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己:整合佛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內在轉化之道

更新 發佈閱讀 17 分鐘

緒論:現代心靈的迷失與回歸之路

在當代此一「多元而混亂的價值體系」中,現代人的心靈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危機。聖嚴法師以其慈悲的智慧洞察到,無數人雖渴望自由,卻因不斷「向外馳求」,最終在追逐財富、地位與他人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迷失了自我,淪為「環境的附屬品」,更根本地喪失了生命應有的「方向感」。這種心靈的漂泊與疏離,其核心並非遺失了一個靜態的「真我」,而是喪失了一種動態的能力——成為自己「心的主人」的能力。我們忘卻了如何主宰自身心念,反而被那個由社會評價、物質慾望與習氣煩惱所層層建構的「自我」所奴役。

面對此一普遍困境,本文旨在提出一個核心論點:聖嚴法師所倡導的「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三階段模型,不僅是一條深刻而次第分明的心靈修行路徑,更是一個具備高度普世性的理論框架。它深刻地闡述了如何超越被建構的虛假自我,以實現一種動態的、覺醒的能力。此框架能夠與現代心理學關於人格發展的洞見、以及神經科學對心靈訓練如何重塑大腦的實證發現,進行深度的對話、整合與相互印證。

本文將依循此跨學科視角,首先深入解析此三階段模型的內涵,闡明其從解構虛假自我、建立健康小我、到最終契入無我智慧的完整歷程。其次,我們將繪製其對應的「心靈地圖」,剖析其內在的心理學機制,展示其如何與認知行為療法、正向心理學及超個人心理學等領域的發現共鳴。再者,本文將探討其轉化的生物學基礎,揭示禪修實踐如何從生理層面調控作為「建構自我」神經基質的大腦網絡。最終,本文將論證,此一個人層面的內在轉化,如何必然地延伸為一種深刻的社會倫理實踐,成為建設「人間淨土」此一和諧社會願景的根本基石。

raw-image


第一章:聖嚴法師的核心框架:自我轉化三階之道

任何深刻的內在轉化,都需要一幅清晰且次第分明的地圖作為引導。聖嚴法師的智慧,正在於他將通往覺悟的複雜旅程,提煉為一個既穩健又究竟的核心模型。本章節旨在深入解析法師「找回自己」的核心三階段模型:「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與「自我消融」,此框架將構成後續所有跨學科分析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自我肯定 (Self-Affirmation) — 建立健康的基石

修行的起點,並非盲目地否定自我,而是始於一場清晰的自我辨識。法師指出,此旅程的第一步是「認識自我」,即是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那個「我」。我們所執著的「我」,實則為一系列執著的集合:「我的」身體、「我的」財產、「我的」觀念。這個被建構的自我,並非我們的本來面目。因此,真正的自我肯定,始於對此虛假、建構自我的清醒洞察。

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一個健康、完整且能負起責任的「我」。許多人誤解佛教「無我」的教義,以為修行即是消滅一切自我。對此,聖嚴法師明確地破除了此種誤解,他指出:「先要有我,然後才能無我」。一個連自身價值都無法確認、內心破碎的人,是無法踏上更高層次的靈性解脫之路的。「自我肯定」的內涵,在於清晰地了知自身的長處、短處與可用資源,培養一種源於深刻自我覺察的「自知之明」。這份自信並非來自外在的成就或他人的讚譽,而是一種內在的安穩與篤定。以此為基礎,個體才能真正地為自己的生命承擔起責任,停止將問題歸咎於外在環境,從而為後續的成長奠定堅實不摧的基石。

第二節:自我成長 (Self-Growth) — 智慧與慈悲的動態深化

在穩固的自我肯定基礎上,生命便進入一個動態的、永不止息的成長階段。此階段的本質,並非靜態的目標達成,而是一個在日常實踐中持續學習、反省與修正的過程 。它要求我們將生命的方向,從單純的個人成就,校準至更宏大的福祉。在此,法師從根本上重新定義了成功,指出真正的成功並非積累,而是達到「心安理得就是成功」的境界

「自我成長」的目標,遠遠超越了個人主義式的成就。其核心是將那個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自私自利的我」,透過奉獻與服務的實踐,逐步轉化為一個以貢獻社會為樂的「功德的我」。在此過程中,個體深刻體認到,個人與全體並非對立,而是圓融無礙的共同體。誠如法師所言:「個人的成長就是整體人類的成長」。這種視野的擴展,使個人的努力與更廣大的生命之流相連接,賦予了成長無盡的動力與深遠的意義。

