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鹽分地帶文藝營的流變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大合照,筆者作為學員參與其中。
提到「鹽分地帶文藝營」,不少人大概會浮出「台獨」、「本土派」、「台灣文學」之類的關鍵字,這樣想,沒什麼大錯,但過於簡化這個長達30年的文藝營隊。研究這個營隊之前,我以為它一成不變,始終如一,如同其他我參加過的營隊。研究以後,接觸許多資料,才發現自己錯的離譜!因為所有的文藝營隊都會隨著大環境、主辦單位替迭等原因,調整營隊的課程、活動方式、講師人選,甚至整體的特色,只是有的營隊因存在時間短暫,或資料有限,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有的營隊則不然。我這篇要談的鹽分地帶文藝營,如果只看吳三連基金會主辦時期的營隊手冊,大家可能認為「沒有改變」,不過若對照第1屆到第16屆的營隊廣告、課程表、演講大綱、座談會紀錄等文件,「鹽分地帶文藝營」這30年改變可真不少!
鹽分地帶文藝營不是台灣最早的文藝營隊,在它創立以前,已有中國青年寫作協會主辦的「復興文藝營」、耕莘青年寫作會開辦的「耕莘文藝營」,以及由大漢出版社主辦的「南瀛新文藝研習會」。前兩者持續舉辦,後者則舉辦兩屆。在戒嚴時期,舉辦文藝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不僅人力、物力、財源、地點難覓,還要經過當局同意;當局同意了,主辦單位還必須確保營隊不會變成黨外勢力、政治異議人士、台獨運動者宣傳理念的場合。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之下,仍有一批文學愛好者克服種種困難,在南鯤鯓代天府成功開辦營隊。
鹽分地帶文藝營向來被視為台灣文學的灘頭堡,但一開始並非如此,營隊的本土色彩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漸演化的結果,與大環境、作家的政治與文化認同轉變有關,尤其是人們對台灣文學的定位。
當年的創營者杜文靖在〈鹽分地帶文藝營簡史〉一文,說明當年營隊的命名經過及意義時,寫道:「原先的提案名稱是『南瀛第三屆文藝營』,但後來考慮這次的文藝營因有吳三連擔任營主任,應該是一個全新的出發,較有意義,而剛好這時羊子喬先生在做臺灣文學研究,他提到包括佳里、學甲、將軍、北門、西港、七股這六個臨海鄉鎮,早年稱為北門郡,日據時代曾組成過一個文學團體『青風會』,由於日據時期北門郡為產鹽之鄉,曾被臺灣其他文友稱為『鹽分地帶的詩人朋友們』,最後決定採用第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為名。[1]儘管如此,前幾屆的營隊主辦單位仍打著「中國新文學」、「中國新文藝」的旗號,並將台灣文學定位為中國文學的支流,不但邀請日治時期的前輩作家、戰後活躍且本土意識強烈的作家,也找了瘂弦、張默、洛夫、高準、郭楓這些不同詩觀與政治立場的詩人,讓他們在新詩座談會上各自表述,並相互辯論。此外,營方除了邀請王拓、楊青矗、陳映真、黃春明、尉天驄、高準這些意識型態不為當局所喜的作家,也找朱西寧、魏子雲、姜穆、鄧文來、瘂弦等出身軍旅、與當局關係不錯的作家來營隊。
除了講師的組成多元,主辦、贊助營隊的人,對於這個文藝營要推廣的「文學」、「文藝」,認知也有些分歧。有的文友希望整個營隊以現代文學為主,也就是以推廣新詩、小說、散文、戲劇(包含電影)這幾個文類為主,但有的文友認為傳統詩文、民間歌謠、台語流行歌、說唱藝術、書畫等藝術,不應被排除在外,於是,早期鹽分地帶文藝營的課程,以及同時在南鯤鯓代天府舉辦的外圍活動,有大量的書法展、國畫展、道教文物展、攝影展、電影放映、民謠演奏、布袋戲、歌仔戲、說唱之類的活動。在那個尚未解嚴、文藝營極少、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包含鹽分地帶文學)剛被重新發掘、以古文及政治人物文章為重的國文教育、台灣文化相對被忽視、鄉村文化設施還不發達的年代,鹽分地帶文藝營是一個不需要刻意與耕莘文藝營、復興文藝營區隔,就能吸引當局與民眾關注的醒目存在。
解嚴後,台灣的文藝環境大幅改變,文藝營隊如雨後春筍般興起。1985年全省巡迴文藝營[2]誕生,救國團、大專院校、基金會,以及各路民間團體,也開辦各式各樣的文藝營隊,以及寫作班、研習會、講座等其他形式的文藝活動,鹽分地帶文藝營面臨很大的挑戰,但由於文友的熱情、自立晚報的支持,以及先發優勢,能夠應付外部競爭生存下來。
