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培養自己不論是在台灣、還是在國外,或是產業結構劇烈變動下,都能養活自己的能力。萬一哪天被迫出走台灣,或是重新尋找產業定位,手頭上的輕資產跟腦袋中的無形資產,讓自己就算跟原本的環境脫節,也能在外頭生存。
此篇將延續「帶著走」的專業技能前提下,以「根留台灣」,並與世界接軌的角度,思考職涯可以考慮的產業方向。
台灣實體產業的限制
從經濟角度探討,台灣是個缺乏資源、市場規模有限的小島,以出口貿易導向為經濟主體,只要國際局勢有什麼風吹草動,容易影響實體產品的進出口關稅。
不論是逆全球化還是區域經濟體,台灣在國際上沒有主導地位,只能隨波逐流,隨著許多區域經濟體無法加入,面對的關稅壁壘,將會逐漸侵蝕台灣實體產業的競爭力,長遠來看,台灣經濟發展終將受阻。
實體產業在台灣發展的侷限實在太多,當然不是一竿子打翻整個實體產業,在這邊主要針對的是傳統製造商以及「實體」高科技產業。
傳統製產業講究以量制價的生產規模,生產重心從以前的歐洲→美國→日本、台灣→中國→東南亞、墨西哥,不外乎就是追求豐富低價的原物料、廉價大量的勞動成本、各國優惠政策、進出口關稅優惠等。
「實體」高科技產業又是指哪些呢?主要指的是製造科技「硬體」的產業,像鏡頭、電腦、平板、智慧型手機、半導體等,台灣的高科技產業,主要強在「硬體」而非「軟體」的製造上,相對於目前數位科技為主的產業趨勢,台灣以硬體為主的高科技產業,我又把他稱做-傳統高科技產業。
產業會考量各種宏觀因素,找到最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傳統高科技產業,所面臨的問題跟傳統製造業大同小異(成本、規模、產業群聚、市場等),不然台積電也不需要被逼得去大陸設廠,更何況是其他在外地設廠的台商,在許多實體產業外移的背後,都有它總體戰略上的考量。
只要台灣的經濟主體是出口貿易導向,實物上的關稅是免不了的,但有樣東西可以跳脫實體所面臨的種種限制,而且不論是進口至台灣,或是出口到國外,本身的流通不需要任何關稅,那東西就是-數據。
虛實為后,數據為王
數據無國界,只要連上網,即可以跨領域、跨時區、短時間傳輸,重點是數據不像實體商品一樣需要繳納關稅,便可以自由出入國界,論比自由度與彈性都比實體物品更佳。
還記得前幾年吵得沸沸揚揚的「工業 4.0」嗎?主要核心觀念就是藉由「虛實整合」來達到「智慧化/智動化」生產。當4.0效應從工業開始蔓延開來,隨之衍生出來許多產業,也開始「各種產業 x.0 」,主軸不外乎都是圍繞著「虛實整合」探索新的營運模式,嘗試各種產業創新。
「實」指的是看得到的有形之物,像是機械手臂、電腦、機台、手機等;「虛」則是搭載在實體上的系統或是軟體,前端為使用者介面,後端則是管理者平台,主要用來收集、管理、加工數據,藉由處理數據得出的結果,供需求者進行現況分析、作業優化、支援決策等作用;互聯網在虛實兩者間,扮演著傳輸數據的「橋樑」。
數據做為虛實整合中的關鍵因子,當虛實兩者間整合後,數據在兩者間流通,這些數據就像原物料一樣,藉由互聯網這條高速公路,將數據送到各個系統中,把數據加工處理成有用的資訊,最終讓需求者進行商業運用、產業優化,或是進行更高階的數據演算應用。
就像在製造與銷售的基礎上,後來又細分出行銷產業。虛實整合之後,接下來跟數據有關的專業,就是屬於虛擬世界中的製造業者-數據業該做的事。
下一個新興產業-數據業
- 實體產業在台灣已經有了相當的技術,但台灣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體產業終有極限,因此要趕緊在現有的基礎上往「虛」、「橋樑」以及「數據」技術的發展,讓台灣未來的競爭優勢由實轉虛、轉整合、轉數據。
- 實體產業要發展,必須先建構基礎設施;數位世界也一樣,眾多工程師在各產業建置系統與軟體,構建數位世界的「基礎設施」,只要數位世界的發展尚未看到盡頭,系統/軟體工程師現在不閒多,未來也不閒少。
- 當未來構建基礎設施的工人多了,基礎建設也到一定規模後,數據量開始湧現,才發現沒有足夠的專業人士進行數據加工與處理,難保未來不會出現數位版的「製造業缺工」。
從現狀來看,程式導向的職涯,未來仍然會有人才需求;放長遠來看,數據業會是下一波崛起的產業之一。
如果現在看到了趨勢方向,趁早開始學習數據方面的知識,培養專業能力,並致力投身於數據產業中,這不也是另一種職涯選擇嗎?
不要害怕起步晚,許多還沒意識到的人,連起跑線上都還沒就定位呢!
最後用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當作收尾: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 Dambisa M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