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性、濫情,有時還有小小的偏執,在這裡我不寫中立客觀、歌功頌德的人物報導,我只寫由我的眼睛看出去的世界。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在這個對於媒體極度敵視的時代,記者被譏為是「妓者」,社群平台的出現與公民記者的誕生,讓傳統記者的專業性備受質疑,更不用提獨尊時效性、重量不重質的製作流程,在在都讓媒體產出的質量急遽惡化。也或許正是在這樣的節骨眼,我們才應該重新思考記者與媒體,在現代民主社會必須存在的意義。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是由前《壹週刊》記者,現《報導者》記者,集結了過往的著作,在2017年推出的作品;其中除了35篇人物採訪文章外,還包含了記者私語、訪後拾遺、現場紀實與採訪心法等篇章。儘管聲名狼藉,但在這些文章中,讀者同樣也能藉由作者的文字,看到《壹週刊》紮實的訓練與要求。
比起單純的文章,35篇的採訪文章藉由數量的堆疊,或許更像是文本,不只能夠反過來印證最後的「心法」,彼此之間也能夠相映成趣。同樣是訪人物,作者也相同,但不同的個性與材料,也將大大影響最後的呈現,立志想要往這方面發展的讀者能夠從中尋找自己喜歡的寫法,但不變的是長時間的準備,造就臨危不亂、將危機硬是變成轉機的能力,還有大量閱讀與知識累積,才能夠旁徵博引,甚至無中生有的才能。
記者這種工作,大概很少人把它當成一種工匠技藝。
然而,記者確實應該是需要高度專業、長時間的累積,才能夠承擔的責任,並且該因此而被尊重。儘管自陳「經驗匱乏」,但房慧真「這樣的一個記者」,在追求點閱率與觸及的時代,卻已是少數人能夠達成的高標,就算出版至今已快6年,《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依舊是每個將記者是為志業,甚至是現在正在媒體服務的從業人員,應該好好仔細消化、吸收的重要作品。