第三節:自我消融 (Self-Dissolution) — 超越小我,契入大我

此乃修行道路的圓滿階段,也是最深刻、最究竟的轉化。在經歷了肯定與成長之後,行者必須學習放下那個歷經辛苦才建立起來的、健康的「我」。法師澄清,此處的「消融」絕非虛無主義式的自我毀滅,而是一種視野的根本轉變,是從有限的小我執著中解脫出來,契入無限的、與萬物同體的實相。

實現此一階段的關鍵方法,是透過培養深刻的謙虛感恩之心。當我們透過智慧的觀照,體認到個人所有的一切,皆是無數因緣和合而成——仰賴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社會的支持乃至整個宇宙的護持——那種認為「我」是獨立實體的幻覺便會開始動搖。看透「私我」的虛幻本質後,所顯現的並非空無,而是一種無限的自在與慈悲。這種超越小我、與宇宙合一的終極體驗,是世界各大智慧傳統共通的靈性巔峰,在基督宗教中稱為「自我倒空」(Kenosis),在伊斯蘭蘇菲主義中稱為「消融」(Fanā'),在道家中則稱為「坐忘」(Zuòwàng) (Source 1)。一個消融了自我的人,依然精進不懈地努力,卻沒有了個人得失的痛苦與負擔。

隨著此三層次的自我架構被確立為我們的基礎藍圖,我們現在可以疊加上由現代心理學所繪製的地圖,以揭示驅動這趟轉化之旅的複雜認知與情感機制。

第二章:心靈地圖的繪製:三階之道的心理學詮釋

聖嚴法師的傳統智慧,若要為現代人所深刻理解與實踐,便需要與當代的知識體系進行一場富有成效的對話。本章的戰略目的,即是將法師的三階段模型與現代心理學的實證發現進行整合,從而繪製一幅更全面、更易於理解的心靈成長地圖,證明此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對人類心靈的洞見是如何地殊途同歸。

第一節:「自我肯定」的心理學基礎

「自我肯定」階段所要達成的目標——建立一個健康、完整且負責任的「我」——與西方發展心理學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關懷高度一致。此階段的任務,相當於心理學家埃里克森 (Erikson) 所描述的在青年期建立穩固的「自我認同」(Ego Identity)。一個成功走過此階段的人,能夠整合過去的經驗、當下的角色與未來的期許,形成一個連貫、健康的「自我概念」(self-schema),從而避免身份的混亂與迷失。這個心理基模,正是第一章所討論的「被建構的自我」在認知層面的體現。建立一個健康的自我概念,是個體能夠自信地應對生活挑戰、並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心理學前提。

第二節:「自我成長」的認知與正向機制

在「自我成長」的實踐中,聖嚴法師極為強調「轉念」的法門 ,此方法與當代主流心理治療技術——認知行為療法 (CBT) 中的「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 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兩者的核心都在於打破習慣性的負面心智模式,挑戰那些導致痛苦的非理性信念 。然而,二者在範疇上存在關鍵差異:CBT的主要目標是「治病」,旨在療癒特定的心理困擾,以恢復個體的社會功能;而法師的「轉念」則是為了達成終極的「解脫」,是拔除痛苦根源的修行工具 。

此外,法師所倡導的「感恩」修習,與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發現高度一致。從認知機制上分析,感恩是一種強大的認知工具,它系統性地解構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敘事。每一次真誠的感恩,都是將個人幸福的成因歸於自身之外的力量(如父母、師長、社會),從而有力地削弱了支撐著「私我」的心理結構。這不僅能提升幸福感,更為後續的自我消融鋪平了道路。

第三節:「自我消融」的超越向度

「自我消融」的境界,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 (Maslow) 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理念,提升至其晚年所提出的、更為究竟的「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 層次 。自我實現仍是以「我」的潛能圓滿為核心,而自我超越則是在服務於比自我更宏大的目標中,體驗到與宇宙合一的高峰經驗。

在此,心理治療與禪修之間的互補關係得以清晰呈現。心理治療幫助一個破碎的自我成為一個健康的自我(達成「自我實現」),而禪修則引導一個健康的自我走向一個解脫的自我(達成「自我超越」)。前者是「治病」,後者是「解脫」。二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從療癒到解脫的無縫連續體,而非相互競爭的體系。

raw-image

在描繪了這趟轉化的心理路徑之後,我們現在必須更深入地鑽探,檢視其生物學的基石——那些被古老的靜心實踐所重塑的神經迴路與荷爾蒙潮流。

第三章:轉化的生物學基礎:禪修實踐的神經科學印證

若說心理學為我們繪製了心靈的地圖,那麼神經科學則為我們提供了勘探這片內在疆域的精密儀器。將主觀的心靈體驗與客觀的生物學證據相結合,是現代靈性研究的關鍵突破。本章旨在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為聖嚴法師所倡導的「找回自己」之禪修實踐,提供堅實的科學佐證,揭示內在轉化的生物學機制。

