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已死...額,又復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辯題:網路文學增添/減損文學的價值

思考歷程

首先需要確認,命題中的「網路文學」是指網路上的文學(著重於載體的差異),抑或是指一種新興的網路文學(著重於文學類型的差異)?筆者認為應該是指前者,因為我們似乎很難說,網路出現前就已經實體出版過的作品,再被放上網路後就一定不是網路文學,故後續的討論也將著重在「網路作為文學載體」所帶來的影響。

一個比較需要注意的細節會是,主張任何利弊時,必須緊扣「網路作為文學載體」所帶來的影響,而不能淪為廣泛討論「網路」所帶來的影響,舉例而言,假如我們全面禁止人民透過網路「發布/接觸」文學「內容」(亦即,剝奪網路的「載體」特性),可以想像,人民仍然可以做到其他相關的交流,如在社群媒體討論對於特定作品的評價,而筆者認為,這類行為所帶來的影響,嚴格來講就不能算是該命題所希望討論的範疇。

一、正方可能主張什麼?

  • 文學的接近使用門檻降低

網路作為文學的載體,最大的特點便在於它無遠弗屆的傳播特性,由此,一方面,作者能夠更輕易地進入文學創作領域,透過低門檻的管道讓大眾更容易知道自己,快速提升作家名氣等;另一方面,讀者則可以更容易地接觸各類文學作品,而不受限於出版方的侷限,甚至能解除時間、地點所帶來的限制,隨時隨地自由地閱讀想了解的文學作品,總體來說,對於文學領域的發展可以說注入了一股多元發展的新興活水。

二、反方可能主張什麼?

  • 品質不一的作品過度氾濫

既然網路帶來的潛在優點是多元開放,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出版方的侷限,反過來也可以說,網路上的文學作品勢必少了一層層的編輯審閱,不管在內容的細緻度或架構的完整度上,都可能少了專業人員的協助把關,導致品質不一的作品氾濫於市,甚至藉由網路的便利性對實體作品帶來強大的競爭壓力,一定程度地壓抑作品間的良性發展,影響文學的價值。

不過筆者認為,這個觀點相對不夠嚴謹,畢竟網路文學所面臨的是全面的市場檢視,相較於實體出版作品,初步只需要面對編輯的檢視(畢竟一旦出版就要等「市場」買回家才看的到內容),網路文學可以說是在更嚴密的篩選體制之下相互競爭,若它們繼續留存是因為受大眾喜愛,那我們似乎很難去說,這樣的作品勢必具備較低的文學價值。

論述嘗試

網路文學減損文學的價值(反方)

問候在場各位,文學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環,由古至今傳承了無以計數的豐厚意義,在過往,由於口語及聲音無從被流傳於後世,紙本便肩負起了長久流傳、廣泛傳播的媒介功能,乘載著無數的思想與記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影音傳播的技術日新月異,紙本媒介的舊有象徵也被取代,因此,我們必須換個角度重新省思,在現今社會下,紙本作品的意義究竟為何?

筆者認為,相較於聲音及影像預先加諸的傳播語調與對作品的優先詮釋,文字的傳播自始是「中性的」,所以當我們在閱讀時,能夠按照自己的步調、想像的情景與語調,去創建與詮釋所接收到的閱讀體驗,而不受他人先一步的影響,這也是所謂「作者已死」在當今的核心展現之一:透過中性的文字傳遞,讀者得以掌握一定的詮釋空間,施展體驗上的主體性,也因而,不同人對於書本在認識與感受上的差異,可能來的比影視作品差距更大。故這也是,當今紙本作品的核心意義所在。

一、使用門檻降低的影響?

透過網路的即時傳播特性,作者可以隨時隨地發布新作品,並即時地和讀者交流互動,看似提升了文學創作的自由度,讓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著名的作家,然而,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即時性存在,「作者已死」的概念便不復存在:不僅在實際上作者有即時性的管道可以回應讀者;即便作者不主動回應,在讀者的想法上,也會因為網路的特性,產生對於「訴諸作者想法」的期待與傾向,導致原本中性的文字傳播,開始有了潛在的「正確答案」,進而限縮讀者詮釋的主體可能,減損文學發展的價值。

有人可能認為,這樣的即時性反而能促進更多方的討論,其實也是提升了讀者的詮釋空間,但一來,這個特點並非源自「網路作為文學載體」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試想,即便我們禁止人民發布作品,還是可以做到討論作品一事,所以這個論點實際上不在該命題的討論範疇;二來,筆者認為,自由討論的核心在於「多元」存在的前提,而當網路媒介的「隱喻」為讀者植入應該「訴諸作者想法」的傾向時,真正的自由便已不復完整。

二、接近門檻降低的影響?