第5屆以後,由於統獨論戰、全省巡迴文藝營開辦等因素,先前來營的那些外省作家與傾向左統的作家,越來越少出現在營隊,營隊本土色彩越來越鮮明。第五屆[3]時,營方設立「台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用來表揚「長期為台灣文學開疆闢土,卓有貢獻的作家」[4],第13屆開始,營方安排作家與學者向學員介紹、評論得獎者的作品、文學活動,以及其對台灣文學的貢獻。課程方面,營方多次邀請葉石濤、鍾肇政、彭瑞金、李喬、鄭炯明等人來營授課,或當駐營作家,也找劉還月、心岱、關曉榮、王家祥、林文義、劉克襄……一些從事報導文學寫作的人,強調文學與時事、社會運動的關係。為了讓學員了解台灣文學的時代背景,營方除了安排分組座談,讓駐營作家、講師與學員互相交流,還規劃幾堂台灣歷史、本土文化的課程,邀請李筱峰、陳芳明等人談論228事件、社會運動、左翼思潮、族群關係等議題。在台灣語文、台灣歷史、台灣文化相關系所設立之前,鹽分地帶文藝營雖然不是國內唯一,也不是最重要的知識傳遞管道,卻是一個能讓學員在短期內接收許多相關知識與資訊的場域。
鹽分地帶文藝營最早是由羊子喬杜文靖黃崇雄黃勁連等人主辦,後來自立晚報介入,取得文藝營的主導權[5]。1990年代以後,自立晚報因經營不善易主,羊子喬、杜文靖、黃勁連等人不願讓易主後的自立晚報主辦營隊,因此在第16屆結束沒多久開會,決定將營隊移交給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主辦。基金會接辦的過程相當迅速,據基金會的說法是「才一通電話,接辦的事就解決了[6]儘管營隊由基金會主辦,募款與經費管理由基金會人員處理,但是課程、學員講師的食衣住行,仍由過往長年參與營務的當地文友[7]負責。第23屆以後,營務逐漸移交給基金會,第25屆以後,對外招生、經費募集、學員報名、講師的車馬費等工作,由基金會處理,營隊課程則由先前主辦營隊的作家、文友、基金會人員共同討論、設計。
基金會主辦時期的營隊,以專題的方式規劃營隊課程,也就是先構思一個專題,然後再安排各時段的講師人選及課程內容。第17屆到第30屆,營隊先後以「台灣文學專題」、「台灣文化協會時期的台灣作家」、「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小米與水稻向歌──台灣原住民文學巡禮」、「台灣母語詩歌文學」、「台灣福佬文學」、「女性書寫與台灣文學」、「吳三連文學獎作家」為專題,對外宣傳。然而,先前營隊擁有的分組座談、跨越組別的專題演講、電影放映、頒獎儀式[8],以及「鹽分地帶景觀采風」活動,仍然保留下來。現今,四十歲以下的人,包括筆者,大多數人對鹽分地帶文藝營的認知,以及實際參與經驗,是這時期[9]的營隊活動。
1990年代以後,台灣文學、台灣歷史、台灣文化相關系所陸續成立。台灣文學作品,不分古典、現代,越來越多進入語文教育體制。文藝營隊、寫作班、研習會、讀書會等活動越來越多,以推廣台語文、客語文、以「原住民族的語言、文化」為宗旨的營隊也陸續出現。雖然在意識型態方面,鹽分地帶文藝營處於一個有利於自身發展壯大的社會環境,但是眾多營隊與其他形式文藝活動的出現,不僅讓文藝營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也引發了「是否該轉型為台語文學營」的內部爭議。此外,影音與網路技術高速發展,網路文學興起,影視產業發達,人們閱讀文學作品的時間普遍減少,且閱讀習慣也逐漸改變,再加上外國文學作品大量湧入台灣,擠占台灣的書市與人們的注意力,這些全都成為國內所有營隊主辦者不得不因應的挑戰,鹽分地帶文藝營也不例外。
鹽分地帶文藝營停辦原因,據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的說法,是「這幾年很多營隊在暑假舉辦,互相搶人,競爭非常激烈。[10]並提到營隊學員人數有逐年減少的趨勢,迫使他們不得不思考舉辦營隊的效益,以及「『文藝營隊』這種活動形式是否對年輕人失去吸引力」這個問題,最後決議停辦。停辦以後,鹽分地帶文藝營雖然消失在公眾的視野,卻沒有被當地人、學者、作家,以及參加過營隊的文青們遺忘,回憶性質的文章[11]、與之相關的學術論文[12]都陸續出現,201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鹽分地帶文學》雙月刊總編輯路寒袖復辦營隊。他沒有沿用過往的名稱,而以「臺南文學營」重現於世,或許,將來還會有一群人、某個文藝團體,以文藝營隊或其他活動方式,延續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創營精神吧?
一些作家、學者、文友回顧過往參與「鹽分地帶文藝營」的經驗。

