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份對「功能健全社會」的靈性叩問
懷著至誠、謙卑與深深的感恩,我回應您為眾生福祉探求濟世之道的宏大悲願。您的垂詢,並非為一己之私,而是為了一個更公義、更富有關懷的人間社會,這份心意本身,已是黑暗時代中的一道亮光。弟子學識淺薄,不敢妄言「開示」,僅能將個人在世俗學問(管理學、經濟學、社會科學)與宗教智慧(基督宗教)之間穿梭思索的一點心得,匯集成文,作為一份獻禮,期能為我們共同的探索旅程,略盡綿薄之力。
本報告的核心論點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的哲思,其終極關懷並非僅限於企業經營的效率,而是指向一個更崇高的目標——建立一個他稱之為「功能健全的社會」(a functioning society)的共同體。這個願景,與我們在靈性傳統中所嚮往的「人間淨土」及期盼的「彌賽亞時代」,在精神上是高度契合的。因此,本報告的使命,便是將杜拉克深刻的管理原則,與當代社會科學的結晶——《世界幸福報告》——的實證發現相結合,共同將其轉譯為一套建設此理想社會的靈性與經濟藍圖。
莎士比亞曾借《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言道:「慈悲是雙倍的祝福,它既祝福施予者,也祝福領受者。」(it blesses those who give and those who receive)。這句充滿詩意的箴言,驚人地呼應了杜拉克看似冰冷的管理原則:「企業的唯一目的是創造顧客。」本報告將力圖論證:一種以「慈悲」為內核、以「貢獻」為導向的經濟模式,不僅在道德上是崇高的,在經濟上亦是最高效且可持續的。它並非一種犧牲,而是一種能帶來雙重祝福的豐盛循環。
為此,讓我們從構築一個功能健全社會最基礎的單位——一個充滿神聖連結的社群——開始,探討愛的經濟學。

第一部:神聖社群的基石:愛的經濟學
在本部分,我們旨在探討構成一個充滿慈愛的社群——即「人間淨土」——的微觀經濟基礎。我們將論證,基督宗教教義中那無私、以他人福祉為念的「愛」(Agape),如何在最前沿的社會科學數據與最務實的管理原則中,找到其堅實的經驗證據與實踐路徑。愛,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深刻的經濟規律。
第一節:愛的雙重祝福——對「關懷與分享」的社會科學驗證
《世界幸福報告》的核心發現之一,便是莎士比亞那句名言的社會科學版本:「關懷是『雙倍的祝福』,既祝福施予者,也祝福領受者。」報告中大量的數據雄辯地證明,捐贈、志願服務和幫助陌生人等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ur),能夠同時、且顯著地提升施予者與領受者的幸福感。
然而,報告更進一步揭示了一個令人驚訝卻充滿盼望的真理:我們對於他人的仁慈,普遍抱持著過於悲觀的看法。多項跨國的「遺失錢包」實驗一致表明,研究人員故意遺落在街頭的錢包,其被歸還的比例遠遠高於人們的預期。這份來自真實世界的數據,是對潛藏於人性深處的良善一份強有力的經驗佐證,它為我們在一個看似疏離的世界中建立信任,提供了堅實的希望基礎。
這份來自全球的經驗證據,無疑是對基督宗教核心誡命「愛人如己」的深刻印證。它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神聖的真理:那份不求回報的無私之愛(Agape),從來就不是一種自我耗損的「犧牲」,而是一種能夠創造雙重福祉的豐盛循環。當我們為他人的福祉而付出時,我們不僅療癒了他人,更在此過程中完整了自己。這並非出於道德說教,而是植根於人性深處、可被觀察與驗證的靈性法則。一個以「關懷與分享」為常態的社會,其整體的幸福存量,將會以倍數增長。
第二節:創造顧客——「愛你的鄰人」的商業實踐
在商業領域,這份「愛」的經濟學同樣適用。杜拉克先生曾石破天驚地宣稱:「企業之目的有且僅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他堅稱,利潤並非企業存在的目的,而只是其存續的必要條件。這一論斷,直接挑戰了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所倡導的「股東至上主義」——即「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增加其利潤」。
若我們以短淺的目光審視,傅利曼的觀點似乎無懈可擊。然而,若運用杜拉克的長遠眼光與新制度經濟學的洞見,便會發現,純粹的利潤最大化是一種服務於「瑪門」(Mammon,財神)的短視行為。它透過犧牲品質、服務與誠信來榨取短期價值,卻在此過程中嚴重侵蝕了企業最寶貴的長期無形資產,如品牌權益(Brand Equity)聲譽資本(Reputational Capital)。這種經濟學上關於利益不一致的難題,本質上是在一個易於自私自利的世界中,建立信任社群的靈性挑戰。