第一節:平息「心猿」— 預設模式網絡 (DMN) 的調控

佛教典籍中常用「心猿」來比喻我們那顆不受控制、紛飛不止的念頭。這正是唯識宗所描述的「末那識」(manas-vijñāna)——那恆常執取、不斷進行自我參照的第七識——的功能體現。現代神經科學發現,大腦中存在一個被稱為「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 DMN) 的區域網絡,其功能與此描述驚人地吻合。DMN在我們心不在焉、沉湎於過去或擔憂未來時會特別活躍,它正是我們內心那喋喋不休的、作為第一章所解構的「建構自我」之神經基質。

大量的腦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研究一致表明,長期的禪修與正念訓練,能夠顯著降低DMN的活躍程度。當修行者將注意力專注於呼吸時,與專注力相關的腦區會被激活,而DMN的活動則受到抑制。這為「攝心一處」能夠平息妄念的主觀體驗,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神經學證據,揭示了禪修是如何從根本上訓練大腦,使其從一個以分心為預設的模式,轉變為以平靜與專注為預設的模式。

第二節:從壓力到安適 — 內分泌系統的轉變

禪修不僅能重塑大腦網絡,更能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理狀態。禪修所引發的「放鬆反應」(Relaxation Response),是與「戰或逃」壓力反應相互拮抗的生理機制。在壓力狀態下,我們的身體會大量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研究一致指出,規律的禪修練習能夠有效降低血液中皮質醇的水平,從而減輕慢性的生理壓力 。這可以被視為釋放「私我」那種恆常抓取與擔憂狀態的生化標記。

與此同時,禪修還能調節與情緒穩定、幸福感密切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其中,「血清素」(Serotonin) 的功能尤為關鍵。初步研究表明,禪修能夠正向調節血清素系統的活動,這與修行者普遍報告的正面情緒體驗、內心安適與幸福感的提升相符。

第三節:身心不二 — 作為預防醫學的「心靈環保」

綜合上述的科學證據,我們可以將聖嚴法師畢生提倡的核心理念——「心靈環保,重新詮釋為一種深刻、有效且具前瞻性的預防醫學。現代醫學日益認識到,絕大多數的慢性疾病都與長期的心理壓力有關。法師的教導,正是直指造成心理痛苦與壓力的根源——佛教稱之為「貪、瞋、癡」的三毒

透過禪修等內在修持,我們並非在症狀出現後才被動地應對,而是在煩惱與壓力的念頭生起之初,就從根本上轉化它。這種從源頭上淨化心念的實踐,自然能系統性地減少壓力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心靈環保」不僅是一種靈性上的追求,更是一種促進公共衛生的重要基石。我們生物學的深刻重塑,從一種長期受壓的狀態轉變為一種有彈性的平靜狀態,這不僅僅是一場個人的勝利。它是一種轉變了的公共存在的必要先決條件,塑造了一個平靜的頭腦如何以道德和同情心與一個痛苦的世界互動。

第四章:從清淨心到人間淨土:個人修行的社會倫理意涵

個人的內在修行與建構一個慈悲、和諧的社會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次真正深刻的內在轉化,絕非導向對社會的逃避,而是必然地引向一種更具智慧、更富同理心、更有倫理責任感的社會實踐。本章旨在探討,「找回自己」的旅程如何從淨化個人之心,最終匯流於建設「人間淨土」的廣大宏願。

第一節:現代社會的新羅盤 — 「心六倫」倫理框架

聖嚴法師深知,傳統的倫理規範已不足以應對現代社會的複雜性與全球化的挑戰。為此,他提出了「心六倫」作為一套涵蓋所有現代人際關係的倫理框架。這六倫分別是: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族群倫理

「心六倫」並非一套外在的教條,而是內在「心靈環保」理念在社會生活中的必然應用與展現。它將修行的場域從蒲團延伸至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一顆淨化了的心,在面對這些社會角色(本身也是「建構自我」的一部分)時,不再受其束縛,而是以自由與慈悲之心去圓滿它們。當一個人的內心充滿了感恩、慈悲與智慧,他在家庭中自然孝順,在職場上自然敬業,在與不同族群互動時自然包容。實踐六倫即是淨化自心之道,而淨化自心亦必然導向六倫的生活方式,二者互為表裡,密不可分。