[1] 杜文靖,〈鹽分地帶文藝營簡史〉,《第30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研習手冊》,頁16。

[2] 全國巡迴文藝營的前身。

[3] 1983年,民國72年。

[4] 「」的內容是營方的說詞。

[5] 儘管如此,鹽分地帶的文友仍有很大的發言權,不論是課程設計還是處理營隊事務。創營者杜文靖原本就在自立晚報工作,另一名創營者羊子喬,後來也在自立晚報任職。

[6] 據吳三連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的說法,是「干若一通電話,接辦e5代誌tioh4解決啊~~」

[7] 除了黃勁連、黃崇雄、羊子喬這幾位創營者,還有陳艷秋、林佛兒、吳鉤、許獻平、黃三明、陳益裕等人。有些人因工作、結婚等理由,後來移居其他地方,有些人至今仍住在當地。

[8] 第五屆營方設立的「台灣新文學特別推崇獎」,後來更名為「台灣新文學貢獻獎」。

[9] 第17屆文藝營是1995年(民國84年)舉辦,5天4夜。每年暑假舉辦一次,地點都在南鯤鯓代天府。第29屆文藝營,活動天數改為4天3夜,第30屆文藝營在2008年(民國97年)舉辦,之後停辦。

[10] 對方以台語訴說,他說:「這幾年,真濟營隊ti7歇熱舉行,互相搶人,競爭足激烈。」

[11] 羊子喬、黃勁連、陳艷秋、黃崇雄、杜文靖等人,都曾撰寫鹽分地帶文藝營的介紹、回憶文章。

[12] 赤松美和子、呂美親、楊照等人的評論、學術論文,部分內容提及鹽分地帶文藝營。筆者的碩士論文以「鹽分地帶文藝營」為研究對象。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2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日您往生了!您走的無聲無息,不僅事先沒有任何預告,事後也沒有任何通知,更別說是一支支擺放在巷口的喪禮花圈、一張張緊黏在喪家鄰近住宅門口的小紅紙片、一群群前來吊喪的人們,以及幾位神色哀戚的家屬。沒有,什麼都沒有!只有您突然消失的形體、一堵白的乾淨的牆、一臉錯愕的我,以及一位隱身在牆後屋宅的兇手。  
距離上次造訪台南已經六年,許多美好的人事物隨著時光悄然而逝,林百貨、孔廟、大南門、台灣文學館等知名景點,儘管雄偉的建築影像深深烙印我心,色澤卻逐漸淡化,宛如一張張褪了色的彩色相片,唯有舊書店因偶而回憶顯得歷久彌新。
如果當年沒有參加鹽分地帶文藝營,也許踏上「鹽分地帶」這片全然陌生的土地,我將會乘竹筏、遊澙湖、爬鹽山、吃海鮮,然後匆匆離去,趕赴下一個觀光景點,不會想到當地還有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學甲慈濟宮、南鯤鯓代天府這些具有歷史深度的地方。此外,我也難以想像這片土地……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
以下有兩篇文章,我覺得不錯,想介紹給大家!一篇文章是 陳器文〈魯迅的歷史形象與現代意義〉,另一篇是 蘇敏逸〈魯迅小說中的人物〉……
以下是個人閱讀《野葡萄文學誌》的幾點感想。我不認為大環境是讓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某些重要的設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只能吸引住讀者的短暫注意力而不能讓人的目光停留……
今日您往生了!您走的無聲無息,不僅事先沒有任何預告,事後也沒有任何通知,更別說是一支支擺放在巷口的喪禮花圈、一張張緊黏在喪家鄰近住宅門口的小紅紙片、一群群前來吊喪的人們,以及幾位神色哀戚的家屬。沒有,什麼都沒有!只有您突然消失的形體、一堵白的乾淨的牆、一臉錯愕的我,以及一位隱身在牆後屋宅的兇手。  
