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假免費、打工真打工
讀這本書之前只知道所謂的免費使用Facebook、Google等服務不是免費,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知道幫忙他們打工的人所拿到的報酬也稱不上報酬...
平台資本主義創造出許多巨獸科技公司,利用演算法與其平台媒合的服務,讓消費者可以得到想要的社交互動、影片推薦、交通運輸,彷彿雙方都是贏家,到底誰買單?
相關關鍵字: 微工作、次就業、人即勞務〈human as a servise,對應SAAS一詞〉、黑盒子式的勞動...
免洗人力
來自悲慘世界
本書從矽谷開始聊,談到許多產業解放人力是靠演算法,不過演算法的人工智慧背後其實是平常所戲稱的工人智慧,也就是有許多工作是層層外包到群包網站、血汗廠房,甚至流落到政府/公益性質的社會影響力外包,所以書中認為這種「難民產業複合體」相比「監獄產業複合體」的剝削有過之而無不及,發生在奈洛比機被拉貧民窟或是加爾各答的棚屋區,勞動者沒什麼餘裕抗議薪水低或市區罰權益保障〈p.15-16〉;對於想要躺下的人來說,也必須成為免費人力的免費受雇,勞動被去商品化。
身邊你我他
場景如果來到一般因為平台提供服務而有了不同選擇的就業者呢? 可以白天正職餐、晚上開車,或是全日自由選擇群包網站的勞務,主要的情形不外乎第三章所提到:
- 薪資低於一般基本生活所需
- 內容包羅萬象
- 被平台抽取費用,遇有爭議事件卻宣稱中立
- 彼此不認識破碎切割專案下的其他工作者
- 工作機會要爭取、限時完成
- 薪資需滿額才能領取,甚至可能莫名被扣除、凍結
- 壓低薪資的方式還有支付非金錢的獎勵---禮券? 代幣? 限制使用範圍,難以變現
無薪抗爭
第五章主要談到怎麼這些人就算組織起來,抗爭的方式也不同過去的破壞工廠、罷工、封阻交通要道,或許一時能靠論壇與外掛程式協助,直到被停權。主要訴求未必是更多的錢,基本的人權保障與福利更貼近生活,例如食物、居住、教育,也就是偏向社會主義、左派思想,其中一種說法就是「全民基本服務」,烏托邦式的想像
作者在後記提到,既然都是演算法,許多事務都遊戲化,那麼讓現在這裡面的人能夠真正有遊戲感該有多好? 為生活的工作那麼苦澀、辛苦,如果剛好符合專長、興趣的分派,而非搶破頭的耗時間,有效分配人力與工作不是很好?!
雜感
黑盒子的那段讓我印象最深刻,因為這代表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內容,當事人無從分辨道德性、也不清楚目的,唯有從外部觀點/企業視角才能清晰。例如書中提到辨識圖片為例,我們在瀏覽網站的時候經常遇到,好聽是辨識使用者是否為機器人,難聽就是幫助背後演算法學習,所以文字辨識的發展突飛猛進。圖片辨識也是如此,很多學齡前小孩就能辨識的圖片,為什麼要大費周章讓機器辨識? 因為成本考量,有了低成本的工人智慧為基礎,時間拉長以後,人工智慧的成本越攤越低,也未必需要道德考量,例如飛彈追蹤系統要辨識汽車、行人、電線桿,這些都是平常困擾我們的題目...
從使用者、投資者來說,我覺得平台資本主義沒有什麼大問題,畢竟是一個時代的現象/特色,真要說不對勁,恐怕就是關心社會福利、勞工權益、資訊安全等專家與公部門繼續追蹤與反思
延伸閱讀
將原本僱傭關係,改用承攬或委任的方式?
生活中有許多更直接與你我相關的職場生活,大家也可以藉由博客來事件思考自己的權益是否有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