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一句過去一個廣告詞:「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當爸爸的」,收藏這檔事兒,經常也是收藏到一定時日與數量之後,才被迫認真起來的。主動與被動的藏家最後總不能不面對藏、聚、傳、散的宿命。現代社會收藏關聯到的實務與法律議題,尤其複雜。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的《藝術收藏家手冊:從購藏及持有藝術品的權威指南》是由藝術史學者與律師,曾任國際拍賣公司主管,現任瑞銀集團藝術收藏負責人的瑪麗•羅澤爾(Mary Rozell)英文原著的中譯本。全書分為十章,幾乎是手把手地教導購藏、管理、估價、保險、儲運、展覽、出版、投融資、售賣、遺贈各方面的須知。從藏家的立場而言,是近年同類書籍裡最為全面且公允的,置入與業配非常少。作者的藝術史專業,也使得本書的風格與角度比一般金融與法律專家撰寫的收藏手冊多了一分藝術藏家的同理心。畢竟,像是展覽、出版、研究、推廣等兼具理性與感性素質,是與純金融理財截然不同的。
作者始終在國際藝術市場的第一線,所以書中的案例較能契合當今市場的脈動。比方說: 本書也提到了區塊鏈在藝術市場扮演的角色,可見一斑。這點對於與國際藝術潮流有相當的心理與地理距離的此間藏家尤其重要。至少比起坊間不少同類中文書籍舉的案例若不是多年前大眾媒體的報導,就是作者古老戰果的夫子自道。案例過時事小,若據以衍生藝術鑒藏方針與行動,保守地說是刻舟求劍;現代的比喻,不就是拿明朝的尚方寶劍斬清朝的官嗎?
本書的不足之處不容諱言:對於亞洲藝術收藏的大宗--書畫與中國骨董市場相關的特殊面相無力著墨可想而知;對於新媒體、行為藝術、數位藝術(包括NFT)的收藏議題無法深究顯而易見;索引尚稱詳實,可惜譯者沒有針對中文讀者習慣再準備依照筆畫編次的索引;書中照片完全未編號,我無暇比對英文原著,也不清楚原著的照片是黑白還是彩色。但是這本書設定為個人藏家與此間大多數的有藝術收藏的企業的入門手冊,我覺得頗為洽當。事實上任何工具書,尤其是紙本書,出版上架的瞬間都可以說已經過時。所以我對這本書的用法建議,是先作為標配,然後根據其中的議題再去尋找進階或更新的情報。而且這個行為應該化為行動與習慣--像我,就想要更新收藏的軟体系統了!總比事情發生時,才慌張上網搜尋問谷歌問ChatGPT弄得團團轉要來得切實,不會浪費律師、會計師寶貴的時間,更別提千萬別被金管會、國稅局開出鉅額罰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