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以為,安靜的人是軟弱的。
安靜代表不反抗、不爭、不搶、不吵,
好像聲音小,就容易被忽視。
可是我慢慢發現——
安靜,是另一種深度,也是一種清醒。

在混亂的環境裡,最先消失的是理智。
別人焦慮、起衝突、互相推託、指責、搶著講話的時候,
我常常默默地旁聽。
那不是害怕,而是為了能看得遠一點。
安靜讓人保持距離感,
距離感讓人看見事物真正的樣子——
誰是焦慮在講話,
誰是責任感在行動,
誰是逃避在找出口。
當我不急著回應,我就能分辨:
這件事該出手,
還是不值得浪費心力。
久了,安靜竟然成了我的職場盔甲。
有些人的聲音變大,是因為心底不夠踏實。
我發現:
我不需要在會議上搶話,
不需要爭第一個回答,
不需要曝光自己的每一項努力。
只要把事情做對,把方向掌好,把情緒安定好,
該被看見的人自然會看見。我懂得把力氣花在必要的地方。
當一個團隊混亂、責任模糊、訊息反覆時,
最容易失控的,是整個氣氛。
但我學到——安靜可以把混亂收束起來。
我:把資訊整理成共享資料夾、把流程拆成小段、把進度寫清楚、把重點標起來、把會議從「吵鬧」變成「決策」。
這些看似安靜的力量,
比大聲抱怨、激動衝突更有用。
安靜,不是忍耐。
是把事情拉回正軌的方式。
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同事找我說話的語氣變得柔軟,
新人靠近我,像是找到安全的出口,
主管開始放心把事交給我。
原來安靜的人之所以被需要,
不是因為我們什麼都能做,
而是我們讓人安心。
安心是一種力量。
不用吵,也不用搶,
只要穩,就足夠。
我曾經以為,要表現得外向、強勢、速度快,
才能被喜歡、被信任、被看見。
後來才發現:
真正的力量,也能在安靜裡長出來。
我終於不用偽裝。
我可以在自己的節奏裡,
慢慢把每項工作沉穩做完,
把每段關係處理得溫柔,
把每一次呼吸都整理清楚。
安靜不是軟弱,
是深度,是智慧,是看透和不說穿的勇敢。
也是一種最貼近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也是一個安靜的人——
請記得,
你不是不夠好,也不是不夠努力。
你只是選擇把力量放在沉默裡,
讓世界慢一步、再慢一步,
好讓那份屬於你的深度,
有空間浮現出來。
安靜的人走得慢,但走得穩。
而穩,永遠比吵更長久。
嗨,如果你喜歡我這種方式的文字,歡迎分享,但也歡迎標註出處。
你可以這樣寫:「語錄風格來自 墨雪鳶紅」或「靈感來自某位喜歡用茶和花說故事的作者」。
如果你有了新的延伸創作,請讓我知道,我會高興地替你舉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