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這世界上最厲害的業務、最厲害的職場三級跳人物、最厲害的談判專家與創業者,賣的都是人性,你一定相信。但如果我說,親情、愛情、友情也能靠著操作人性去增長情感幅度,因此達到自己所要的,你就會不相信了。畢竟,這樣思考,世界也太負面了吧。
只是,如果你能宏觀、且客觀無情感或情緒干擾的狀態去定義這些事,就會發現,這些事情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根本,都是交易中的銷售。
這世界上所有的銷售(賣出自己給老闆、給新公司 ; 賣出自己手上的產品給客戶 ; 賣出自己給心儀的對象 ; )一定會有兩個角色存在,每當一場情境中有兩個角色存在,就能產生社會學的很多議題與理論,也有很多經濟學的有趣論點可以討論。兩人以上,即可定義為群體、社會。有兩個角色,也就能順利產生供需,也就能是交易。
所以當母親天性的想給予自己的嬰兒照護,嬰兒也會本能性的依賴,本能性的相信並成為慣性,這就變成一場供需的交易,他們之間就會產生情誼,因為對象就定義為親情,同理可遵循到我剛剛講的所有交易中。
所以越長越大,你會發現,社會化很強的人、也就是很懂得混江湖的人,或許沒念過什麼書,但可以運用一些巧妙的手法去做情緒勒索,而讓身邊總有幫手,或甚至是苦情哀求手法,去達到自己的業務。這些方式雖然不高明,也不是你想學的,但其實他們的手法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對於某些特定人,知道用哪些手法。這樣的程序,就是一個找到“需求”的程序。
但是!!!!!!!
你以為只有這樣了嗎?
那些能”持續“勒索成功、推銷成功、達成一切目的的人,不僅懂的找到需求的道理,而是理解,需求程序的背後的需求。
也就是說,你要在世界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要有自己能達成手段的策略,就是需要找到需求背後的需求。看懂需求不難,但能看到需求背後的需求,才是達人級的專家。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運用心理學中很著名的「鳥籠效應」去理解,什麼叫做需求背後的需求。
「鳥籠效應」起源於一個故事
1907年,有個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一天,倆人打賭。詹姆斯說:「老夥計,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卡爾森笑著搖頭:「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想過養一隻鳥。」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禮物——一隻精緻的鳥籠。卡爾森笑著收下了:「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到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這種回答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甚至有些不信任的目光。
最後,出於無奈,卡爾森教授只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有鳥籠就應該有鳥,如果沒有,就只有兩種情況:要麼就是鳥跑了,要麼就是鳥死了。
如果主人說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絕大多數人都會不信,這是很多人都有的慣性思維。
善用這個慣性思維,你可以在職場、情場、親情去操作,就能操控人性。其實這有點像是NLP派系的人作法。不過我講的並沒有要這麼學術,而是從這樣的理論與故事中,我們都可以知道多數的人,是逃不過慣性思維,也就是對某件東西的強度需求。
講到這裡,有想通鳥籠需求背後的需求了嗎?還沒的話我再舉一個例子。
大家記得華爾街之狼裡面有個橋段是關於賣筆的故事嗎,主角李奧納多要他身邊最會賣東西的那個朋友(後來業務能力太強就去賣毒品了 = = ),現場推銷筆給李奧納多。對方想都不想直接拿走筆,反問李奧納多說,你現在可以幫我簽個名嗎?李奧納多摸了下口袋回說,可是我身上沒筆啊!這位朋友立刻就掏出筆給他。
這段對話看出厲害銷售員,會創造需求,但達人級的銷售員會創造需求背後的需求,因為他們就是有看到這個需求背後的需求。
到底什麼是「需求的需求」?
也就是創造第一個需求時,探討這需求的本質。
第一個例子:故意給朋友一個鳥籠(創造了需求) --> 鳥籠存在因為世人與社會輿論壓力,需要被解釋。為了省麻煩、建立聲譽(各種人們會被社會/他人影響的感受)迫於去買一隻自己根本不想要的鳥。這就是需求背後對於不想被輿論降低聲譽地位的需求。
第二個例子:故意問他可不可以幫他簽名(創造了需求) --> 沒筆時對方可以去借、或也可能直接說“我拒絕幫你簽名”,但通常在人情世故上壓力與自己個人面子問題上,多數的人不是選擇借,就是看附近有沒有筆可以讓他取得。這時候,如果你真的是賣筆的廠商,你就會看,你的目標群眾是不是商務人士或創業家這種時間很稀缺的人,若是他們為了解決目前需要筆的需求,會以“方便性”為主(因為他們不喜歡一個一個問路人有沒有筆、一個個去借,去碰壁,進而浪費自己時間)直接購買筆 ; 若是一個很有頭有臉、看起來很在意名譽類型的人,可能會以“名譽性”(就是面子)為主的需求,去滿足這個需要筆的需求。
這樣就可以清楚理解,一個普遍性的需求,是容易因為去做市調、用自己的敏銳度、觀察度,去找出來,例如女生愛美,所以我賣美容產品。但是愛美背後的需求又是什麼?是因為再有錢也買不到有用產品嗎?還是只是為了跟上潮流而愛美?還是因為想要支持某個網紅而已(是在說我嗎lol)?這就是需求背後不同的需求了。
而想出這個點,我才會知道,以我的角色與目標群眾(客戶們)我到底該生產什麼產品、怎麼賣這份產品,才會滿足到們的需求背後的需求。
其實像是很有名的案例,賣給和尚梳子,就也是這麼個道理,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要你賣梳子給和尚,你會怎麼做?其實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在於客觀的質量。我常說過一切都攸關於價值,而價值是需求度去定義出來的。不是你絕對美,就在聯誼市場上,能人人搶著要,在愛情世界裡,才容易成功,或是你的專業能力強到什麼程度,才能一直被高薪挖角。看看市面上很多賣到翻過去的產品,都不是因為品質多好而賣翻,就可以知道這些道理是多麽的通用!
解釋了這麼多,大家應該都理解,發現需求背後的需求,是多大的力量吧。下一集,我就要跟大家分析,怎麼在職場上、感情上,去這樣運用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