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以前,位處中國大陸周邊的民族/國家,大都先後及不同程度地接受過漢文和漢學的影響,而且使用了漢字,逐漸形成一個「漢文化圈」。
初期,這些民族/國家只有語言、尚無文字,自然而然就受到漢字和漢學的影響。後來,即使有了自己的文字以後仍然繼續使用漢文字、學習漢文化,而作為漢文化圈中的共同溝通交流工具。
朝鮮半島使用漢字的歷史開端,現在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了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一般認為可以追溯到紀元前後王國成形之初。漢字漢文,於韓國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依序傳入且流行起來。
從紀元前後漢字漢文傳入時起,一直到15世紀中葉朝鮮文字發明為止,將近1500年的歲月時光,漢字漢文始終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系統。這種現象,在整個東亞文化圈中,可說是獨有的。
在日本群島,漢字漢文的傳入,則始於公元3世紀。284年,朝鮮百濟學者阿直岐(韓國語:아직기)到了日本。翌年,受到阿直岐的介紹推薦,百濟學者王仁(韓國語:왕인)與辰孫王(韓國語:진손왕)等也到日本去。
王仁原來是中國漢人,漢高祖後裔,後來歸化朝鮮百濟。他到了日本之後,呈獻《論語》10卷及《千字文》1卷,這是漢文漢學傳入日本最早的歷史記錄。
與朝鮮半島的情況一模一樣,日本群島在古代還沒有文字,其使用文字自漢文漢學傳入時為始,所以最初所使用的文字自是漢字了。但與朝鮮相比,日本開始使用漢字的時間晚了許多。不過,日本發明創造自己的文字則比朝鮮早上很多。
日本奈良時代,著名學者吉備真備(日本語:きびのまきび)以遣唐使的身分遠赴中國留學18年(752年~771年),回到日本在太學執教,而根據漢字偏旁創製了「片假名」。
日本平安時代,著名學者空海(日本語:くうかい)依據漢字草書創製了「平假名」。
因此,大約在8、9世紀時,日本文字即已出現,比朝鮮早了600多年。
那時,神州大陸上的東北民族,有些自始至終都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她們或以較原始方法來記事,如東胡族、烏桓族,或者接受並使用漢字漢文,如鮮卑族、渤海族;有些一開始沒有自己的文字、後來才加以創製,如突厥、契丹、西夏、女真、蒙古等。東北民族創製自己的文字的過程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創製文字相當早,約莫在興盛時期就已經發明創造出來。
大陸東北、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從民族屬性及語言文字上來看,相互之間的關係接近,而且也都受到漢文化圈輻射影響,處境大致相同,然而,朝鮮文字的發明創造卻遲晚了很久。
而在東亞文化圈中,遲遲創製自己族群文字的還有越南。中南半島的越南,長久以來使用漢字,與朝鮮半島的情況幾乎一樣。
在13世紀上半葉,越南陳朝初年,曾經根據滇桂(現今的中國雲南、廣西)一帶土著所使用的俗字俚語創製了漢字別體--「喃文」,用來書寫俗俚方言。
但是真正的越南文字,卻要等到19世紀末葉擺脫中國的藩屬附庸而成為法國殖民地以後,依據羅馬拼音創制的越南文字才稱得上、而更晚於朝鮮文字。
越南語與漢語(中文)屬於同一個語系,因之古代越南人學習漢字漢文,相較於古代朝鮮人要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