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所有的人類全都消失,世界將重返回一萬年前的豐富生態平衡狀態。而如果昆蟲消失殆盡,我們生存的環境將因此崩潰失序。
—愛德華・威爾森,美國生物學家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於環境的破壞,已經達到了無法再忽視的地步。節節上升的氣溫、越來越頻繁的極端氣候,大量消失的物種,不只是人類傷害地球的明證,同時也將自己一步步逼入絕境。然而,或許是因為牠們外型不討喜,在關於環境議題的討論中,昆蟲類的關注與討論並不算是主流,但在在這本作品中,昆蟲學家戴夫.古爾森清楚地向讀者警告,若是少了這群不起眼的存在,我們的文明甚至是地球整個生態,都將會迅速崩毀。
《寂靜的地球:工業化、人口爆炸與氣候變遷,昆蟲消失如何瓦解人類社會?》以昆蟲為主題,書名不只致敬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1962年的作品《寂靜的春天》,由但一個季節「春天」進展到整個「地球」,似乎也隱喻著人類活動影響的層面越來越大,情況也變得更加急迫。
在21個章節當中,作者一步步從昆蟲的重要性開始講起,談到昆蟲明顯減少的種種跡象,背後可能的原因,最後則用「我們能做什麼」作結。邏輯性的論述,加上翻譯盧相如、植物病蟲害學者鄭明倫審訂內容的助攻,讓議題變得更加清楚、平易近人;而穿插在篇章之間的昆蟲小知識,不只讓讀者認識更多奇異的昆蟲,並且一次次地對這些生物的奧妙感到驚奇。
「昆蟲有必要存在嗎?」尤其是想到蚊子、蒼蠅等,刻板印象中會認為是害蟲、疾病傳染源的昆蟲,許多人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而部分宗教強調人是「萬物之靈」、「萬物主宰」或「神之子女」的宗旨,或許也更助長了人類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萬物都必須「服務」人類、並且可以被人類所操縱的思維。
相反的,在強調牠們對於生態系的「貢獻」、以資本主義經常使用的「金錢價值」來衡量昆蟲重要性的同時,作者也不禁反問:「牠們的存在,真的必須要有『意義』嗎?」
「我們下意識認為電影《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中的外星人無權奪取我們的星球,但我卻不禁納悶,當紅毛猩猩見到牠的森林家園被推土機夷為平地時,牠會怎麼想?
你還記得小時候身邊的環境是什麼樣子的嗎?在閱讀《寂靜的地球:工業化、人口爆炸與氣候變遷,昆蟲消失如何瓦解人類社會?》的過程,總會讓人回想自己過去與自然的經驗,儘管作者表示人的記憶並不夠精確,但僅僅就我們錯誤的印象,還是很難不驚覺周邊生物的變化,尤其看著屏東市區越來越多荒地開始鋪上水泥、建成停車場,更讓人感到不安。
相較於過去會強調未來可能出現的災害,種種跡象已經開始顯示,我們有很大的機率在有生之年就自食其果。儘管許多人會以「下一代」作為呼籲環境保育的口號,但在人們逐漸開始把重點聚焦在自身的同時,或許我們該問的是:「我們希望給自己一個怎樣的未來?對此,我們又該如何作為?」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AALRj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