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很怨恨,自己明明這麼努力,為何社會不給一點機會?這不是去教他們經濟學就有用,不要說是台灣,美國也一樣,正常的社會價值觀,都是鼓勵努力認真的人,終究會獲得報酬。事實就不是這樣,這就是全球化下右翼民粹主義興起的理由之一,不能用什麼失敗者去解釋。筆者很討厭失敗者這三個字,好像可以一語道盡所有狀況,總之失敗了。
什麼都沒準備,去做結果失敗。
準備許久,做了還是失敗。
萬全準備、努力耕耘、最終失敗。
哪一個最怨恨社會?答案會出乎意料,是第一個。
沒錯,講了半天,那些努力很久,也耕耘一段時日的第三類,真失敗後反倒不會成為反社會人士。因為第三類人很認真,有努力學習相關知識,才會成為這行業精英,意即對自己的失敗多半心裡有數。無論是成本估算錯誤、原物料暴漲、基本薪資調高等等,他們不會毫無概念。
道理我都懂,可是政府到底做了什麼?
在全球化下,第三類這類人的怨恨不是針對虛幻的政府,而是政策。由我們這些死大學生出去當官僚、智庫、學者制定的政策,最被這些認真打拼的人討厭。原因太單純了,去聊過就曉得,我們可以講出一大堆國際戰爭、運費暴漲、飼料價格狂飆,所以麵粉才會變貴。
那麼,難道他們不曉得?這些算創業過的微型企業、自經營者,經手有關成本的事項,不可能毫無所悉,差別在知道多少,有沒有辦法了解系統性的問題。
他們更重視的,是政府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又去做了什麼。
這些人不想聽幹話,什麼你只要努力就好,他們已經夠努力了,在自己能做的範圍想盡辦法。他們沒有千萬家產,為這家店投入許多,剩下的若是天命也罷,遇到疫情也只能認命。
只是,政府有沒有在能做的範圍內,盡可能去做到?
全球化下官僚更倚賴宏觀數據,基層資訊遠離決策圈
沒有合理與否,只有能否說服,他們知道飼料高漲,所以肉品價格會高,售價高自然影響生意。但政府有沒有去平穩物價,提高一些補貼價格,或者說實際去做些什麼,更加重要的是,「他們能否感受到,其實政府做了許多努力」?
這就是政治上,上層跟下層能否溝通的關鍵,有多少人會去努力解釋,而且是面對面的去講清楚?官方文宣、新聞放送,都不若自己認識的人講幾句。
全球化的弊病之一,就是讓官僚體系遠離基層,上層官僚與智庫,靠資料做研究,提出各種數據,政策這邊調一下可以促進A產業,那邊修修可以幫助B行業,但實際上到底有沒有用,真有做好田野調查,還是大規模收集資訊?
官僚化到一個程度後,主事者就會越來越不相信這種基層資訊,尤其是跟自己相信的不合時;若再跟政治問題掛鉤,與自己飯碗有關,更加不會承認。於是產生我們看到的現象,先進國家認為可以透過調整利率,或是增加一些貸款誘因,就能提高就業率,當數字回升後,更加能說服自己,整體宏觀調控不需要管那些小雜音,這一定都是個案。
對制度喪失信心,就容易被謠言操弄
所以當政論節目、名嘴名人,跳出來講一套看起來有道理,但其實鬼扯淡的說法,就容易取信於第三種人。他們的問題是不理解複雜系統,大系統下的子系統彼此不能互通,但會有連動關係,所以A部會拿預算做了一個很不討喜的甲計畫,B部會沒預算去做很討喜的乙計畫,他們就會認為兩者有關聯。
你怎麼解釋說不同部會的預算,有年度編列跟各種效應?聽不下去的。
直覺上就是認為,你可以全力推動甲計畫,我們生活所需的乙就被擱在一旁,理由何在?
而我們看到的狀況是,各國的官僚體系,透過專家學者的解釋,用盡各種媒體宣傳先作甲的意義,乙則是因為預算優先、世界和平、人類未來……等等要晚幾年,這怎麼聽怎麼像幹話。
直接說沒錢還比較乾脆。
編:稅收超徵就是這樣的議題,有概念的會知道編列預算後不能隨意流用。沒概念的你要怎麼跟他解釋這些錢不能換成營養午餐?(來源:蘇貞昌臉書)
這些自營業者,許許多多的小企業主,會對制度喪失信心,並認為有一個菁英階級在那邊圖謀私利,道理就這樣來了。尤其是當他們看到,甲計畫可以把知識菁英養得肥肥滋滋,那種憤怒感就停不下來。
另外兩類人的想法
好吧,我們來看看第一種人,什麼努力也不做,就去做到失敗的,是會怎樣。這種人屬於你給他金山銀山一樣不滿足,路鋪好給他走也會跌倒,但總覺得自己超爆幹強,沒當到大老闆都是國家社會總統害的。
就因為不努力,隨波逐流畢業,以為這點學歷跟技術可以做大生意,就因為完全沒有自知之明,才會認為當不了老闆都是別人害的。
相較之下第二類人,屬於大部分我們社會中的被動者,不會去主動理解太複雜的事情,也沒自信到認為是當資本家的料,但卻受到全球化的傷害最深。
第二類人對體制的信心動搖時間很緩慢,但一認定原因就不會更改,因為這類人非常相信自己的經驗。而要扭轉這些人的想法,筆者經驗是,你得自己下去說服,透過行動讓他們相信,你不是那群肥滋滋的菁英中一員。
然後,筆者這篇提的,都不是在指會來看這篇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