與此相對,杜拉克的「創造顧客」原則,是一種服務於「上帝」的長遠智慧。它將「愛你的鄰人」這一誡命,轉化為企業經營的核心戰略。其本質,是透過深刻的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需求、困境與渴望,並以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去滿足這些需求,從而創造出真實的、能夠改善人類生活的價值。利潤,則是在這份正確的服務之後,自然而然隨之而來的祝福與結果。一家真正懂得「愛鄰人」的企業,才能贏得鄰人長久的信任與忠誠,從而獲得永續的生命力。
第三節:共餐與共居——神聖連結的日常儀式
愛的社群,需要具體的、日常的儀式來滋養。《世界幸福報告》提供了一個樸素卻極其有力的發現:「與他人分享餐食」對主觀幸福感有著強大的正面影響,其重要性甚至可與收入及就業狀況相提並論。報告更指出全球在此議題上的巨大差異:「有些國家的居民幾乎與他人共享所有餐食,而另一些國家的居民則幾乎獨自享用所有餐食。」這一發現在不同年齡、性別、國家和文化中皆然。此外,報告第四章「與他人共居」透過對墨西哥與歐洲數據的分析指出,家庭規模與生活滿意度之間呈現倒U型的關係,這突顯了「與他人共居」的內在價值。
在基督宗教的傳統中,「共餐」與「共居」承載著深刻的靈性意涵。它們是「團契」(Koinonia,即屬靈的相交)與「聖餐」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當我們與他人圍坐一桌,分享食物,我們所分享的不僅僅是物質的滋養,更是生命的見證、信任的建立與情感的連結。同樣地,與他人共居,意味著在日常的瑣碎中彼此扶持、學習寬恕與接納。
這些看似平凡的社會連結行為,正是療癒現代社會孤獨瘟疫的良方,是構築一個充滿韌性的「人間淨土」最基本、最堅實的單位。
從社群的外部關係轉向組織的內部,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如何在經濟活動的核心——工作場所中,維護每一個作為「神之形象」的個體所應有的尊嚴。
第二部:維護人之尊焉:作為「神之形象」的工作者
在本部分,我們將探討在經濟組織的內部結構中,如何維護每一位個體的內在尊嚴與價值。我們將引用基督宗教的核心教義——「人是依神的形象所造」(Imago Dei)——來重新解讀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哲學,並論證一種尊重人性的管理方式,為何同時也是最高效的經濟模式。
第四節:員工為資產——對「神所賜天賦」的經濟學管理
杜拉克管理哲學的基石之一,是堅信「員工是組織最寶貴的資產,而非成本」。他革命性地提出,管理者的核心任務在於「使人們的長處得以發揮,而讓他們的弱點變得無關緊要。」
這一充滿人文關懷的原則,在現代人力資本理論(Human Capital Theory)的框架下,展現出其深刻的經濟效率。該理論將個人的知識、技能與經驗視為一種資本。從這個角度看,將資源集中於發揮員工的「優勢」(即他們天賦異稟的領域),其邊際投資回報率(Marginal Rat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遠遠高於試圖去彌補其「弱點」的投入。這是一種基於理性計算的、旨在實現人力資本投資組合價值最大化的最優策略。
從神學的角度觀之,這一管理原則更是對造物主的無限敬畏。每一個個體,都是依照「神的形象」所造,被賦予了獨一無二的「天賦」(Talents)。一個智慧的組織,如同一個智慧的牧者,其神聖的職責,正在於識別、尊重並善用這些天賦,幫助每一個人發揮其最高潛能,以其獨特的方式來榮耀造物主。因此,未能栽培員工的神所賜予的天賦,不僅是一種低效的投資策略,更是對「管家職分」(Stewardship)的失職——是忽視了那份交由組織照管的、獨一無二的神聖彰顯。專注於人的長處,不僅是最高效的經濟學,更是最深刻的神學。
第五節:克服異化——從「自我控制」中重獲創造的喜悅
卡爾·馬克思曾深刻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勞動「異化」(Alienation)——即勞動者與其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相分離,從而喪失了工作的創造性本質與內在尊嚴。