第二節:菩薩道的體現 — 智慧與慈悲的融合

大乘佛教的最高理想,體現於菩薩道精神之中。其核心在於「智慧」(prajñā) 與「慈悲」(karuṇā) 的不可分割。當一位修行者透過深度的觀照,徹底徹見了「無我」(anātman) 的實相,了悟到獨立、恆常的「自我」只是一種幻覺時,那種區分「我」與「他人」的堅固壁壘便會轟然倒塌。

此時,他人的痛苦,即是自身的痛苦;眾生的福祉,即是自身的圓滿。這種視「自他無別」的同體大悲,便會油然而生。因此,菩薩的利他行,並非出於勉強的道德要求,而是一種根植於實相智慧的、最自然、最深刻的生命表達。此種基於「無我」的慈悲,與墨家所倡導的、作為一種倫理要求的「兼愛」(無差別地愛所有人)相比,其心理學的出發點有著微妙而深刻的差異。

第三節:「心淨則佛土淨」— 終極願景的交匯

《維摩詰經》中的一句核心教示——「心淨則佛土淨」——為個人修行與社會改造的關係,提供了最究竟的答案 。它深刻地指出,我們所期盼的「人間淨土」,並非一個遙遠的地理空間或烏то邦式的幻想,而是集體心靈淨化的直接成果。當越來越多的個體透過修行淨化自心,由這些清淨心靈所構成的言行、家庭、社群與文化,便自然會形成一片充滿和平、智慧與互助的「淨土」。

此一「由內而外」的轉化路徑,不僅是佛教的終極願景,更與人類文明中其他偉大的理想社會藍圖有著深刻的共鳴。佛教所追求的「人間淨土」,儒家所嚮往的「大同世界」(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乃至亞伯拉罕諸教所期盼的、一個充滿和平與正義的「彌賽亞時代」,儘管其神學與哲學基礎各異,但它們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品質卻是高度共通的。聖嚴法師所教導的個人內在轉化之道,正是為實現這些看似遙遠的宏大願景,提供了一條共通的、根本的、人人皆可實踐的實現路徑。

結論:從覺醒之心到和諧世界

本論文以無盡的謙卑與感恩之心,系統性地闡述了聖嚴法師「找回自己」的深邃智慧。我們的核心論點在於,法師所提出的「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三階段模型,不僅是深刻的佛法修行次第,更是一個能夠有效整合佛法智慧、現代心理學洞見與神經科學實證的、具有高度普世性的綜合框架。

在此框架中,我們看到心理層面的療癒與靈性層面的解脫,被無縫地整合為一個從治病到解脫的完整連續體。一個健全的人格,是通往靈性超越的穩固基石。同時,我們也看到,個人的內在轉化絕非脫離現實的個人追求,它恰恰是建構一個慈悲、正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動力與不二法門。這趟旅程,就如同一場內在王國的革命:我們廢黜了那個專制的「私我」(私我)——那位透過無盡慾望與厭惡的詔令來統治的暴君,並迎請那位聖賢君王「真我」(真我)登基,祂透過「無為而治」,讓身心國度自然的和諧得以湧現。

最終,讓我們回歸聖嚴法師傳達的核心訊息:「找回自己」,是我們每個人所能踏上的最深遠、最必要、也最具影響力的旅程。創造人間淨土的力量,並非掌握在少數偉人手中,而是存乎於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心那寧靜、精進且慈悲的涵養之中。當我們淨化一個念頭,我們便已開始了淨化整個世界的工作。