另外,在讀者的角度,網路的傳播特性使得我們得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侷限,隨時隨地都能進入閱讀的世界。然而,這樣的發展其實很大程度地扁平化了對於「書」的想像:筆者認為,書所帶給我們的不只是「資訊」,而是一種「思想的自由度」——實體書籍象徵的是一種對於生活的「脫逸」(所以我們會說彷彿進到不同的世界),更是一種對於閱讀的全面「體驗」。當閱讀的媒介轉移至手機等設備上時,各種其他隨時可能打破閱讀體驗的功能,都是對於「書」的真正意涵的消弭,這點也可以從閱讀器的發明中獲得頭緒——正因為人們認同閱讀需要一種更完整的體驗,所以創造了拔除其他功能的純閱讀器。

但閱讀器本身其實也沒辦法傳遞「書」的核心特性,畢竟「紙本」跟「電子裝備」在媒介的「隱喻」上便截然不同,前者象徵了「慢、溫度、深刻」;後者卻反映了「快、冰冷、表面」,就像我們會說進到書店心會跟著慢下來,但如果我們進到閱讀器店,卻很難有類似的感受。

此外,從跟「載體」間的「關係」也可以發現,網路的發展早已大幅度地消弭了「書」的核心價值:像我們對書會用藏書票代表一種獨一無二的擁有,但對電子書卻只有對冰冷資訊的渴求,所以我們甚至會聽說書的podcast、會查懶人包等等,可以說,我們早已不是在看「書」,而只是在看「資訊」罷了......。

博恩曾表示,他認為放上YT的表演片段其實割裂了一場表演與觀眾之間的氛圍與獨一無二的關係,相信對於舞台劇、演唱會,或任何藝術類型來說,其實都會認同這樣的看法:當體驗的呈現被解構成失溫的資訊,那就已經不再是原本的藝術本身了。很多人認為,網路讓文學增添了一筆便利性,但筆者始終認為,書,本來就不是要給你方便看的,閱讀與文學所帶來的價值,更不是幾句資訊所能完整體現的。總上所述,既然同樣的內容,當媒介從紙本書籍轉移到網路科技,不僅會消弭原有的各種意義,也沒辦法真正帶來更多的好處,那麼可以說,網路文學確實會減損文學的價值。