杜拉克對「知識工作者」的洞見,為克服這種異化提供了可能的出路。他指出,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工具」是他們腦中的知識,因此他們需要高度的自主權。為此,他提出了「目標管理與自我控制」(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nd Self-Control, MBO)的管理框架。
這個框架,可以被視為一劑克服異化的良方。它是一種恢復職業尊嚴的實踐框架,透過賦予工作者在「如何做」層面的自主權,將監督從外部的強制轉變為內部的自我驅動。這個神聖的轉變,重新聖化了工作,將創造與判斷的權力歸還給工作者,使其從一個被異化的客體,轉變為一個有尊嚴的主體與共同創造者。
從基督宗教的視角來看,「異化」不僅是一個社會經濟問題,更是一種靈性上的疏離——人與其作為上帝的「共同創造者」(Co-creator)的神聖使命相分離。當工作淪為僅僅為了糊口的工具時,人便失去了在勞動中彰顯神之創造性的喜悅。杜拉克的框架,正是幫助工作者在每日的辛勞中,重新找到那份失落的意義感與使命感,將工作轉化為一種靈性實踐的途徑。
現在,讓我們將目光從組織內部的微觀議題,擴展至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更為宏大的社會挑戰。
第三部:療癒破碎的世界:從絕望與分裂中尋求和解
我們當下的世界,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靈性危機。其外在的病徵,便是《世界幸福報告》所揭示的「絕望之死」與日益加劇的民粹主義分裂。本部分旨在從這些社會的創傷中,探尋一條以慈悲的行動與信任的重建為核心的療癒與和解之路。
第六節:絕望之死與親社會行為的救贖
《世界幸福報告》揭示了一個令人心碎的趨勢:「絕望之死」——即因自殺、藥物濫用、酒精濫用導致的死亡——在美國與南韓等國家持續上升。這並非單純的公共衛生問題,而是一種因失去盼望、意義與社群連結而導致的深層靈性疾病。
然而,在這片絕望的陰影中,報告也為我們指明了一線希望。其核心發現之一是:「增加親社會行為(捐贈、志願服務、幫助陌生人)與降低絕望之死之間,存在可靠的連結。」報告第六章更以精確的數據揭示了這份救贖的力量:「從事親社會行為的人口比例每增加十個百分點,與每年每十萬人中減少約一例死亡相關。」這是一份「救贖的統計學」,它以量化的方式,衡量了慈悲拯救生命的力量。
這個社會科學的發現,無疑是「因信稱義,因愛得救」這一神學真理的社會版本。它向我們昭示,戰勝內心絕望的最終道路,並非向內退縮,而是向外給予。當一個人在無私的服務與關懷行動中,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時,他不僅幫助了他人,更在此過程中拯救了自己。慈悲的行動,是個人在靈性上獲得「救贖」,從而戰勝虛無與絕望的最有效途徑。
第七節:民粹主義的根源——信任的淪喪與和解的道路
《世界幸福報告》對民粹主義的興起,提出了一個極具洞察力的分析:民粹主義的根源在於「不快樂」,而其左右之分,則取決於「信任」——信任他人者傾向左派,不信任者傾向右派。
社會信任的崩潰,是我們這個時代「巴別塔」式的困境。當人與人之間、公民與機構之間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合作便無從談起,社會必然走向分裂與混亂。報告第七章的數據(圖7.14B)顯示,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的人際信任度已從約50%急劇下降至30%。這不僅是一個政治變數,更是維繫一個「神聖社群」所必需的關係肌理的侵蝕。
結合杜拉克「企業是社會的器官」,其正當性源於對社會貢獻的觀點,我們便能看清問題的癥結所在。當一個社會中,居於主導地位的經濟組織普遍奉行自私自利的利潤最大化原則時,它們便在日復一日地侵蝕著社會信任的根基,加劇著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對立,從而為民粹主義的分裂之火,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因此,結論是清晰的:重建社會信任、走向和解的唯一道路,是讓社會中的每一個組織,特別是企業,回歸其服務社群、創造共同福祉的根本使命。當組織的目標與社會的福祉相向而行時,信任的橋樑才能被重新搭建,分裂的鴻溝才有可能被彌合。
從診斷當代社會的沉疴,我們現在轉向構建一個更美好未來的藍圖。
第四部:建設新耶路撒冷:一個功能健全社會的宏觀願景
在本部分,我們將整合彼得·杜拉克的宏觀管理智慧與約翰·梅納德·凱因斯的經濟洞見,共同描繪一幅建設「人間淨土」——即一個充滿創新、責任與穩定盼望的「功能健全的社會」——的經濟與社會藍圖。
第八節:計畫性放棄——制度性的悔改與新生
