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碗白飯,可以掀起這麼多人討論?因為流量
自從自媒體時代蓬勃發展以後,流量就變成每個人趨之若鶩,相互競爭較量的東西。大家都知道,有流量就等於被看見,被看見就等於有廣告,有廣告就等於有財富。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議題明明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可是卻能不斷衍伸出案外案的原因。
不只是白飯事件,網路現今的流行正是:哪裡有流量,就要去蹭一腳,就算事情還沒水落石出,加上幾句自己的評價,就又會變成全新的文章,小則能當作觀點分享,大則能成為爆紅文章。
一旦有人發現這是流量來源時,就會去撰寫相關議題,當有越多人來書寫同樣一個話題時,流量又被這些後來加入的人,捲出一波更大的熱潮,就像小海流最後捲成大浪一樣,一件小事最後也能變成全民討論的話題。
我認為這種現象大概是一種:自媒體的滾雪球效應。
多謝網路時代的來臨,人人都能對所有事情發表感受,才能造成這樣的現象。
之所以想分享這樣的心得,是因為最近在臉書上,不斷看到「為什麼一個白飯事件可以報導這麼久?」、「新聞到底夠了沒好煩」這樣的留言或貼文,才讓我臨時起意寫了這一篇。
老實說,這樣的效應其實是一把雙面刃。
好則可以讓那些不公不義的事情被揭發,壞則像一個單純的白飯事件,搞到雙方都被各自炎上。
尤其是那些沒有清楚對錯,只是各自立場不同的事情,更容易捲起效應。
因此,在自媒體流量的助長下,以後這樣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
我們身為閱聽人,唯一能做的只有兩件事情。
第一、不看就不會有流量,沒有流量就不會讓每個人都要湊上一腳。
第二、思考每件事情的背後,是否有值得我們注意、借鏡或學習的地方。
過去我也針對某些社會新聞寫過幾篇文章,不過通常不會書寫,關於事件本身誰對誰錯,而是從事件中去延伸思考,有沒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或者某些行為背後可能涵蓋的意義,去探討我們能如何覺察自我,避免犯上同樣的錯誤。
我想,這才是媒體時代,最值得善用的力量。
和過去相比,我們活在一個更自由開放的年代,但自由的背後,必須要有更多覺察與自律,才能讓世界往一個更美好的方向發展,我們也才不會,成為利用媒體卻反被流量吞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