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旅遊,往往令家長又愛又怕,本書提到的10年是指孩子5-15歲的這段期間,希望能在孩子有點獨立、又還是黏媽媽的年齡一起旅行,體會相依為命的幸福,也留下些親子間的回憶。
但想到旅途中要應付那情緒不穩定的孩童,還是不免替自己捏一把冷汗,而本書正是在幫助家長們堅定自己的信心,提醒我們為人父母記得用旅行將自己對孩子的記憶定格,絲絲的回憶,就是父母度過年老時,所需的全部養分。
這看似英國遊記的散文中,也時不時提出一些教養的觀念,我覺得十分受用,與你分享。
➤➤➤➤➤➤
雖然安全很重要沒錯,但有時也要與機率問題一起考量,不能因為吃飯可能噎著,就不用吃飯了。因此,父母超過份量的憂慮,只是自己嚇自己,而且,對孩子而言,這不是愛,只是負擔。
在旅行前最好的做法,就是先跟孩子約法三章,須遵守以下的旅行安全守則:
❯❯❯❯❯❯
父母要用「停下來等待孩子」的心態養育孩子,因此,旅行沒有什麼非看不可的景點、沒有什麼非去不可的地方,父母須要放輕鬆,好好享受養兒育女的樂趣。
❯❯❯❯❯❯
當孩子向父母要求買東西時,請孩子自己集星星貼紙換;因為,當孩子覺得一切都來得不費吹灰之力,還有多少在社會上的生存鬥志?跟孩子說,不要羨慕同學有但你沒有的東西,想要就自己賺。
❯❯❯❯❯❯
當年齡越來越大,受限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很多心理想做卻沒去做的行為,在作者眼中,其實也是失敗的一種。
而恰巧小孩眼中的那份篤定,還有那與生俱來、放手一搏的勇氣,實在是大人要向孩子看齊的地方,和孩子學習「活在當下」吧,別想太多做了就對了,畢竟,做過總比錯過好。
另外,父母很容易忽略孩子的話,像是要求或抱怨,不要覺得是孩子無謂的廢話,需要再進一步查證比較好,有時候孩子說的才是對的。
❯❯❯❯❯❯
個人的教養內涵是見微知著、由小見大的;像英國的人民使用刀叉卻不會發出碰撞餐盤的聲音、在餐廳內即使都沒有人,也一定會在門外講電話;面對外來的移民,可用更大的包容度面對,因為如此,才能創造雙贏的社會。
當然,一個國家的人民也並非都是有內涵的好人,作者也提到在旅行中被騙了,但她覺得:「公道不是不能討,只是有時候要權衡得失,該不該拿自己美好的時光去換呢?」這讓我延伸到生活中若遇到爛人爛事,要想著:不跟他正面衝突,不代表我對他沒輒,而是我的日子每一天都很重要,何苦拿自己的美好日子去換所謂的教訓。
➤➤➤➤➤➤
旅行途中,父母不要怕自己笨,也不必過度擔憂自己不是個完美的爸爸或媽媽,會害了孩子,有時候父母的笨手笨腳,反而成就孩子自立自強的個性。
只要在旅途中確定孩子是快樂的,父母就可如同身處天堂般;因為,在父母的眼裡,只有孩子,再美的風景,都是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