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東西太多,但卻已經沒有多的空間可以擺放的經驗。以我而言,我是一個嗜書人,但我的租屋處「裝」不下我的書籍了。
「裝不下了,怎麼辦呢?」
這裡總共有一個四層櫃、一個五格櫃、一張120*90的大木頭書桌,還有一個大概就是放一台筆電或擺一些文件的簡單、單簿的小型桌。即便好像有這麼多空間,可以讓我擺書,但就算擠上了或擺上了,都稍嫌雜亂。
我房間的書愈來愈多,但卻也愈來愈看不見這些書。
像是人數眾多的家庭擠在一棟坪數有限的台北公寓裡,你無法明確、清楚的認出誰是誰?彼此的樣貌是模糊的。
我的書,是太多了,多的無法好好把它們各自擺放在我這套房的一角;但也不多,如果將來能在自已家裡的牆面設計一整面的書櫃,那陳列其上的書應該還不及整面。不過,既然現在擁有的空間是小一點的,就把一些書裝箱寄到二手書平台吧。
對喜歡書的人,要把哪些書從自己這兒搬離,總有些猶疑不定。不過,當想著只在「當下」這樣的信念,便較能寬心的取捨。
在這個城市居住的五年來,生命歷程隨之推移與流轉,原本需要透過閱讀書本以習得的有關情緒、心理、身體等如何「處理」與「面對」的內容,現在是可以「放下」了,因為我已經從處理與面對的階段,轉換到「僅是看見」並「安然允許」一切存在的心境。
現在的我,不再需要太多專家或心理學者提供「方式」給我。
近來發現,最簡單的自我關照便是-回到自己的身體裡感覺呼吸,從外面的總總人事物的資訊接收,回到自己的注意力裡。僅是如此,便能隨著身心所允許的步調看見自己心裡歷程的細微軌跡。
其實,時至現代,人們不是缺少選擇,而是太多選擇。
各式的身心關照方式、各種功能與成份的保健食品、隨處可見的線上自學課程、各個視角的平面或網路媒體平台、各種傳達自我的管道、外送平台app裡羅列的各家商店、instagram到處呈現的夢幻網美自拍景點,或者某家診所貼在公布欄的各種價位的健康檢查…。
你,需要什麼?
或者,更明確地問:「當下的你,需要什麼?」
過去的需要,已經在過去的一個月前、三個月前、六個月前、一年前、二年前…四年前,漸漸地填上了,已經完成了;而未來的需要,不論是設想的一年後、十年後,甚至有一天退休後,那都不是現在的事,若真到了那個時候,那個時候的我們,將會有當時的資源,去讓當時的我們安放自己的需要。
這不是說,不需要設想未來。
而是,如果現在的空間與時間是有限的,那便不需要讓自己因為對未來總總可能「用得到的想像」去占據了太多當下。
以我這裡滿滿的書而言,雖然有很多書籍,客觀上皆具有相當參考價值,尤其很多內容可說是「在未來可能用得到」,但在租屋處空間有限、大腦安放各種資訊的空間也有限的情形下,就只留下現在需要或感興趣的書即可。
只是,或許單單是「現在的你,需要的是什麼?」
這個前提的問題,就得令很多人們花許多心思或得放下許多心思去找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