或許,閱讀的不便利本身,
就在告訴我們,
有些感受自始不能也不該外於時間去體會。

#只寫原本心證不認同的持方

3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哲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會跟伴侶坦承黑歷史嗎?關係中的掙扎往往來自自我和解的困境,或許,我們追求的只是......。
離婚應該有冷靜期嗎?聽起來超限制自由?讓我們從弱勢保障與自我意義出發,探討不一樣的可能。
你接觸過辯論嗎?在每次尋找觀點的過程裡,我們都在嘗試拾取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
你會跟伴侶坦承黑歷史嗎?關係中的掙扎往往來自自我和解的困境,或許,我們追求的只是......。
離婚應該有冷靜期嗎?聽起來超限制自由?讓我們從弱勢保障與自我意義出發,探討不一樣的可能。
你接觸過辯論嗎?在每次尋找觀點的過程裡,我們都在嘗試拾取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創作結束後的文本,就像是長大離家的孩子。父母當然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所預期,但孩子不可能完全變成期待的樣子。作者創造了文本,而讀者群提供了更多視角,讓我們得以更加了解這個孩子。謝銘祐與陳世憲老師肯定深知這一點,那為什麼當國民黨徒引用其作品時,他們卻這麼不滿?
Thumbnail
此兩份公文係作者本人為受文者,今掃瞄公開給有需要之付費讀者(使用者付費),後續文章並將進行白話解讀及因果分析 絕大多數未涉獵之民眾或有意創業之創業主,均將商標之「申請」及「註冊」混為一談,需經多番口舌或講習方才領悟其名稱及因果邏輯。本篇有實際公文,不怕看公文且領悟力強的讀者,前後對照當能瞬間意會!
作者已死 The author is dead·上次編輯在5月5日·閱讀時間0分鐘儲存 作者已死 The author is dead 我以我的視角 寫了一篇文章 你不以為然 你說 你覺得 這邊該這樣 那邊該那樣 是啊 都是你覺得 這世界該為你所生 以你聰明才智 你深深覺得
Thumbnail
看了理財書就真的會理財嗎?看了保健書你就會變醫生嗎?看了食譜就會變大廚嗎?陌生的作者、冰冷的文字,根本無法說服閱聽者甚麼事。關鍵是,你是否自願想要相信這件事?或者你的觀念本來就如此?只是剛好有其他人的文字符合你的心意而已?
Thumbnail
因為在寫作定位之前,我們所面臨到種種的困難,最麻煩的就是面臨「內捲化」(Involution)的情況,在「人人都是作家」的過度競爭時代,例如就算你是最紅的醫師出了暢銷的保健書籍,也難保證有沒有其他人來檢視你的理論,或是明天又蹦出一個美女名醫,因為我們隨時都處在競爭之中,無人能逃過這個現象
Thumbnail
「老師,你有問過作者本人是這麼想的嗎?」課堂檢討閱讀理解題目時,常遇到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或是大考公布國文考題後,就會看見新聞報導,連被選入考題的原著都寫不出答案!然而解析文學作品以作者意見為尊真的是大忌,這不只是因為「作者已死」的問題,而是有的時候你問了作者,甚至還會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答案....
Thumbnail
我看著畫面中,不論是文字跳動、句子前進或是段落增刪,有著時快時慢,時出現時消逝的韻律,還不時出現小叮嚀的提示語,像是美麗而無聲的電影。我不禁感嘆,當文章不只是一個人的靜態技術,而是一門集合眾人的動態藝術,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浪潮?如何保有自我?又該如何決定文章真正結束的時刻?
Thumbnail
參觀傅鈺老師畫展,老師表示這次作品刻意不上名稱,不想讓觀者被作品名稱侷限,而她在觀者的反應中,也得到很多有意思的想法。 很奇妙的,總覺得這幅作品在說話,然後,應該有另一幅與他應和才是。所以看著這幅畫,會想問,然後呢?下一幅在哪? 羅蘭巴特所說的「作者已死」雖然指的是文本,但其後擴展到其他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本篇為個人觀影/閱讀心得,夾雜個人意見、可能有雷並且還很長,請酌情閱讀) 等了很久的《她們》,從去年看到第一支預告就開始期待。上映首日立刻跑去看;看完之後把書買回家重讀;讀完又忍不住一直google原作Louisa May Alcott,這才發現原著背後的精彩:作者根本就討厭這本書.....
Thumbnail
一部以孩子與狗為主角的電影,卻引起「各路豪門各自註解」⋯⋯你信哪一個? 同樣的文本隨著不同讀者前進到不同的目的地,而深刻的詮釋之旅,將充滿新奇、且又嚴謹合理的風景。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創作結束後的文本,就像是長大離家的孩子。父母當然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所預期,但孩子不可能完全變成期待的樣子。作者創造了文本,而讀者群提供了更多視角,讓我們得以更加了解這個孩子。謝銘祐與陳世憲老師肯定深知這一點,那為什麼當國民黨徒引用其作品時,他們卻這麼不滿?
Thumbnail
此兩份公文係作者本人為受文者,今掃瞄公開給有需要之付費讀者(使用者付費),後續文章並將進行白話解讀及因果分析 絕大多數未涉獵之民眾或有意創業之創業主,均將商標之「申請」及「註冊」混為一談,需經多番口舌或講習方才領悟其名稱及因果邏輯。本篇有實際公文,不怕看公文且領悟力強的讀者,前後對照當能瞬間意會!
作者已死 The author is dead·上次編輯在5月5日·閱讀時間0分鐘儲存 作者已死 The author is dead 我以我的視角 寫了一篇文章 你不以為然 你說 你覺得 這邊該這樣 那邊該那樣 是啊 都是你覺得 這世界該為你所生 以你聰明才智 你深深覺得
Thumbnail
看了理財書就真的會理財嗎?看了保健書你就會變醫生嗎?看了食譜就會變大廚嗎?陌生的作者、冰冷的文字,根本無法說服閱聽者甚麼事。關鍵是,你是否自願想要相信這件事?或者你的觀念本來就如此?只是剛好有其他人的文字符合你的心意而已?
Thumbnail
因為在寫作定位之前,我們所面臨到種種的困難,最麻煩的就是面臨「內捲化」(Involution)的情況,在「人人都是作家」的過度競爭時代,例如就算你是最紅的醫師出了暢銷的保健書籍,也難保證有沒有其他人來檢視你的理論,或是明天又蹦出一個美女名醫,因為我們隨時都處在競爭之中,無人能逃過這個現象
Thumbnail
「老師,你有問過作者本人是這麼想的嗎?」課堂檢討閱讀理解題目時,常遇到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或是大考公布國文考題後,就會看見新聞報導,連被選入考題的原著都寫不出答案!然而解析文學作品以作者意見為尊真的是大忌,這不只是因為「作者已死」的問題,而是有的時候你問了作者,甚至還會得到一個完全相反的答案....
Thumbnail
我看著畫面中,不論是文字跳動、句子前進或是段落增刪,有著時快時慢,時出現時消逝的韻律,還不時出現小叮嚀的提示語,像是美麗而無聲的電影。我不禁感嘆,當文章不只是一個人的靜態技術,而是一門集合眾人的動態藝術,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浪潮?如何保有自我?又該如何決定文章真正結束的時刻?
Thumbnail
參觀傅鈺老師畫展,老師表示這次作品刻意不上名稱,不想讓觀者被作品名稱侷限,而她在觀者的反應中,也得到很多有意思的想法。 很奇妙的,總覺得這幅作品在說話,然後,應該有另一幅與他應和才是。所以看著這幅畫,會想問,然後呢?下一幅在哪? 羅蘭巴特所說的「作者已死」雖然指的是文本,但其後擴展到其他的藝術作品
Thumbnail
(本篇為個人觀影/閱讀心得,夾雜個人意見、可能有雷並且還很長,請酌情閱讀) 等了很久的《她們》,從去年看到第一支預告就開始期待。上映首日立刻跑去看;看完之後把書買回家重讀;讀完又忍不住一直google原作Louisa May Alcott,這才發現原著背後的精彩:作者根本就討厭這本書.....
Thumbnail
一部以孩子與狗為主角的電影,卻引起「各路豪門各自註解」⋯⋯你信哪一個? 同樣的文本隨著不同讀者前進到不同的目的地,而深刻的詮釋之旅,將充滿新奇、且又嚴謹合理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