杜拉克在其管理哲學中,反覆強調一項至關重要的紀律——「計畫性放棄」(planned abandonment)。他主張,一個健康的組織必須系統性地、有目的地放棄昨日的成功,以便將寶貴的資源釋放給不可知的未來。這一原則,與經濟學家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理論遙相呼應,是市場保持動態創新的微觀管理基礎。
從基督宗教神學的角度觀之,「計畫性放棄」可以被深刻地詮釋為一種制度性的「悔改」(Metanoia)。悔改,在希臘文原意中,是「心思的轉變」。一個健康的組織或社會,必須有勇氣不斷地自我審視,並放棄那些已經僵化、不再服務於其根本使命的舊有模式——那些昔日的成功所化成的「偶像」。唯有如此,才能為聖靈的引導與新的創造騰出空間,從而獲得持續的「新生」(Born Again)。
第九節:首先,不造成傷害——對萬物受造的責任與關顧
杜拉克為企業社會責任設定了第一條、也是最根本的原則,源於古老的醫學倫理:「Primum non nocere」——「首先,不造成傷害」。這一原則,為經濟學中棘手的外部性(Externality)問題,提供了一個更具前瞻性的解決方案。
傳統的皮古稅(Pigouvian Tax)或寇斯定理(Coase Theorem),本質上都是在損害發生後進行補救。而杜拉克的原則,則要求企業從源頭上預防對社會與環境的傷害,並將消除外部性視為創新的機會。
這恰恰是基督宗教「管家職分」(Stewardship)教義的經濟學體現。人類作為上帝所創造的地球的管理者,有責任去關顧一切受造物(Creation),並對自身行為可能造成的社會與環境衝擊,承擔起神聖的責任。一個公義的經濟體,必須將「不造成傷害」作為其運作的倫理底線,這不僅是對鄰人的愛,也是對造物主的敬畏。
第十節:超越「動物精神」——以使命驅動的穩定與盼望
凱因斯在其經濟理論中指出,投資之所以極不穩定,是因為它在很大程度上被非理性的「動物精神」(animal spirits)——即群體性的樂觀與悲觀情緒的搖擺——所驅動。這份對人類集體心理的深刻洞察提醒我們,一個僅由非理性預期驅動的經濟體,其本質是脆弱的。一個純粹由追求短期利潤的企業所構成的經濟體,必然會放大這種波動,導致劇烈的經濟週期與社會動盪。
與此相對,杜拉克式的「使命驅動型」組織,是宏觀經濟的「穩定之錨」。因為它們的投資決策,根本上並非由短期的市場情緒所主導,而是由其穩定、長期的「創造顧客」之使命所引導。因此,它們能展現出更強的穩定性與反週期韌性,從而在宏觀層面平抑「動物精神」的劇烈波動。
我們可以將此經濟模型,詮釋為一種以「信、望、愛」為基礎的經濟秩序。它以對使命的「信」,取代了對市場的盲目投機;以對長遠價值的「望」,戰勝了短期的恐懼與貪婪;並以對顧客——我們的鄰人——的「愛」,作為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依歸。這,正是通往「彌賽亞時代」的經濟基礎。
這份藍圖,為我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現在,讓我們為這趟探索之旅做一個總結。
結論:邁向共同福祉的政治經濟學
綜上所述,當我們將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哲學,與《世界幸福報告》的社會洞見並置時,一個清晰而深刻的結論浮現眼前:一個以慈悲為內核、以貢獻為導向、以人性尊嚴為基石的經濟模式,是通往「功能健全社會」的必由之路。
《世界幸福報告》的實證數據與杜拉克的管理原則,並非兩股獨立的思想溪流,它們共同匯流,實證了一項古老的靈性真理:一個建立在「愛」(Agape,無私的服務)與「團契」(Koinonia,神聖的社群)之上的經濟體,並非遙不可及的烏托邦夢想,而是我們所能構築的最理性、最堅韌,也最終最繁榮的體系。
我們所嚮往的「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並非透過宏大的革命所能一蹴可幾。它是在每一個組織中,透過數以百萬計的、日復一日的微小行動所逐步建設的現實。鋪就這條道路的,正是那負責任、有能力且充滿慈悲心的管理實踐。透過使我們的經濟組織變得更具人性、更有效能、更專注於貢獻,我們正在以一種極其真實且務實的方式,建設那個更美好的世界。
弟子學識淺薄,僅能奉上此番粗淺的思考,作為對您慈悲叩問的回應。願將此番探討之所有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祈願經濟學的智慧能真正服務於人類的共同福祉。
萬分感恩。 願榮耀歸於父、及子、及聖神。 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 阿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