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小時候在你撞到門或撞倒地板的時候,有沒有一個長輩會打門或地板,說它「壞壞!」?
有時候要養成孩子負責任的態度,就要從小細節開始,像是我們經歷到打門或地板的事件,原本長輩是希望透過處罰對方(門或地板)來讓你感受好一點,但這無形之中傳達了一件事:「都是它(門或地板)的錯!」,也並非是說這點小事讓孩子養成不負責的習慣,然後我們就改變這個行為,而是我相信這些生活中的小事,會堆跌出孩子的習慣,因此需要調整的可能是對於負責任這件事的「態度」。
說到「責任」就得提到「自由」。有句話是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可能是我們人類最嚮往的一個東西,但自由背後緊密連結的則是責任。當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則我們就該為我們的選擇做負責。
臺灣的早餐店有各式各餐點,你今天點了鮪魚蛋餅配豆漿,你就得承擔這個組合好不好吃的責任,你也同時要承擔不能點飯團配奶茶的影響;有人說:「那我全部點不就得了?」,也可以,那你也需要承擔選擇全部所損失的金錢以及短時間內吃下這麼多早餐的責任。
因此,選擇的自由,常伴隨的是責任。
我常聽許多家長會擔心自己的管教方式會使孩子變媽寶。而媽寶很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難以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進而讓他「難以做決定」,因為他擔心的是做完決定後所需承擔責任的壓力。
那麼,在生活當中我們該如何嘗試讓孩子學習負責呢?我們可以做的兩個部分是:「適度給予自由」、「成為孩子的後盾」。前者比較容易,後者則需要練習。
「適度給予自由」要強調「適度」這件事,並不是今天想讓孩子練習負責,就全部事情交給他選擇。孩子的大腦還在發育成熟,難以事事有合宜的判斷,他需要父母親的一些規則框架來協助他做決定。因此在一些小事情,如選擇飲料、食物、是否要參加球隊、看電視幾分鐘後寫功課等,這些可以與孩子討論,孩子有越多的參與,代表的是他越多負責任的可能,因為他擁有一部份的決定權。如果你想做更多,建議可以跟他討論一些事情的準備與後果,例如參加球隊需要付出的時間與犧牲的事情,大人的討論可以幫助孩子有更多現實感,也可以讓他更瞭解自己做不做的到,進而影響到他負責任的程度。
「成為孩子的後盾」則是我們比較少做的。我想強調的是孩子在還沒辦法完全為自己行為及情緒負責時(特別事情緒),我們可能鼓勵他去做一些挑戰,例如去參加比賽、擔任班長、加入球隊等,在這過程中,他必定會經驗到許多賦能感、有價值感,但也同時會經歷到失落、難受、憤怒、猶疑等情緒。此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告訴他「我當初叫你去XXX,你就不聽」,我們要安耐住對孩子的心疼,然後試著同理他的感受與狀態,讓他知道這是人生當中的寶貴經驗,且做為家長的我們會陪伴你度過這些時刻,讓他覺得安心、被支持。
總的來說,負責任其實是一件很有勇氣的事,因為他需要承擔決定後許多的後續影響,是好、是壞,都是要自己去承受。而在這條路上,當父母的我們可以成為他學習負責好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