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這個行,常會需要修改圖面,而有一些調整,是可以透過外部工具去做,在不改動原檔的情況下,更快的調整畫面,提交給客戶。
這件事看似快速又方便,只修改一次還好,但要是修改個兩三次,頭就大了,比直接進原檔改還要麻煩。
也就是原本以為的捷徑成了遠路,而且是很遠很遠的那種。
其實不只是工作,生活中也有許多捷徑可以走,例如:想減肥但是不想運動,所以選擇吃減肥藥或是絕食。
這些選擇,雖然可以快速達到目的地,但是,就必須承擔相應的風險,有可能客戶不只有調整一次,調了三四五六次;有可能吃了減肥藥瘦下來了,但ㄧ停藥又復胖了。
這樣前面的行動就等於是徒勞,讓人不禁懷疑,前面到底在忙些什麼?
風險意識很重要,至於為什麼一開始沒看出是遠路,以為是捷徑呢?
只能說「懶」會讓人忘了風險,甚至不去規避風險,再加上一點僥倖心理,覺得自己是超級幸運星,自然就會去忽視風險。
捷徑之所以為捷徑,就是你只看到了它可以快速到達目的地的好處,卻沒去思考相應的代價,有可能地形更為崎嶇,或是人煙稀少,萬一車子有狀況也難找到人求救等等的。
任何事情都有代價,承不承擔的起,決定了你要不要走這條路。
這端看你承受風險的能力,假如你用了外部工具修改圖面,結果客戶一次過關,那就恭喜你成功省下進原檔修改的時間,呀比!提早收工。
但假如客戶修改超過三次,已經超過你進原檔修改時間的好幾倍,那你從走捷徑變成了繞遠路,花了比原本還更多的時間,這樣的風險是能承受的嗎?
我個人是偏好從源頭改起,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客戶,下一秒會提出什麼要求,如同你無法預測生活下一秒會出現什麼挑戰,做好風險管理,踏實的走每一步相對是更穩健的。
不一樣都是快速到達目的地嗎?
是,就結果來說是一樣的,但出發點和動機不同。
目標導向因為知道最終的目的地,所以從A到B的路徑都算好了,這條路徑不一定是最快的,但一定確保能到達B。
而捷徑思維則會依據,哪一條路會最快而選擇它,但卻沒做風險評估,導致於最後走了更遠的路,或反而離目標更遠,花費了更大的力氣才到目的地,反而得不償失。
人生處處都是捷徑的誘惑,如何判定靠風險評估,
要不要走則是看智慧。
你有沒有走過捷徑呢?
歡迎留言跟我分享~
也歡迎你來收聽Pocast,我們下篇文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