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中持續的演化】
課程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裡面包含了教導,引導,共同討論,最明顯可見的是內在動機的強烈。
我們常常會擔憂的是孩子是被催著走,且不得不的學習。只要是被勉強的狀態,通常學習的胃口不會好。
從進入課程的討論之初,老師就從情境佈置,班級繪本的閱讀,和逐步的探索中,去感覺孩子的動機與興趣。
從這個過程到找到課程主題,得花去不少時間,但這個階段實際上又不可或缺。
因為少了討論而直接進入老師的帶領,就少了讓孩子可以思考的機會,
因此這個階段急不得,否則老師就很容易成為課程上的殺手。
其實,就像成人在給予時,很容易分不清楚「到底我給孩子給的對嗎?」、「到底這是孩子想要,還是我想要?」
這些都是成人在給予的過程中需要反思與覺察的。
中班森林家,最近課程已進入比較後階段的高潮活動。很多細節也順勢發展成為熱切地內在動機的演化。
通常在這種時候,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就感覺到孩子在興趣中的活絡。
這時只要稍微加以運用「學習飢餓感」的運作,孩子的興趣就會更明確的成形。
這之中有目標、有動機、有秩序、更有著期待的嚮往,這是在過去傳統教育中較少彰顯的部分。
團體寫生與持續地記錄是這個階段,每天生活中的「工作」。
在討共同論出來的指令中,我們看見孩子們每天都朝著三個項目的目標持續的記錄,植物在生長,
而他們也用著不同的方式在成長。
每一個過場,都是軌跡,而他們用了這些不同的紀錄方式,成為他們成長的一部分。
在上周五他們用了不一樣的方式記錄,孩子用團體合作一起完成後花園的全景圖。
而他們也邀請了黃老師來藝術指導,陪伴他們一起創作。
孩子在分享完後,各小組也為自己的創作訂了名稱。這周他們共同持續進行觀察,
讓孩子可以透過每天的觀察,覺察到不同面向的事物。
每一個活動的進行,不一定老師能夠全部擔負起他們的需求,所以老師也可能是個學習者。
而當老師有機會跟孩子一同成為學習者,是一件很酷的事。
對孩子來說,老師的不是全能,反而能給他們另一種視野。
原來老師也跟我們一起學習,所以「我與老師」可以一起努力學習我們不熟的,或不擅長的。
當這種時候,學生們就會邀請專家進入他們的課程,有時是學校裡其他擁有某種專長的成人,
有時是家長,有時是真的在某些領域被邀請進來的專家。這時候,學習的全面向,就被帶入更深的探索與研究中。
這階段孩子以「記錄」為主的課程進行,其實也講孩子帶入另一個層面的進展。
經過這幾次的紀錄與寫生,發現孩子的觀察能力進步許多,已能將現實與想像做區分。
而這次增加了團體寫生,對孩子來說也是新經驗。
孩子在創作時更能全面向的繪畫,不管是蠟彩、粉彩..或是單筆素描,這些不同素材完成的精彩的作品,
更讓孩子的視界中對於藝術與美感,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方案課程中的有趣,總是帶著深度的學習,與擴展。
這需要多方的努力與促成,而老師的與孩子的學習意願,所呈現的出來的內在學習動機,也挺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