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看太多教育、心理學這類的書會覺得很膩,內心會有:我不想再看了,不需要你來告訴我怎麼做,我現在只想用自己最直覺的方式就好!
但是最近看完「孩子與惡」這本書真的有種一直以來的疑惑被解開的感覺,邊看邊頻頻點頭:「原來是這樣阿!」
看看現在的旬旬,再想想自己的過去,馬上就有對照組出現了!
總之,內容會讓人想一直翻下去,也有很多精彩的案例,激推!
筆記:
★ 當孩子做了大人心目中的「惡」事,有時候在那個「惡」的背後,潛藏著超過大人常識的高貴情操。
★ 為了成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在小的時候必須玩過打打殺殺的遊戲,或有過殺死小蟲子的經驗,透過這些遊戲可以切身體會和平是什麼。
★ 孩子以立刻就會被發現的方式偷東西,是在向父母老師發送某種訊息。
在告誡孩子偷盜是一件壞事的同時,也要想辦法發現孩子的訊息。
★ 以善意為名的壓迫:
很多時候,大人「為了孩子的幸福」所做的事,卻導致孩子的不幸。
★ 孩子內心有些東西在萌芽的時候,其型態乍看之下彷彿是一種「惡」,但大人往往在看到它的轉變之前,就把它初生的芽摘除了。大人的「善意」就是如此強大!
★ 新的想法與創造性,和既存體系是不能相容的,一旦固執於既存的體系,很多時候它們就會被烙上「惡」、「錯誤」的烙印。
★ 自我實現的萌芽,常常是以「惡」的型態出現的。
★ 現在的學校教育把「盡快尋找正確答案」視為良善的價值,孩子受到越多這樣的訓練,發展新想法的可能性也就越受到傷害。
★ 嘗試新的探索,必須脫離既存的路線,踏在前人足跡未至的地方,這樣的路充滿危險,甚至被視為「惡」。一個人如果不夠堅強,沒有足夠的力量,以挑戰這種意義下的「惡」,那麼創造性與他是無緣的。
★ 正因為我們敢於給予孩子走在危險道路上的自由,創造性才能從中萌芽,承受這樣的危險度,正是大人的責任。
★ 大人若想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就需要延緩、保留善惡的判斷,並且承受善惡相對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身為大人,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與強度才行。
★ 大人其實可以更放心地相信孩子們的智慧。
★ 越是不安的大人,越沒有辦法信任孩子。
大人們把殘酷的故事改寫成比較和緩的樣貌,其實是為了減輕自己面對內在的真實所產生的不安,只是大多數人並沒有發現這一點,但是不論如何偽裝,孩子們都看得很清楚。
★ 如果都不讓孩子接觸任何這類殘酷的故事,孩子們會有什麼反應?可以想見,他們會自己創造出殘酷的故事來。
★ 當父母一味地只提供「健康無害」的故事,孩子就會自己幻想殘酷的故事,或者從其他的來源尋找這樣的故事,孩子們的靈魂欲求無限的自由。
★ 孩子們聽到「殘酷的故事」,會從內在去認識它,吸收它的意義,也因此失去了做殘酷事情的必要,對於殘酷沒有任何免疫力的孩子,反而會成為殘酷的犧牲品。
★ 所謂活著,就是走自己的路,所以,當一個人想要走自己的路的時候,是不容許任何人走在他前面,預先幫他規劃好路線的。
20211110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