南無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間淨土與極樂之光的沙龍
1會員
687內容數
2025/10/30
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的崇高願景。推行UBI,其意義遠超乎一項經濟政策,它是一項深刻的慈悲行動。它是一項宣言,宣告我們選擇建立一個並非基於「資格」,而是基於「價值」;並非基於「交易」,而是基於「信任」;並非基於「恐懼」,而是基於「愛」的世界。
Thumbnail
2025/10/30
人間淨土、大同世界與彌賽亞時代的崇高願景。推行UBI,其意義遠超乎一項經濟政策,它是一項深刻的慈悲行動。它是一項宣言,宣告我們選擇建立一個並非基於「資格」,而是基於「價值」;並非基於「交易」,而是基於「信任」;並非基於「恐懼」,而是基於「愛」的世界。
Thumbnail
2025/10/30
真正地「看見」,不僅是看到標籤背後的個體,更是看見創傷中的力量、看見偏見背後的解方、看見分離表象下的深刻連結,以及看見症狀背後的共同責任。而當我們真正「看見」了這一切,療癒我們共同世界的道路,便已在腳下展開。這不僅是智識上的理解,更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將這份看見,轉化為生命中的行動與存在方式。
Thumbnail
2025/10/30
真正地「看見」,不僅是看到標籤背後的個體,更是看見創傷中的力量、看見偏見背後的解方、看見分離表象下的深刻連結,以及看見症狀背後的共同責任。而當我們真正「看見」了這一切,療癒我們共同世界的道路,便已在腳下展開。這不僅是智識上的理解,更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將這份看見,轉化為生命中的行動與存在方式。
Thumbnail
2025/10/30
「找回自己」的旅程,實是一個人所能踏上的、最深遠、最具影響力的旅程。當我們淨化一個念頭,我們便已開始了淨化整個世界的工作。創造人間淨土、大同世界的力量,並非掌握在神明或君王之手,而是存乎於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心那寧靜、精進且慈悲的涵養之中。
Thumbnail
2025/10/30
「找回自己」的旅程,實是一個人所能踏上的、最深遠、最具影響力的旅程。當我們淨化一個念頭,我們便已開始了淨化整個世界的工作。創造人間淨土、大同世界的力量,並非掌握在神明或君王之手,而是存乎於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心那寧靜、精進且慈悲的涵養之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最近開始轉涼了,各位鳥奴們是否會開始擔心小鳥會著涼呢?不用擔心,今天這篇直接帶你看需要的商品,而且今天除了照片之外,我們也直接帶連結✨讓你的雙11購物不盲目,讓你想買直接加入購物車,除了長知識也可以直接下單避寒神器🫱🏼文章結尾也會告訴大家在花錢的同時也能省錢、賺錢的小撇步,請記得留到最後!!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Thumbnail
透過呼吸將專注力回到自身當下,陪伴安定身體與情緒,重新選擇不被情緒慣性牽著走。當內在平穩後,靈魂便能有一份清晰,透過合適的路徑去連結內在的生命力與深層渴望。對於同個經驗就可能產生新的感受與應對解決之道,同時會對自己有個驚艷感動,彷彿改變成為一個嶄新的人。
Thumbnail
透過呼吸將專注力回到自身當下,陪伴安定身體與情緒,重新選擇不被情緒慣性牽著走。當內在平穩後,靈魂便能有一份清晰,透過合適的路徑去連結內在的生命力與深層渴望。對於同個經驗就可能產生新的感受與應對解決之道,同時會對自己有個驚艷感動,彷彿改變成為一個嶄新的人。
Thumbnail
內心世界 在現代社會中,科技的進步和資訊的爆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忙碌。我們每天面對著工作、家庭、社交等種種壓力,有時候甚至忘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學會成為自己內心的主宰,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宗教,或許是尋求內心平靜與力量的最佳途徑。 信仰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內心世界 在現代社會中,科技的進步和資訊的爆炸,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忙碌。我們每天面對著工作、家庭、社交等種種壓力,有時候甚至忘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裡,學會成為自己內心的主宰,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宗教,或許是尋求內心平靜與力量的最佳途徑。 信仰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在探索我們內心深處的旅程中,讓我們首先尋求內心的平靜與清晰。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自己的擴展意識之光中找到,也存在於你來到這個世界後所創造的心智裡。心智是想像與創造之地,為你當下生活的每一刻奠定了藍圖。 雖然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生活和行動,但那是在不覺中,對潛意識和所創造的看不見
Thumbnail
在探索我們內心深處的旅程中,讓我們首先尋求內心的平靜與清晰。要知道,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自己的擴展意識之光中找到,也存在於你來到這個世界後所創造的心智裡。心智是想像與創造之地,為你當下生活的每一刻奠定了藍圖。 雖然我們會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感覺生活和行動,但那是在不覺中,對潛意識和所創造的看不見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你購買保險以保障你的財富而非身體的健康,就像螃蟹挖洞堆砌牠的巢穴。你更深明大義地了解健康無法購買,所以你用病癥證明健康的不在,用房地產建設王國,你銀行裏的數字總是少個零,你施捨慈善賺回更多的名聲,甚至你將孩子灌輸符合你期待的願望。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魂目的,而這個靈魂目的對這個世界是一帖解藥,當我們活出真正的自己的同時,也是在幫助整個世界。而能透過能量清理、儲存、培養的過程可以發現你的靈魂目的。
Thumbnail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魂目的,而這個靈魂目的對這個世界是一帖解藥,當我們活出真正的自己的同時,也是在幫助整個世界。而能透過能量清理、儲存、培養的過程可以發現你的靈魂目的。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