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確實需要熱情,然而續航力才是新創成為企業的關鍵,所以上一篇討論完如何開始創業之後,想在續航力這點上著墨。還沒有頭緒時,偶然在書店翻到一本新書
《一人公司》,意外的收穫滿滿,看完後馬上完成這創業第二篇章。
公司承襲了創辦人的個性
朋友前陣子傳了一位美國CEO的形象短片給我,問我是不是跟他一樣,五點起床,緊接著運動、上班、開會、聚餐,充實的過每一天。我的天,其實恰恰相反,我的生活沒有像影片裡的執行長那般緊湊,也完全不嚮往,因為目前還想不到「需要緊湊過日子的原因」。
我個性普通積極,但不勤勞 (°△°|||),過去十幾年來,也多次嘗試讓自己擁有 fully packed 的行程,在執行的過程中,反而感受到心情的不適應與身體的反抗。瞭解之後,我決定不再逼自己「變勤勞」,而是找到合適的高效率工作方法:知道奮鬥的目標、讓工作事半功倍的完成(創作也是、工作也是、看書也是)。我也是在瞭解自己的前提下,開啟了我的創業之路。
基於這個原因,我發現大部份的新創都與創辦人的個性相符,這句話不是說我的公司有懶惰的基因,而是為了提前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設計的時候讓品牌與產品單純、簡單、易懂。有時候也會思考,公司一定要承襲創辦人的性格嗎?不一定,但有的話會更迷人!在回想創業五年來遇到的困境與應對方式之後,發現創辦人的每一項決策都細微的形塑了公司的個性,因此,我歸納出下每個決定的瞬間,與之密不可分的兩大關鍵:
這兩大要素是一間公司的根與本,一定要夠瞭解自己及品牌,才能健康的讓公司長久營運。我們都知道,認識自己是一生的作業,每個人的方法與手段絕對不一樣,如果你有創業的野心,也許可以在
《一人公司》裡得到這部分的指引;
我也在認識自己的過程之中隨時更新、調整品牌目標(誰說目標一定不能改變?),這兩者對於創業者來說密不可分:當你夠瞭解自己,知道公司營運的目的,再來練習讓自己隨時如海綿一樣吸收資訊、但又堅不可摧。
唯有穩定這兩項核心問題,公司面對疑難雜症時都能迎刃而解,因為解方就是最瞭解品牌的你。
我在經營層面上依然還是新手,也曾經想過讓工作室繼續展店、變大、提供更多服務,但沒想過「變大」並不一定等於「更好」,剛好
《一人公司》這本書給了我需要的答案,也針對創辦人與公司的關係提出討論。它不僅驗證了我的部分想法,更給了我營運思考上的助力。
一人公司:不只是「一個人」的公司,是「質疑成長」的企業
「一」非一人限定,指的是一種新的模式或狀態,適用於小型企業,或受僱於人的員工。這個新穎的經營觀念,目的是讓我們獨立自主的運用個人能力,對自己的職涯與生活更有責任感。如果你的目標是成為上市上櫃公司,那肯定不適合一人公司的思維,因為維持「小而美」的目的,是讓公司擁有無法複製的風格、個性、行動意識,以及,與客戶面對面的時間。
下面幫大家抓了七項書裡的關鍵(也加了我自己的想法),強烈建議把書帶回家慢慢看+劃線,它能給予你的助力,遠勝於我這篇摘要式的分享:
- 野心方面:工作、生活、收入的高度平衡
- 規模方面:持續優化產品與服務、而非擴大
- 公司使命:幫助客戶實現目標,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 產品方面:保持產品的簡單性、原創性
- 心態方面:提高彈性、掌控權、速度、維持簡單性
- 判斷方面:明確拒絕多餘的邀請,選擇符合企業價值觀的機會
- 員工成長:提升影響力與責任歸屬感
我們需要的是更忙碌,還是更好的生活?
回到這篇的主標題:如果「忙碌」已經佔領我們的生活,那我們是否應該檢討:
「到底為何而忙?」
「是不是真的需要接這麼多工作?」
「成功該奠基於堆積如山的工作之上嗎?」
在書店偶遇這本書的時候(規定自己每週都要逛實體書店一次),我適逢事業迷惘期,對所有的事情都不敢下決定、變得戰戰兢兢,很慶幸它提點了我。無論你是剛起步,或正在瓶頸卡關的創業家,非常適合現在就前往書店、或網購帶回家!
日常動態都在 Instagram -
活動、演講訊息放粉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