足不出戶,反覆憂鬱、崩潰,甚至會在地上打滾哭泣。Mel承認看到一個充滿潛力的人陷入掙扎是很難受的,身為母親很想介入其中,試圖組織一切、解決問題,為心愛的家人遮風擋雨,但她還是忍住並「Let Them」。
Mel清楚女兒需要經歷這些悲傷,這些痛苦的行為是她處理情緒的方式,也證明了女兒其實身心狀態是健康的(如果毫無感覺才是可怕的警訊),她相信女兒有能力走過這段過程。她也建議身旁的人只需要創造一個支持和安全的環境,讓對方知道你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我在旁邊陪伴你,這段時期就會過去。
對於因分手而身陷掙扎的人,Mel建議分離的最初30天,完全封閉所有接觸到該對象的管道,包含社群媒體、照片、去過的地方、訊息、語音。這不僅是讓他離開,也是在讓神經系統忘記和那個人生活的舊有模式。
這段期間任何跡象都可能會觸發情緒,導致這個人仍「活在」我們生命中。每當我們的記憶被喚起,不要感到罪惡,或想要回頭沉浸其中,而是讓回憶自然浮現、讓神經系統去處理它們。當11周過後,舊的模式就逐漸被忘卻,並開始創造新的適應模式。
失戀時常會陷入「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人」、「不值得被愛」的執念,另一個很動人的方式是思考:「如果你知道你生命中的真愛,在幾個月後就會出現,你會做什麼度過這段時間?」我們必須讓離開的人真正的離開,和舊的信念永別(Let Them),同時也讓自己繼續前進、採取行動,迎接新的版本的自己(Let Me)。
最後,他人的來來去去,他人的成就與幸福不會造成我們的阻礙,阻礙我們的永遠是自己本身。讓他們離開、讓他們加入你的生命,讓他們成功和幸福的經驗引領你思考,每個出現在你生命的人都在指引你,「Let Them Theory」在各個面向都能協助你活出自由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