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超市有分好幾種,在我的定義裡面可以分成平價,中價,跟奢華。我定義的平價的超市是東西極度的便宜,品質為堪用等級。平價的超市又分了兩種,一種是社區型的像是Penny或是Norma,有名的Aldi、Lidl、Netto。其實,平價不見得就不好,像是社區型的超市就是回家時順手買一點菜,買一點生活用品的好地方。
中價位的超市就是東西不算超便宜,但是品質不錯,貨樣也多元化,偶爾會不小心抓到高價位食材與物品的地方,比如說Bio等級的豬肉或雞肉。最有名的大概就是Edeka跟Rewe。週末大採購時,我一定會往這種地方鑽,看到貨架滿滿的各種東西可以選擇,心情就很好。食材也很多元化,週末採購一次各式蔬菜,週間隨便怎麼搭都可以吃得很開心。但一定要注意,如果包裝上打著Bio的字樣或是標章,就要看您是為了荷包的健康選擇不購買還是為了良心去支持這個產品。Bio代表著很多種意思,有機,友善動物,地區出產等等等都可以算是Bio。這種標章一打上去,價格就翻倍了。味道上我不確定是否比較美味,可是對於荷包的殺傷力那絕對是critical hit等級的。假設一包雞肉400g大概價位落在5歐,Bio的大約是13歐左右。
奢華的超市基本上就是Bio Markt。老實講,我覺得有錢沒處花的人才會吃這一套,雖然說Bio Markt有些零食味道真的不錯,但價位真的讓人卻步。另外還有一種我覺得無法定義的,就是以量制價的Kaufland。雖然不完全等同於Cosco但也差不多是類似這種感覺了,貨樣多元化,量大,價位便宜,而且Kaufland每一間都超級大,逛一逛殺時間真的蠻爽的。當然,如果是想煮亞洲食物的人,免不了要走一趟亞洲超市或是中東人開的超市,這種我就不用特別提了,各位留學生想打牙祭也不介意多花一點點錢,就走一趟亞超吧!雖然進的貨多半是中國的調理包與醬料等等,偶爾還是可以找到東亞與東南亞的食品的。
會分辨超市的價位對於每月生活費的管控是很有用的事情!生活上總是會有無法預期的支出,比如說州政府抽風了突然寄信給你要你補繳稅之類的。所以,生活用品與食材這種還算是“可控”的花費就一定要掌控好,這是關乎到每一個月可以存多少,或至少存款不超支的重大決定!
一開始去到德國的超市,我就發現有些罐裝水的包裝被打開了?後來才知道水是可以被拆開販售的。有時候只想買一兩瓶,但是整個貨架都是包好好的六瓶飲用水,那就大膽地拆開吧!啤酒如果放在塑膠籃子裡,也可以直接抓一兩瓶起來拿去結帳。特別注意的是,如果你是連著籃子也一起去結帳,那塑膠籃子也會算押金的喔!千萬不要結帳時發現金額不對跟店員大小聲。
另外,買飲用水或是啤酒的售價結帳時要再加上0.25的押金(pfand)。等到喝完之後,可以把罐子拿回超市退,雖然不會退回現金,但是退的款項會是一張單子,可以拿來折抵購物金額。就因為這些罐子可以退,所以某些時候喝完的啤酒瓶會被放在街上的垃圾桶旁邊,流浪漢可以收集這些啤酒瓶或塑膠瓶去超市回收換東西吃。有時候超市也會放一個小盒子在回收機器旁邊讓想捐獻的人可以把這些購物金丟進去盒子裡,有需要的人就會自己取用了。
特別有趣的一點是在超市常常看到有人是一大包(六瓶)一大包的飲用水的買回家,這就是牽扯到生活習慣了。雖然德國的城市裡的住宅都是水龍頭打開就可以直接生飲,但是,某些鄉村地區的住宅是不接自來水的。雖然德國政府目前很努力的在鄉村地區普及自來水的裝接率,可是很多家庭是裝了之後不引導入家裡,家裡的生活用水依舊是地下水,因為免費!這些鄉村地區住宅的飲用水與煮菜用水就是買罐裝水。德國的超市賣水就分氣泡水(classic)、微氣泡水(medium)跟純水,有些習慣喝氣泡水的人也會一次就買六瓶。我個人是覺得過度的購買瓶裝水對於環境很不友善,但畢竟是別人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我只能說尊重。
德國的結帳速度是出了平的“迅速”。我當時一來到德國時簡直是手忙腳亂,東西還沒有從籃子裡全部拿出來,店員就開始結帳了,而且每一樣東西都像是飛過去感應器一樣,只聽見嗶嗶嗶的聲音不斷傳出,等到我好不容易要把東西打包時,已經跟你報完價錢了。等你好不容易把帳結完,還在打包的同時,下一個人的東西已經飛過來了。說到一開始在德國採買,每次結帳前就腎上腺素直線飆升,真的很狼狽。
我這邊提供一個技巧,擺東西時依序把可以被壓的先擺前面,不能擠壓的擺後面。等待時就把錢包先抓在手上,購物袋也是先打開備好。一但輪到你的時候,講完Hallo (奇怪,不講Hallo好像我很不禮貌,可是店員結帳的態度才叫不禮貌吧!?)立刻衝到打包的區塊,因為東西都已經前後順序擺好了,只要一股腦的放進袋子裡絕對沒有問題。這時候手速很重要,抓了就擺,不能猶豫。結帳完其實東西就已經都打包好了,這樣就可以非常優雅的付帳。說到這邊如果還是覺得困難,平常可以多玩俄羅斯方塊來訓練堆疊的技巧,或是在家裡面先演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