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標題可能下得有點聳動,不過我倒是希望所傳達的訊息不是否定自己的努力,而是要看清本質上的問題。
國文課本我都精讀一遍了,為什麼依然抓不出考試的範圍?
社會科背得滾瓜爛熟,結果一項條約就考倒我了。
單字、片語明明平常累積的不少,結果還是很難寫出正確的引導式翻譯。
我想,以上問題,若是身為會考戰士的你,應該不陌生。
首先,我們先談談問題的本質—不過在這之前,我想先問問:你在遇到問題時的信心是否大打折扣?當學習上遇到問題,多數的同學會感受懊惱、低落,但「努力用功複習」這件事若你肯定自己已經全力以赴,那顯然問題就不是出在積極度,而是方法。所以不要自責,因為你不用在意自己是否積極,問題不是出在心態,而是該科目的本質。
接下來要呈述的內容,雖然多數是以考生為出發點,不過我在構思上發現也許亦能解決我們人生中大部分的事,所以可以參考一下。
問題就像地層一樣,用肉眼看有顯而易見的石子,但同時也有深不可測的地核,通常遇到問題,不外乎是為了達成某樣目標,而在過程、或是程序上,甚至是規則出了差錯,又或者不一定是差錯,而是執行順序交換了位置,而產生非預期的成果,既然結果不是我們期待的事情,我們多數會把它歸咎成問題。
不一定,但若真有一顆…嗯…在粥裡面,我也真的不敢吃了…
但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麼老鼠有辦法在粥內便溺?是蓋子沒蓋好?還是環境維持不佳引來蟲鼠?又或是鍋內其實裝有捕鼠器?還是根本就是刻意安排搞砸的?以上原因都是我憑空捏造的問題,但是在生活中這些問題的發生機率不會小於0.00001%,也許吧。
儘管我們做了再多的猜想,那碗粥真的也沒辦法吃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想的是:
而這些方法,要在下一個執行點前事先鋪成,先改變遊戲規則,再引導規則改變結果。
如果沒有一顆老鼠屎出現,你可能不會意識到家裡也許有很多潛在的鼠窟,各科的學習,在發生問題時先了解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想獲得什麼?我想吃一碗美味的粥,我不但要防範老鼠的侵佔、也要控制火候、調味,還有其它可能會影響到我味蕾的體驗。
學生時代的問題,雖然大多數都是屬於課業上的制式化問題,但是人的生活是動態的平衡、學習也是多方的通路交互作用而成,所以有時候確實也很難先預測可能會發生的問題(某些情況下可以,在遇到的樣本數足夠時,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情況都可以用以往的經驗法則去解決,這邊先暫不探討)
不過可以先透過自己的生活習慣,來反思在重複做相同或是類似事情的情況之下,可能會產生的問題有哪些?又或者一開始搞錯了目標方向,所以用了不合乎目標的規則來執行,最後導致不同的結果。可見目標明確非常重要,當你先了解目標,你可能就會預測絕大多數需要執行的手段以及工具,在面對問題的情境中,比較不會因為茫然而自亂了陣腳,當你有這樣的預防針之後,接下來我們就要深入探討問題的樣貌,並且了解,除了給自己心靈喊話之外,有沒有實質上的回饋是我們可以達成的?
人在低潮時,需要心靈上的極大撫慰,這個幫助非常的強大,強大到有時可能卻會蒙蔽你的雙眼,因為這彷彿告訴自己問心無愧了,終點已經提前抵達了、比賽提前結束了。
這樣的努力它是抽象的,這只能證明你在這件事情中「單純湊一咖」過,卻很難讓你獲得實質上的回饋,所以除了接收別人的言語鼓勵之外,更要了解問題的本質,才能透過規則來改變(改善)結果。
抓不出國文的重點是因為會考的國文科沒有範圍,出題來源多是文言文以及具有年代、歷史背景的國學常識,所以除了要抓出重要的國學常識之外,同時要有理解故事背景的精神以及決心,才可以熟悉每個典故取代死背的方式;
社會科的面貌不能把地理、歷史、公民三科當作是獨立事件,歷史上發生的戰爭地點,最終結果很可能跟地理科的遷徙位置有關;歷史發生戰爭後受益或失敗的一方簽訂的條約,某些程度上與現代的社會型態有相似的概念,所以社會科不能只是有背誦能力,而是需要具有統整能力、開放式學習能力、隨機補充能力;
英文單字與片語要了解使用時機、翻譯的情境,多多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不要在每一個閱讀題組中氣餒,語文科是種動態學習,也是不同國家的文化在建立上的根基,所以接觸的方式必須盡可能趨近生活情境,若只把語文課視為一種學科,制式化的複習以及教學會非常的枯燥、辛苦,有了這些素養之後,在建構句子上,才能使用得宜,往後的表達能力也會更為自然。
今年年初一,我與家人一同來城隍廟走春,飢腸轆轆的我們,在城隍廟中,努力尋找晚餐,當時覺得只有肉圓才是實質上真正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