距離上次造訪台南已經六年,許多美好的人事物隨著時光悄然而逝,林百貨、孔廟、大南門、台灣文學館等知名景點,儘管雄偉的建築影像深深烙印我心,色澤卻逐漸淡化,宛如一張張褪了色的彩色相片,唯有舊書店因偶而回憶顯得歷久彌新。
如果當年沒有參加鹽分地帶文藝營,也許踏上「鹽分地帶」這片全然陌生的土地,我將會乘竹筏、遊澙湖、爬鹽山、吃海鮮,然後匆匆離去,趕赴下一個觀光景點,不會想到當地還有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學甲慈濟宮、南鯤鯓代天府這些具有歷史深度的地方。此外,我也難以想像這片土地……
魯迅的小說傑作〈孔乙己〉在國文課本已經好多年了。課本、教師手冊、坊間解說魯迅這篇小說的書籍,幾乎把「我」當成一個單純、涉世未深、誠實可靠,約12、13歲的中國孩子,並且說:魯迅是透過「我」的見聞,向讀者展現當時的中國社會人心澆薄,人們普遍缺乏同情心,而且以作賤弱者為樂……但主角「我」是否也參與其中?
以下有兩篇文章,我覺得不錯,想介紹給大家!一篇文章是 陳器文〈魯迅的歷史形象與現代意義〉,另一篇是 蘇敏逸〈魯迅小說中的人物〉……
以下是個人閱讀《野葡萄文學誌》的幾點感想。我不認為大環境是讓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某些重要的設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只能吸引住讀者的短暫注意力而不能讓人的目光停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假如改用語言來劃分國家,有些國家會被分掉而消失,而有些國家會更加擴大。以南美洲為例,這裡的語言可分成三大類:前殖民強權的語言、原住民的語言和移民社群的語言。本文單就「前殖民強權的語言」這個分類來加以探討、比較。 南美洲「前殖民強權的語言」共五個: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巴西)、英語、法語和荷蘭語。
Thumbnail
你知道如果用語素來看語言,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現象嗎?這章要和大家分享如何釐清詞和語素的關係,進一步分類不同語言。
Thumbnail
秋離是哭砂的台語版,最愛那句:總是有人愛先講順行
Thumbnail
樂浪以葡語、英語及漢語,加以整理、歸納並比較世界上許多語言、語族及語系,可讓我們對語言彼此的關係更加了解,促進相互理解、包容的人文關懷
Thumbnail
智庫上一篇是介紹Ruchir Sharma對今年政經科技產業趨勢的預測 本篇則是回到源頭 介紹他2012年一出版就廣受注目的好書 誰來拯救全球經濟 (Breakout Nations) 中提出的預測和某些重要觀察新興市場政經發展的法則 從本文介紹的六個國家的政經現況 再去對照此書 便可知作者功力不凡
上次我們講到我們台灣與歐美國家截然不同的土地使用方式,雖然台灣的住商混合模式令街景與交通秩序管理不易,同時因台灣房價所得比高出先進國家許多,就覺得台灣生活環境不佳。但這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實也讓台灣的生活機能好過世界上許多國家,同時治安也比較容易維持。 整齊的代價 而其他國家無論是開發中國家還是先進國
Thumbnail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劇情主要圍繞位於臺灣農村的「葛洛伯文創藝術中心」及其周邊人物所發生的故事,主要角色皆為社會中被忽略的小人物──打零工的自由業者、拾荒者和無家者。透過電影將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所衍伸的價值觀,和社會上層的奢靡腐敗赤裸地呼應,形成強烈的對比。
Thumbnail
為什麼在學校會有班級同學的罷凌,在職場會有同事間的罷凌?罷凌除了要有強者與弱者,還需要一群跟隨者與模仿者。構成集體罷凌的人性,其實就寫在我們的大腦裡。 心理學家發現,只不過是用顏色分類,就會讓小小孩產生「我們一國、他們一國」的區隔,對同類的好感度增加,也會傾向認同、模仿同類的行為。
Thumbnail
如果讓鹽分地帶的詩人們排排站,按作品數量的多寡排序,位居第一的人名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不是其中被公認詩作藝術成就最高的郭水潭,也不是積極寫作而後轉向政治文史參與的吳新榮,而是有「憤怒的詩人」之稱的前輩作家——林芳年。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假如改用語言來劃分國家,有些國家會被分掉而消失,而有些國家會更加擴大。以南美洲為例,這裡的語言可分成三大類:前殖民強權的語言、原住民的語言和移民社群的語言。本文單就「前殖民強權的語言」這個分類來加以探討、比較。 南美洲「前殖民強權的語言」共五個: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巴西)、英語、法語和荷蘭語。
Thumbnail
你知道如果用語素來看語言,會發現很多不一樣的現象嗎?這章要和大家分享如何釐清詞和語素的關係,進一步分類不同語言。
Thumbnail
秋離是哭砂的台語版,最愛那句:總是有人愛先講順行
Thumbnail
樂浪以葡語、英語及漢語,加以整理、歸納並比較世界上許多語言、語族及語系,可讓我們對語言彼此的關係更加了解,促進相互理解、包容的人文關懷
Thumbnail
智庫上一篇是介紹Ruchir Sharma對今年政經科技產業趨勢的預測 本篇則是回到源頭 介紹他2012年一出版就廣受注目的好書 誰來拯救全球經濟 (Breakout Nations) 中提出的預測和某些重要觀察新興市場政經發展的法則 從本文介紹的六個國家的政經現況 再去對照此書 便可知作者功力不凡
上次我們講到我們台灣與歐美國家截然不同的土地使用方式,雖然台灣的住商混合模式令街景與交通秩序管理不易,同時因台灣房價所得比高出先進國家許多,就覺得台灣生活環境不佳。但這樣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實也讓台灣的生活機能好過世界上許多國家,同時治安也比較容易維持。 整齊的代價 而其他國家無論是開發中國家還是先進國
Thumbnail
《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劇情主要圍繞位於臺灣農村的「葛洛伯文創藝術中心」及其周邊人物所發生的故事,主要角色皆為社會中被忽略的小人物──打零工的自由業者、拾荒者和無家者。透過電影將他們在艱難的生活中所衍伸的價值觀,和社會上層的奢靡腐敗赤裸地呼應,形成強烈的對比。
Thumbnail
為什麼在學校會有班級同學的罷凌,在職場會有同事間的罷凌?罷凌除了要有強者與弱者,還需要一群跟隨者與模仿者。構成集體罷凌的人性,其實就寫在我們的大腦裡。 心理學家發現,只不過是用顏色分類,就會讓小小孩產生「我們一國、他們一國」的區隔,對同類的好感度增加,也會傾向認同、模仿同類的行為。
Thumbnail
如果讓鹽分地帶的詩人們排排站,按作品數量的多寡排序,位居第一的人名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不是其中被公認詩作藝術成就最高的郭水潭,也不是積極寫作而後轉向政治文史參與的吳新榮,而是有「憤怒的詩人」之稱的前輩作家——林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